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5-12-20 11:49:53作者:未知
充满张力的"现在"
穆旦诗歌里不能被忽视的另一个意象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保持紧张状态,在过
去和未来中不断沉沦、熄灭或现在飘浮不定、摇摆的"现在"。海德格尔曾经在《
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一文中说过,"这是一个旧的神祗纷纷离去,而新的上帝尚
未露面的时代。这是一个需求的时代,因为它陷入双重的空泛,双重的困境;即
神祗离去不再来,将来临的上帝还没有出现。"(32)荷尔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的时代即是穆旦的时代,是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样一个"新"
与"旧"、"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时代。下面举个代表性的例子:
·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以不断熄灭的
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誉(《三十诞辰有感》)
·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
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时感四首》)
·啊,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
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的命题……(《蛇的诱惑》)
·在这死亡底一角,
我过久地漂泊,茫然;
让我以眼泪洗身,
先感到忏悔的喜欢。
……
对新事物向往不深,对旧的憎恶不多。(《葬歌》)
·从我们今日的梦魇
到明日难产的天堂(《暴力》)
·迎接新的世纪来临!
但世界还是只有一只遗传的手,智慧来得很慢;
我们还是用谎言、诅咒、术语,
翻译你不能获得的流动的文字,一如历史(《诗四首》)
·啊,为了寻求"生之途径",
这颗心还在试探那不见的门,
可是有一夜我们忽然醒悟:
年复一年,我们已踯躅在其中!(《世界》)
一方面,基督教理解的历史是自从人的堕落(创3)以求"神的国度"与"撒旦(魔
鬼的)国度"之间的斗争关系的历史。这"神的国度"的统治对他的选民来说是"救
赎"的历史,而对他的仇敌来说是"审判"的历史(太13"36-43)。对不同的对象,
它具有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这"神的国度"(Kingdom of God)即是"已经到了
"(already),(33)又是还没有(not yet)完成,信徒的心灵里它是已经到了的
,但将弥赛亚的历史性的到来完成救援的事业时,它才是"完成"的。这种"神"与"
撒旦"的斗争局面和"已经"却"还没有"的有关"神的国度"的矛盾性质,形成了"现
在"的紧迫性和临时性,并且使信徒定位为"属于(世界)"和"不属于(世界)"--
基督徒的"现实世界的人"和"已经来临的国度的公民"的双重身份--的矛盾状态中
。
穆旦诗中常有"现在",时而是漂泊、沉沦的,时而是紧迫、紧张的。这种语言模
式,一方面与穆旦诗歌具体历史语境有密切关系("属于世界" 的身份):即"现
代"状况的矛盾和无法确定性。这"现在"是不顾过去,也不向往未来的,因为现在
的处境是朝不保夕、无法预测的。另一方面,也与基督教的历史观念有着不谋而
和之处("不属于世界的"身份)。穆旦诗歌处于暗淡的历史语境当中,所以它有
较为浓郁的怀疑和否定色彩,但却没有那些怀疑带来的悲哀感和挫折,而这"否定
"和"怀疑"迅速地转换为与本真的重新的结合和追求。穆旦诗中的"现在"紧紧地植
根于对历史的把握,又与具有的历史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穆旦诗歌里的有关基
督教话语模式使他的诗歌有了双重的空间,增加了现代性内涵。
诗歌整体构架与基督教叙事原型
《隐现》以"宣道"、"历程"、"祈神"三个部份组成,其中第二部分再分为四部分
:情人自白、合唱、爱情的发现、合唱。在这里我要探讨的是这首诗的第一个部
分:"宣道"。
