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对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反思及对策

更新时间:2006-09-09 16:41:56作者:未知

主题词: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心理健康,挫折教育,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自力,劳动技能素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难道就是多让几个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多考上几所名牌大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在现实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种种教育举措与政策当中,的的确确把每个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这所学校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一级一级以此类推,到了实施教育的最基层部门――学校,那就把每个班级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总数作为评价一位老师、班主任工作的标准中的标准。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各级教育行政领导也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在大会上宣传小会上讲,在各种视察活动中也大肆宣扬。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又有几位人士能够说出个子丑寅卯呢?又有几家教育行政单位,几所学校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教育之基呢?

中国的教育者们只会适应应试教育,因为当前的几乎所有教育界同仁都是中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内心仅有的那一点点“创新精神”也由于经受过应试教育的重大洗礼而“灰飞烟灭”了,只能顺应时代潮流,甘心作“孺子牛”埋头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殊不知,在送走一批一批的学生之后,正当如释重负地自我满足于“骄人的成绩”而大喜过望之时,又有谁知道他们到底又培养了多少牺牲品呢?

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到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素质教育。仁人志士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可谓殚精竭虑、穷其所能。然而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们在具体的操作中,其思维定势仍在传统的轨迹中自觉不自觉地运行,旧有的落后于时代的贻误人的观念仍制约着一代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日趋国际化、中国一定要融入世界大家庭的趋势下的今天,所有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与时俱进,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重新审视现实教育中学生的“优”与“劣”,彻底改变陈俗观念,调整对策,抓住时机,勇敢地面对挑战。

一、            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

中国为了控制总量过多的人口,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实行了近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

意义上确实起到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达到了“少生优生”的目的。无疑,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计划生育政策也有它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效应也正逐渐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上讲台,放眼望去,坐在老师面前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大都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少生优生”的好处。在我国较发达地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一般都较为富裕。一个三口之家,吃穿当然不用发愁,住房条件优越,拥有汽车家庭的数量正逐年增加,相当一部分家庭雇有保姆或钟点工操持家务,学生在家的吃喝拉撒睡一切由旁人代替。真正享受着“皇室”家庭般的“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留给学生的唯一的任务便是学习。就济南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早晨七点多钟上早读,然后正常上课时间为八小时,晚饭后上一到两个小时的晚自习。一天从早到晚,学生在校时间达到九到十个小时。此外,星期六学校还得补课一天。学生们奔命于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 之间。星期天休息时间,低年级学生还得寻找各种老师接受琴棋书画等各类特长教育。高年级学生要进入各种文化辅导班或请家教补习各科文化。

由此看来,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根本没有完全属于自己并供自己支配的点滴时间。学习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的家务劳动为零,体育锻炼几乎为零,社会实践活动为零,……。因此造成了普遍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造力低下,思维不够敏捷。试想一下,在上述社会生活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学生怎么会有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呢?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又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何能引导他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又怎样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一代呢?在重重重压之下,学生们心中的那一抹彩虹则只能化作光怪陆离的幻影罢了。

当代的学生,虽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优美,物质条件极其优越,但生活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重压迫下的学生怎么会健康成长。在高度压力下他们会产生厌倦学习,厌恶生活,抱怨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的愤世嫉俗的情绪。他们根本没有快乐可言,有的只是抱怨作业太多,成绩太差,家长老师太凶。难怪家长老师与学生总是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久而久之,学生的不满情绪会爆发出来,他们不完成作业,逃学,去网吧上网聊天,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回家甚至离家出走。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与不良人员结伙犯下罪行等等。试问一下,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在哪儿呢?

