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更新时间:2006-03-17 00:00:00作者:未知

作为九年一贯的《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这一。它不仅有鲜明的特点,而且与2000年在全国开始使用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也前进了一大步。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将会对语文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重视语言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特点,将它贯穿于阶段目标之中。而培养的根本途径在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能靠硬性灌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开始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

(二)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更新了教学内容。比较突出的是,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如在7~9年级的综合性学习部分提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课程总目标着重提出:“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学生、教师赖以对话的文本──教材,课程标准强调选文要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和广泛性,改变以往语文教学大纲推荐课文篇目的做法,提倡多样化教材的编写。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三)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祖国的语文教育本来是十分重视感悟和积累的,不少在文学、语言甚至理工方面极有造诣的人,虽然小时候接受的是私塾式的封建教育,但是,由于积累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精品,不仅使他们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铸造了他们的人格和精神。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中性,二是自主性,三是整体性。实践性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向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的读和写。口语交际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为主组织教学。自主性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性要求对阅读材料的积累、感悟、熏陶、感染,以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学科中心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比如:

1.小学低年段对识字与写字提出不同的要求,多认少写。2.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3.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4.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5.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6.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7.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8.阅读评价重视读量、阅读能力,写作评价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口语交际评价重视过程,提倡在学生承担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中评价。

(五)课程要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在教学条件、文化传统和目标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为了适应各地学校的具体特点,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也为了给教材编写留下创新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尽力避免简单刚性的目标和要求,努力贯彻统一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具备较大的包容和适应性。

二、对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发展

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试用修订版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项成果,修订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在突出基础性、加强人文性,体现时代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综合,体现母语教育的规律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与原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具有突出的变化,而且,它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大纲的发展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鲜明的理念。

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方面综合地全面地得到提高。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利用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并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个性差异与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代表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综合性要求课程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实践性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做到课内外学用结合。创新性即指课程要吸收新思路和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适应性指课程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要求。开放性要求课程能做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认真学习落实,将会有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语文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全新的框架。

《语文课程标准》由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集中阐明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思路;目标部分,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实施建议部分由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和评价建议构成。除此之外,还有附录,推荐了优秀诗文诵读篇目,课外阅读书目以及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等。

(三)明晰的目标。

首次通盘考虑九年一贯的教学目标,科学拟定阶段目标,整体感、层次感较强。

总目标共10条,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达成度,内部纵横脉络清楚,表达力求具体明了。目标比较清晰,操作性也比较强。

(四)有效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于转变语言教育观念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建议又从教材、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方法的指导。这对教学目标的实施会起到有效的保证作用。实施建议部分,既有对目标的说明,又有对时事目标的指导;既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又有具体的建议;既有一般常规性的指导,又有更多的体现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阐述。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教材编写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为教材的多样化,为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标签: 教学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