第一段我们发现明显的修辞手法:平行法则(Parallelism):
在我们从不能安排的方向,你
给我们有一时候山峰,有一时候草原,
有一时候相聚,有一时候离散,
有一时候欺人,有一时候被欺,
有一时候密雨,有一时候燥风,
有一时候拥抱,有一时候厌倦,
有一时候开始,有一时候完成,
有一时候相信,有一时候绝望。
在这里用了七对相对的形容词来表达安排一切的是"你",诗歌开头出现开宗明义
的诗句:"让我们看见吧,我的救主"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你"就是"我的救主",
即自存者、"不变的真理"的根源--神,每个时间的来临,都带着它独特的时代呼
声和机会;安排一切方向的力量、识别时候的智慧来自神。有趣的是,在《传道
书》三章里也用了十四对对应的形容词来描述万事有定时,每个时间的来临,都
带着它独特时代呼声和机会: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传3:1-8)
上面这段文字与穆旦的诗句在结构上十分相似,都是一种平行法则。这里出现的
平行法则(亦称"对应")表现手法,在希伯来诗歌中一项结构原则,指句子成份
、句子、段落以及文章中较大单元的一种结构安排。它要求用相等的措辞、相等
的结构来安排同等重要的各部份,并要求并行地陈述同一层次的诸观念。(34)另
外,两段文字传达的主题也有相似之外。在《传道书》第二章中,人生的智慧,
就在于识别"时候",(35)而且这种智慧来自神。在《圣经》中"时候"的意思是"智
慧人的心"能辨明的"定理"和决定性的关头。(36)因为人生当中人们面临的苦难的
沉重使他难以辨别"时候",所以有智慧的人才能分别"时候"。同样在《隐现》里
的这段中,神是"安排方向"的来源,呼吁拯救的对象,"主"是我们一切的根源。
但《隐现》和《传道书》所说的信仰与智慧不同于基督教通常观念的无条件服从
,而通过"凡事都是虚空"的洞察,复归个人的人生。这是深刻的个人主义精神的
流露。
这首诗接着写道:
主啊,我们摆动于时间的两极,
但我们说,我们是向着前面进行因为我们认为真的,现在已经变假,
我们曾经哭泣过的,现在已被遗忘。
其实我们在生死之间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存在,可是我们以为我们往前发展、"向
着前面进行"。其实"我们摆动于时间的两极",我们处身于把握与无法把握之间、
智慧与愚昧之间,漂泊不定的人生本体显示出重重矛盾和悖论。被人们过于相信
的理性、进化的背后却隐藏着比神话故事还愚昧的"理性的神话",也就是"现代意
义的野蛮"。
一切在天空,地面,和水里的生命我们都看见过了,
我们看见在所有的变中只有这个不变,
无论你成功或失败只有这个不变,
新奇的已经发生过了正在发生着或者将要发生,然而只有这个不变;
无尽的河水流向大海,但是大海永远没有溢满,海水又交还河流,
一世代的人们过去了,另一个世代来临,是在他们被毁的地方一个新的回转。
在日光下我们筑屋,筑路,筑桥:我们所有的劳役不过是祖业的重复。
这一段里让我们想起那孤独的传道者以色列王所罗门说的话,"江河往海里流,海
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传1:7)。同样,穆旦眼中不变的只有"
万事常变"这个真理。(38)他又写道,"一世代的人们过去了,另一个世代来临,
是在他们被毁的地方一个新的回转。在日光下我们筑屋,筑路,筑桥:我们所有
的劳役不过是祖业的重复"。这句话正如所罗门说的那句,"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
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39)
穆旦又写道,"或者我们使用大理石塑像,崇拜我们的英雄与美人,看他终竟归于
模糊",谁也不记得谁,"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
念"。(40)有人说的好,"穆旦诗中经常出现'循环往返'的意象",(41)这正是《传
道书》第一章至第三章的主要意象。(42)穆旦与《传道书》的作者都对"万事常变
"的真理的不变性表示厌烦和虚空。穆旦又写道:
我们与错误同在,可是我们厌倦了,我们追念自然,
以色列王曾经这样说:
一切皆虚有,一切令人厌倦。
在这里穆旦直接引用了《传道书》作者所罗门的话,(43)说明了在这个世界里人
所作一切事情的无意义性。我们一切所作所为?quot;我们一切的发明",不能够拯
救自己。我们接着看,"宣道"部分的最后一段:
所以我们说
我们能给出什么呢?我们能得到什么呢?