伴随着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应试教育又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优等生的成绩越来越好,问题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成绩的好坏还在其次,由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成绩两极严重分化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优等生与问题生的心理问题。广大教师几乎自觉不自觉地犯着同样的错误:把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一律视为优等生,并且他们自身存在的所有问题与不足都被优良成绩的光环所遮掩了。而对于成绩差、不驯服的学生,我们把他们一概视为问题生。问题生当然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自身所拥有的一切闪光点往往也容易被忽略不计了。而此时,“金无足赤,人物完人”的古训也就丝毫不起作用了。事实上,广大老师没能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公正到位地给予评价。所以,优等生时时受宠,被视为“天之骄子”。而问题生处处早白眼,被看作班级学校里的“克星”。我们想过没有,优等生就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生就存在某些闪光点吗?事实证明,在应试教育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学生都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当代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共性

生活在上述物质条件、文化氛围中的学生,他们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父辈有着天壤之别,他们

一方面得到很多,但同时又失去很多:得到的是物质的充分享受、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家庭的呵护备至;失去的是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的是智商的极大提高,失去的却是情商的极度低下。而情商却是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保证。综合来讲,失去与所得相比较,失大于得。这就使得当今的学生存在着以下的共同弊病:(1)做事独立性差,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过分依赖家长。(2)极其懒惰,不善于动手动脑,一切坐享其成。(3)自私自利,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甚至排斥他人 。(4)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时轻易退缩。(5)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只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6)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动辄发脾气。(7)虚荣心强,攀比家庭优越程度,比吃穿。(8)上进心不足,情感脆弱,容易撒谎。(9)自我封闭,集体观念淡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帮助集体或他人。(10)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困难,往往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11)心胸欠宽广,容易斤斤计较。(12)做事情不彻底,往往虎头蛇尾或一遇到困难半途而废。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优点可言。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优点也是与其父辈们不同的。他们具有以下的长处:(1)聪明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2)善于思考,反映敏锐,敢于发问,对事物喜欢寻根问底。(3)表现欲望强,想象力丰富。(4)讲究卫生,讲文明,对人有礼貌。(5)身体、心理发展快,身体素质好。(6)兴趣广泛,接受新鲜事物快。(7)重感情,结交广泛,善于交友。

通过以上对当代中学生优点与不足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心理特征与成年人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以简单地用“好”和“坏”来判断一个学生。我们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新形势下青少年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研究学生。摒弃旧的眼光和观点,用新的观念和标准来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他们,特别是对优等生和问题生的心理研究,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必须把他们放在开放的活动的环境中来考察,而不应仅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它们。成绩优异的就是优等生,否则就是问题生。这样的评价太片面,太狭隘。那么针对现实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向的措施来实施素质教育呢?

三、           反思与对策

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

质是人才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据权威部门对当代中学生调查表明,53.2%的形式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了学生情绪、性格、人际关系上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们的社会适应及品德、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犯罪行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国内外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归纳出以下6种标准:(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我调控能力;(3)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4)与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发展;(6)对生活有热情工作效率高。

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所显示出的严重性,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并且言注重落实,重视效果。

1.         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一棵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

2.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及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了解社会,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比如在美国,每一名中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这一点,即使美国总统的子女也不能例外。在香港,无论大中小学生每年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为社会服务。在日本,学校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农工商兵无所不学,衣食住行样样尝试。而在国内,这一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家长害怕学生能力不行,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要使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因为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切实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4.         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当代的学生由于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的劳动技能素质几乎为零。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所以,具有熟练全面的劳动技能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在学校教育中,要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爱劳动,会劳动。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周围学校、社会上的环境和条件,给学生创造参见社会实践和锻炼自身劳动技能的机会,因为劳动技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得来的。同时,在劳动中,学生才可以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以致用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牢固的技能基础。

5.         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当代的学生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差。事实上,一个人心理依赖性程度越高,心理承受力就越低下。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常识,逐步做到生活自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第三,给学生主动权,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第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防止心理封闭;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创造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境。

 

二ОО二年十二月

 

参考文献目录:

1.         《当代心理卫生》 陈学诗、李国榕主编 199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心理学概论》宋广文主编 1994 石油大学出版社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