网站首页
手机版

由《哈利·波特》的风靡看青少年心理

更新时间:2005-12-20 11:44:53作者:未知

    近几年,《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不仅小学生、中学生,甚至一些成人也对这套小说心仪很久,有的孩子跑遍各大书店只为收集到全套的《哈利·波特》。据报道:在英国,一张《哈利·波特》的光碟就卖到十几英镑,有文章称“以《哈利·波特》命名的赚钱快车已经开动,而且将越开越快”……这套书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使全球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为之疯狂呢?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套书构思的虚幻的世界离奇迷人,书中的魔法世界、人物(巫师)在孩子们看来既陌生又亲切,因为在他们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中也曾接触过这种形象,但又比他们曾经读过的任何一个故事都详细、丰富。情节紧张刺激,语言流畅自然,虽虚幻却依然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失真实性……这些固然都是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然而最根本的一点,我认为是:作品中的人物行为特点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相契合。看清了这一点,在更好的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上得到一些启示。

Ⅰ 哈利·波特与现实中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契合点

一、对于成为公众注目的人物的渴望。

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中是个尽人皆知的著名人物,不管他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困苦,在人类的社会中地位如何的卑微,从他接触魔法世界开始,他就惊讶的发现:在这个世界中,他竟然鼎鼎有名!当我读到这一点时,我竟然心里也有着悄悄的欣喜与满足,为着哈利的命运改变,也还有另一种情愫,这就是:作为原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如此著名,实现了无数普通人的梦想。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感受将更强烈。因为他们正在开始进入“自我发现”的阶段。

   何谓“自我发现”呢?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自己的内部,他们开始经常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的力量、自己的品德、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自己的容貌进行品评,或自我欣赏、或自我谴责。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评价、体验、监督,在心理学里称为“自我发现”。

在这个阶段,少年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和大脑的日臻完善,产生了成人感。与成人感相联系,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发展。他们绝大多数都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高的评价和重视。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是:逐渐重视自己的外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更想成为除了父母之外的公众注意的焦点。比如:他们往往开始注重穿衣打扮,讲究穿着、行为要有个性,好多中学生,不论男女,都随身备有一个带小梳子和镜子的小盒子,这都是他们日渐注重自己形象的标志;在小学成绩好的学生,进入中学也想再次以成绩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有些暂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孩子还会产生失落感;另一些学习也不好、人缘也不好的学生也逐渐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变着法的与同学搞好关系……这几类学生我们都很容易在自己的班级里找到典型。不论他们中的任何一类,成为大家公认的一个具有正义感、战胜了最大的最邪恶的势力的著名人物,该是梦寐以求的,哈利正是与他们的自我发现心理产生了契合。由此我认为,也就不难理解追星族大多是中学生的现象:那些偶像可以说是青少年内心自我发现心理实现的载体,他们可以通过偶像这个载体在内心体验那种被人注目、崇拜的感觉。

二、利极具叛逆性的行为也是吸引众多中学生的一大特点。

哈利所在的魔法学校像所有的人间学校一样,有自己的校规校纪,比如:上课不许迟到,几处禁地严禁学生独自进入,图书馆有禁书区,未得到监护人的同意不能去参观魔法村,在魔法学校以外的地方不许使用魔法等等。然而每每需要时,哈利对这些校规校纪都视而不见,只听从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不惜违背任何条例,多么具有叛逆性啊!这也和现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契合。

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青春期时,常常把这个时期看作个体发展的“危险”阶段,青少年在此阶段往往表现出对家长、对老师一种反抗、蛮横的心理行为,带有浓厚的“否定”、“争取独立”的色彩。青少年为什么要表现出那种逆反心理和行为呢?

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体魄上,生理上,心理上迅速发展,由孩子变成了一个“大人”,但在知识、生活经验、实际锻炼各方面还很缺乏,有待成熟和完善。这使他们在对他人以及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和人际关系上都面临未曾遇到过的新的困难和问题,而当不能正确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时,童年起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遭到了破坏,使他们陷于一种无端的不安与焦虑之中,就容易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适应不良。

从个体社会化来看:青少年活动交际的天地扩大了,家庭已不再是他的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长之外的同龄伙伴或较他稍长的青年朋友逐渐成了他接受社会影响、获得社会知识和学习行为规范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更广更多了。这时候,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块增强了,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不愿意成人尤其是家长,依然把他看成一个小孩,看成家庭成员的一个小角色。而在家长眼光里青少年始终还是个使大人放心不下,不成器的毛孩,对他们依旧管得多、教得严,这使青少年感到委屈、难于承受。

青少年在迅速成长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意识加强了,产生了对家事国事的责任感,在家以家长自居,俨然想当家作主;对国事十分关心,见到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这一点哈利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忧心如焚,以改革家自居。这些本来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值得鼓励。但由于他们缺乏政治经验、生活阅历或组织管理能力,在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社会化不够;理解问题片面又往往容易思想偏激,处理欠妥,使好心办了错事,善良愿望得不到相应的报偿和结果。这也往往使他们受到挫折,感到难堪,引起心理上的失调,为产生逆反社会行为提供了主观背景。