在一条永远漠然的河流中,生从我们流过去,死从我们流过去,血汗和眼泪从我
们流过去,真理和谎言从我们流过去,
……主啊,这只是你的意图朝着它自己的方向完成。
我们一生当中所经历的生与死、血汗和眼泪、真理和谎言都是与我们所意图的无
关,我们与处身于"一条永远漠然的河流中"一样,我们只能把一切东西送走罢了
。我们自我被规定为我们的"赋予"这个性质。在生与死、真与假、智慧与愚昧必
然性面前,我们不?quot;给出什么",也不能"得到什么"。如果有我们以为是我们
所完成的,那也不过是朝着"主"的意图完成而已。
通过这次分析,我发现,《隐现》第一部分"宣道"与《传道书》第一至第三章结
构上大致相同。"宣道"(A)共有四个部分组成:
1、 凡事均有定时(一切安排来自于神)
2、 不断循环的人间的常理
3、 凡事都是虚空
4、 神的"意图"的永存性
而《传道书》第一章至第三章(B)也共有四个部分组成:
1、 凡事都是虚空
2、 不断循环的人间的常理
3、 人的一切业绩(智慧、享乐、劳碌)都是虚空
4、 凡事均有定时(神的一切所作的永存性)
请注意,A的第一段和B的第四段,A的第二段和B的第二段,A的第三段和B的第一
、第三段,A的第一段、第四段和B的第四段,之间结构十分类似,即经常出现同
样的句法结构和相似意象。从其叙述模式以及思想内涵来看,"隐现"的这段或许
可以说《旧约圣经》里《传道书》这一段的20世纪中国版。根据穆旦另一首作品
《忆》来分析,"隐现"这个题目的来源也与作者认为的"主"时而"隐"时而"现"的
属性有着密切关系,(44)这一题名支配着整个作品叙述时的语气和方向。另外,
《传道书》中最为突出的修辞方式:"我见"(传3:10、16,4:1等),"无法发
现"(传7:14、24、28,8:17等),同样在"隐现"里以相似的方式多次出现:"
看见(过)"、"如果……看见",不同的是"隐现"以过去式时态和条件式词句的增
加,更生动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失落感、空缺感。再者,虽然两部作品的写作年代
相隔几千年,(45)《传道书》与"隐现"诗作风格颇有相似之处。即它的词句晦涩
,(《传道书》里的许多词句在《旧约》中是独特无双的)并且文体时有玄秘,
使读者茫然无头绪,难以理解。其中,并且段落间常有外表上的矛盾现象,使读
者难以确定作者的见地。似乎有无神论之嫌的这两部作品的形成与他们充满矛盾
的历史经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时代特征的深刻反映。统一民族国家的分裂,自
己民族受到外族压迫,过去围绕"虚妄"的上帝为中心形成的强烈凝聚力,或"庞大
的文明机制"的群体主义纷纷失落、衰弱而不复存在,人们以自己身心经历着苦难
,反思着自己的命运,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个体性,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个不与
人的意志相吻合的世界上的处境,人已经不能因是"上帝的选民"而盲目乐观了,
他必须同时面对压迫自己的环境和"惩罚"自己的神。(46)因此成于这样一个时期
的本,必然反映出这种情势。这种矛盾的历史经验产生了矛盾的文化心态,并通
过文学达到了高度升华。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时而出现强烈的虔诚性语调作品(
《圣经》中的"先知书"和穆旦的《合唱二章》、《给战士》、《中国在哪里》等
),时而出现蕴含着深刻的个人主义精神的作品,或者在一首诗歌里同时出现上
述两种倾向相互矛盾的局面。
《蛇的诱惑》的第一段叙述里,穆旦引用了《圣经》"罪怎样进入世界"的有关故
事,并且进行了创造性改编。第一段里写道:
创世之后,人往在伊甸园里,而撒旦变成了一条蛇来对人说,上帝岂是真是说,
不许你们吃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么?
