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习作不是应考物

更新时间:2006-03-17 00:00:00作者:未知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那么,《标准》在给习作定性这个问题上到底蕴含了哪些基本理念呢?

一、彰显本体

《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

有人不禁要问:既然习作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为什么还要采用“教师命题、学生习作”这种形式呢?的确,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作文却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利教学,命题作文又是需要采用的一种形式,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要求教师把好命题关:一是命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情,同时又是他们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二是命题本身要显示写作意图,使学生通过审题能充分认识到目的的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命题作文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习作的“工具”功能。《标准》开宗明义便给语文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寥寥数字表明了语文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教育和发展功能。作为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月作也理所当然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特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翻阅学生习作,你会感到,学生作文中描述的生活形态与生活的原生态之间相去甚远,“人”“文”分离。学生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之间不尽一致,学生从生活积累的贫乏滑向了精神的贫乏,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这与习作教学的基本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要祛除学生习作中的“沉疴”,就必须认真学习《标准》精神,领会并吃透《标准》内涵,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催生学生的理性觉醒,更要催生他们的良知自觉,使他们在学用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构建高尚的人格大厦,以求达到“千写万写写文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境界。

二、回归生活

《标准》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正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对此,叶老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故此,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体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了,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作一些方法的点拨,也许由此可以走出一条习作学习的康庄大道来。

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的生活积累。例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节目。还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里获得自由发展。有了间接的生活储备,学生习作就有了丰盈的源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引导学生重视情感体悟,也是走出生活积累误区的途径之一。如果我们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情感,到了写作时学生就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完成任务式地应付作文。这样,写作者本人没有感情的激荡,笔下的文字是硬挤出来的,干涩、呆板、平淡,读之也就索然寡味了。

因此,给小学生创造更多的投身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更多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更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就成了我们在习作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放飞个性

语文教改的曲折历程证明,压抑语文教育的个性,就是堵塞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呼唤语文教育的个性,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清流,让语文教学呈现盎然生机。因此月作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这不管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当务之急。

汉语言凝练、深远,文化意蕴丰厚深送。人们在写作时,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可能含蕴着咀嚼不尽的滋味。在汉语言文学艺术的宝库中,不就是因为有了个性鲜明的作家、风格各异的作品才使之光芒四射、魅力永恒吗?而目前作文教学中,同一题目,不同的学生写出来竟然大同小异。学生习作脱离了自我需要,脱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语言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是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习作教育惟有冲破这种羁绊,给学生个性以充分的发展自由,方能使学生习作走向自由的境地。

《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对于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我们应该以此为导向,创造条件让学生高扬起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几率性而作。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任思想恣意挥洒、让心声自由吐露的文字,皆无不可。作为一个具有改革意识与前瞻眼光的语文教师,你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和语言场,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般的想象中自由飞扬。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