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12-01-11 18:05:14作者:admin
一、幸福观的内涵。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某种心理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的根本态度。幸福观分为理性的幸福观和非理性的幸福观。
一般来说,持有理性的幸福观的人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以下几个特点:幸福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各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相连,个人幸福应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
二、青少年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
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部分青少年因此出现了迷茫,甚至是丧失了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幸福感危机。
(一)丧失了关于幸福的理想。
一个人存在正确的幸福观,那么他就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一种目标和向往,而这个目标和向往就会成为他精神的寄托,努力的方向。它属于一种价值观念。幸福的理想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二是具有这样幸福观的原因在哪里?而在现在社会,一部分青少年则丧失了幸福观,对社会中那些正确健康的向往产生怀疑,甚至不屑一顾,而对于那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却趋之若鹜,他们不再推崇美好的幸福理想,不再追求高尚的幸福人生;相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把享乐至上作为幸福观的核心,令人担忧。
(二)幸福人格与生活方式的分裂、扭曲。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是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是道德精神世界的整合。幸福人格的分裂意味着一种强烈的空虚感、失落感。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没有正确的价值目标,甚至整个道德生活没有一个支点,失去对现实生活价值的判断能力。在生活方式上,他们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亵渎社会的道德理想,奉行趋利避害的行为准则,道德价值在人生幸福观中被边缘化。
三、幸福观危机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幸福感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无力和被边缘化。
(一)青少年幸福观受到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冲击。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青少年原有的幸福观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德育中幸福观的边缘化。
在德育内容上,我们侧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观却被边缘化了,这与目前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经济生活严重脱节。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下,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显著提升,只有符合青少年人性需求的幸福观才能真正被他们认可。在教育方式上,我们侧重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德育方法,这也严重脱离了青少年的切身需要。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因此,符合青少年人性需求的、具有现实基础的幸福观培养是德育成败的关键。
四、青少年理性“幸福观”的养成。
青少年幸福观养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发幸福观危机的无序、混乱的社会消极现象的消除;二是使人们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有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有的幸福观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因此,青少年幸福观的养成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从社会角度看,我们要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理性幸福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论述与看法,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性的幸福观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把理论化、理性化的幸福观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实践中,使他们深刻地体验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幸福观”的有益成分。
西方文化中的幸福观包含很多有益的成分,如:珍爱生命,遵守德行。东西方文化中的幸福观的相互融合与借鉴,将对青少年理性幸福观的养成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通过对青少年幸福观危机的分析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要求个体为其作出牺牲,一直处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的状态,人们难免怀疑这个社会的正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社会称为“虚假的集体”。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幸福观危机要求我们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为构建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并结合我国转型期的实际,研究青少年的幸福观危机及其对应策略,加强青少年幸福观培养,最终使其养成理性的幸福观,这对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2007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5.林剑,《幸福论七题》[J],《哲学研究》,20026.孙抱弘,《现代社会与青年伦理》[M],学林出版社,20037.李志,《当代女大学生幸福观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28.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浅析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幸福观贾立蕊杨月颖(河北师大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