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来。
无数年来,我们还住在这块地上。可是在我们人群中,为什么有些人不见了呢?
在惊异中,我就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
这条蛇诱惑我们。有些人就要放逐到这贫苦的土地以外去了。
请注意看这段的前半部,它与《创世记》第三章出现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试
探与堕落的《圣经》故事几乎完全一致。(47)有趣的是《创世记》本文并没有一
处说试探人的是"撒旦",(只是把它说称"一条蛇")但作者已经标志出了那是"撒
旦变成了一条蛇"。(48)作者不仅引用《圣经》故事,而且这段的后半部里进行了
补贴性改造,(49)给作品赋予了丰富的新内涵。第三段写道:
这时候天上亮着晚霞,
暗淡、紫红,是垂死人脸上
最后的希望。是一条鞭子
抽出的伤痕,(它扬起,落在每条街道行人的脸上,)
太阳落下去了,
却又打个转身,望着世界:
"你不要活吗?你不要活得
好一些吗?"
从"垂死人脸上",作者发现"一条鞭子抽出的伤痕",这"一条鞭子"正是神打发人
出伊甸园去的那条鞭子。(50)此时,我听见了魔鬼般的声音,"你不要活吗?你不
要活得好一些吗?"这段声音也许是从自己内心发现的声音,正如太初撒旦引诱的
声音也许不是撒旦的声音,而是从他们自身发出的声音一样。
应允这段声音,经过一番探寻"我终于来了--"的地方却是一个没有生产力的干枯
土地、到处弥漫着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虚无到虚无"的对话的亚当流放地,(51)这
一个世界不过是一块"墓地"而已。在这里,"我"只是"凄迷无处"的"夏日的飞蛾"
、到处流浪的亚当后裔。第六段里写道:
自从撒旦歌唱的日子起,
我只想园当中那个智慧的果子:
阿谀,倾轧,慈善事业,
这是可喜爱的,如果我吃下,
我会微笑着在文明的世界里游览,
戴上遮阳的墨镜,在雪天穿一件轻羊毛衫围着火炉,
用巴黎香水,培植着暖房的花朵。
太初人吃的那"智慧的果子"一样,现在的"智慧的果子",即"阿谀","倾轧",虚
伪的"慈善事业",也是"可喜爱的"。(52)这个文明的鱼饵正在诱惑我们,"如果我
吃?quot;能够遨游那丑陋的所谓"文明的世界"。第七段里写道:
那时候我就会离开亚当后的宿命地,
贫穷,卑贱,粗野,无穷的劳役和痛苦……
但是为什么我看去的时候,
我总看见二次被逐的人们中,
另外一条鞭子在我们的身上扬起:
那是诉说的疲倦,灵魂的
哭泣
……
寂??∶扛鋈恕I??鞅唤J刈×耍?嗣墙ソダ肟???谱湃ψ幼摺?br> 而感情
和理智,枯落的空壳,
播种在日用品上,也开了花,
"我活着吗?我活着吗?我活着为什么?"