正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使他们对于哈利的种种叛逆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哈利·波特这个形象更深入他们的内心。

三、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极具共性。

哈利尽管很喜欢魔法学校的生活,但对于魔法学校的功课却不太感兴趣,有时甚至还觉得枯燥难耐,只把它看成是成为一个巫师的必经途径。相反对于课程以外的事情,比如说魁地奇比赛却非常热衷,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都要坚持训练。对于学业很好的同学,如赫敏,一方面是自叹不如别人的认真、好学,一方面却又有些不屑,认为她是书呆子,动辄掉书袋;既有嫉妒,又有羡慕,还有不服气和不屑。对于魔法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只在急需的时候才抱抱佛脚,突击学习一些咒语,应对黑暗势力或突然事件,学习的动机不明确也不积极。这一点,也和当代中学生的特点相契合。

有调查表明,根据中学生动机内容表现的特点,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学习动机不太明确。表现在:(1)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差使”,是在家长和老师检查督促下被动进行学习的;(2)学习没有什么目的,也缺乏学习兴趣,如果老师不督促检查,家长不过问,就抱着混的态度;(3)学习是混日子,混到中学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可以找工作,免得待在家里没事干。这类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不愿学习。

第二类,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例如,学习为了给家长争光,给班级争荣誉;学习为了入团或为了免受老师的批评指责;学习为了不作后进生或留级生,或为了取得老师的好评等。此类学生学习上有些内在力量,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这种学习动机仅仅服从于眼前利益和老师家长的要求,而缺乏远大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类,学习为了个人前途。例如,学习成绩是基础,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前途;为了升大学,上中专,找出路;为了成名成家。

但是这几种类型的学习动机都不是正确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是为了国家与集体的利益。例如:学习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在全世界提高中国的地位等等。这类学习动机把个人勤奋学习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尽管从认识到行动,还有一个过程,但这种思想认识是正确的。然而,在经济时代,在一切都很功利的社会,要求学生有这种学习动机是多么不现实,因此,拥有这种学习动机的学生越来越少,几近凤毛麟角。青少年也才觉得哈利·波特这个形象这么亲切、逼真,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

这些特点,是中学生的普遍特点,也正是与当代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有了以上这些契合点,才使这部作品真正为全球的青少年所接受,风靡全球,并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力。换个角度说,作者是个儿童文学作家,毋宁说,她是个青少年心理研究者,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认同;是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发生共鸣,超过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Ⅱ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套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发现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同时对于我们寻找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理解并正确引导他们的自我发现的心理。

前面已经谈到,正是这种心理特点使中学生注重自己的形象、人际关系,想让自己成为焦点人物。如果得不到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比如,过分的追求外在的形象,与同学攀比服饰;盲目的崇拜明星,模仿他们的言行;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结交一些讲哥们义气的酒肉朋友等等。理解了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分析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家都喜欢、尊敬的人物,是只靠衣着的花瓶还是有丰富的内涵?

2、是否影星、歌星就是完美的人?他们的光芒是否可以掩盖他们人格中的缺陷?我们喜欢他们,是否就得连他们的缺陷都得喜欢?成为明星的路途上有怎样的坎坷,他们是怎样克服、付出的?是否轻而易举就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3、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友谊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二、理解学生的逆反行为,并合理的疏导。

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原因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根源在于整个心理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以心理上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挥受到阻碍,因而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为基础,受盲目的、非理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它是个体社会化在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的一种看来消极实质包含某种向上发展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我们应该意识到,少年的逆反行为实际上是他们极度要求自尊、追求尊严的体现。我们应尽量提供广泛的可能,使学生能够发挥他的主动性,而不去用一些束缚个性发展的规则、规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性;不去摹仿成人集体的组织结构,把纪律变成一系列的禁止;给予学生宣泄的机会,以便他们释放来自学习、内心成长等产生的压力……

在这个时期,没有比企图摧折青少年执拗态度和强令他服从更坏的了。他们由于受到侮辱变得暴躁起来,就好像故意违反纪律规定。当他们对自己的缺点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认识,而且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时,如果父母和老师还总一味强调这些缺点,这会使他们非常难过。故意指责他们的缺点,甚至抱着一种讽刺的态度,会刺伤他们的心;有时甚至会使他们陷入悲观失望。

我们必须对这种个性的方面表现出宽容的态度,才能使青少年自己动员其全部精神力量,以消除自己性格、行为上的这些缺点。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鉴于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我们能做的除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之外,最有效的便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正是凭着对一些神秘事件的兴趣,哈利才促使自己掌握了许多魔法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这一招亦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应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从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中寻找奥秘和解决的方法参考书目: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林崇德 《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沈德灿 何立婴 《社会心理学简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李  铮 《心理学教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