为了第二条鞭子的抽击。
墙上有收音机,异域的乐声,
扣着脚步的节奏,向着被逐的
"吉普西",唱出了他们流荡的不幸。
太初人犯了罪后,受到"无穷的劳役和痛苦"的咒诅。(53)但我总看见"另外一条鞭
子在我们的身上扬起"那"另外一条鞭子"是我们"诉说的疲倦,灵魂的哭泣",是"
锁住每个人的"的"寂寞"。亚当违犯神的命令之后,上帝与人相互隔离了,人与"
生命"隔绝了,死亡的法则进入了人间,并且原来永生的承诺也失去了保障。(54)
永生一样,现在人们的生命被"寂寞" 锁住了。虽然人们的生命得到了延长,("
而感情和理智,枯落的空壳,播种在日用品上,也开了花")但他们依然得不到安
息,只剩下不断的质疑,"我活着吗?我活着吗?我活着为什么?"我们命运的本
性被"流荡的不幸"所规定,这个世界不再是我们的家乡,正因为我们的家乡在别
处。最后他又写道:
啊,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
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命的命题……
"一条鞭子"是"阿谀,倾轧,慈善事业"的抽击,它是虚假的人道主义,伪造的笑
声。"另外一条鞭子"是"诉说的疲倦,灵魂的哭泣",是对存在的呼唤。在"两条鞭
子的夹击中"不断忧虑是永远未决的"阴暗的生命的命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穆旦以《圣经》中的人接受蛇的诱惑而堕落的故事作
为创作的整体构架,可以说《蛇的诱惑》是《创世记》第三章的20世纪中国版。
屈服于撒旦的诱惑而被放逐于伊甸园之外的亚当和夏娃是因充满虚荣和贪婪而易
于陷入罪的现代人的象征。在《蛇的诱惑》里,通过"第二次蛇"的登场和"另外一
条鞭子"的出现,确切地刻划了现代人的处境。现在,仍然存在着"第一次蛇",它
变成人自身内心的声音正在诱惑我,使我选择"阿谀","倾轧",虚伪的"慈善事业
"--这个世界这样不放过"我",在上帝把人从伊甸园放逐时的那"一条鞭子"的伤痕
未痊愈之前,"我"再受到"第二条鞭子的抽击",它是灵魂的恐惧和颤栗--"我"就
是这样的不放过这个世界,又是把世界视为我自己的对象。(55)这个"属于世界"
和"不属于世界"的矛盾使我们摆动于两者之间。它?quot;我"的阴暗的生存本体论
问题。《蛇的诱惑》通过《圣经》故事的改编,探索了人的精神全面领域,从
"Mythos"(56)中挖掘出了"Logos"(57)使这首作品充满哲学式的"睿智"。
结束本文前,不妨再回想起穆旦的《我向自己说》:
我不再祈求那不可能的了,上帝,
当可能还在不可能的时候,生命的变质,近的缺陷,春节的冷却
这一些我都承继下来了,我所祈求的
因为越来越显出你的威力,
从学校一步就跨进你的教堂里,
是地这里过去变成了罪恶,
而匍匐看,在命定的绵羊的地位,
水,虽然我已渐渐被你收回了,
虽然我已知道了学校的残酷
在无数的绝望以后,别让我
把那些课程在你的坛下忏悔,
虽然不断的暗笑在周身传闻,
而恩赐我的人绝望的叹息,
不不,当可能还在不可能的时候,
我仅存的血正毒恶地澎湃。
这首诗充满着奥古斯丁似的旧自我的蜕变过程中的焦虑,但它却蕴藏着新的自我
生长的可能性。因为人不能忍受上帝。人总是在逃避上帝,并且因逃避不了而憎
恨上帝。而对上帝的抗拒,对上帝不存在的祈愿,以及向无神论的逃循正是深刻
宗教思想的原素,在这些原素的基础上,宗教方始获得意义和力量。正如在各各
他山坡上耶稣的"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要离弃我?"这孤独的叫喊,后来给无
数的人带来了复活的欢喜一样,穆旦诗歌过早出现的以基督教话语表达的现代性
焦虑重新被当代读者认同,这现象可以说是蕴含着超越时代局限性的精神力量。
注释:
1) 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页21。
2) 参见曹元勇编《蛇的诱惑》,珠海出版社,1997,页220、230。
3) 同上,页222。
4) 李方编,《穆旦诗全集》,同前,页87。
5) 布雷德伯里等编,《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页301。
6) 谭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学林业部出版社,1997,页161。
7) 引自《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页9。
8) Emile Legouis and Louis Cazamian,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英国文学史》,London ,J.M.Dent and Sons Ltd.,1957,页1366。
9) 《汪晖自选集》》,同前,页34。
10)按李方编《穆旦诗全集》,只出现"救主"一词,"救世"是"基督"
的主要使命。
11)王佐良,《谈穆旦的诗》,杜运燮等编,《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7,页3-4。
12)《马太福音》十章34节,南京爱德基金会,19871。
13)作者原注。
14)参见《利未记》二十三章33-34节。
15)参见勒塞,《<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林克译,上海三联系出版
社,1997,页122-124。
16)这首诗的结构如下:东风-神-魔-神-魔-神-魔-神-林妖合唱-林妖甲-林妖乙-
魔-林妖-东风-林妖合唱。
17)……海里翻动着交博的生命,
弱者不见了,那些暗杀者
伸出水外,依旧侵蚀着
地层。
……到处微菌和微菌,力和力,
存在和虚无,无情的战斗。……
18)这是林妖的合唱,在《神魔之争》里的"林妖"不同于基督教传统观念的"天使
",它不是使上帝与人沟通的中介物,而是我们的悲剧命运的化身,是我们的半生
半死状态的、愚蠢的人们的象征,或许他们是我们的代言人:
谁知道生命多么多久?
一半是醒着,一半是梦。
我们生活着是死,死着也是生,
啊,没有谁过得更为聪明。
19)这段使我们想起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他们制造金牛犊的事情,(参见出32:
1-6)它是在穆旦诗歌里常有的意象。
20)《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页43。
21)穆旦在西南联大时期是一名外语系学生。能看赵瑞蕻,《回忆诗人燕卜逊先
生》,刊《时与潮文艺》,卷一,第二期。
22)"他特别对艾略特著名文章《传统与个人功能》有兴趣……"《周珏良文集》
,外国教育出版社,1994,页139。
23)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7,页217。
24)参见《章太炎:个体、自省及其对"公"的世界观的批判》,《汪晖自选集》
》,同前,页43-117。
25)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页105。
26)参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同前,页84。
27)鲁路,《自由与超前》,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页18。
28)李焯雄,<欲望的暗室和习惯的硬壳>,《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页52。
29)尼古拉·库萨,《论隐秘的上帝》,李秋零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页
14-15(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4。--编注)。
30)P. Tillich, Systematic Theology 《系统神学》,卷二,University lf
Chicago Press, 1957,页39-45。
31)同上,卷一,页280。
3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页251。
33)《马太福音》,十二章28节;《路加福音》,十七章21节。
34)林骧华主编,《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9,页252
。
35)"……智慧的人心能辨明时候和定再。各样事物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
的苦难重压在他的身上"。《传道书》,八章54-56节。
36)"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以知识使深渊裂开,使天空滴下甘露"。
《箴言》三章19-20节;即参见《路加福音》十二章54-56节。
37)正如《诗篇》四十九篇11节所说:"他们心里思想:他们的家室必永存,住宅
必留到万代;他们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
38)李焯雄,《欲望的暗室和习惯的硬壳》,同前,页55。
39)《传道书》,一章9-10节,并且请看《传道书》,二章4-11节,它与穆旦的
这段诗句颇有相似性:"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修造园囿,
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后来我察看我手所在地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
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40)《传道书》,一章11节。
41)李焯雄,《欲望的暗室和习惯的硬壳》,同前,页54。
42)《传道书》,一章3-11节。
43)"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一章2
节。
44)……在一无所有里如今却见你隐现。
主啊!掩没有我爱的一切……
《忆》,《穆旦诗全集》,同前,1996,页184。
45)如果我们认定这部是所罗门的著作的话,《传道书》写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大
约公元前九三五年。
46)顾晓鸣,《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页277。
47)参见《创世记》三章1-7、22-24节。
48)《新约》里已有具体的证实,参见《哥林多后书》十一章3节;《启示录》十
二章9节。
49)作家通过"第二次蛇的出现",诗作里增添了另外一个空间,这一次改编使作
品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更为立体化了。
50)"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于是把他赶出去了……
"《创世记》三章23-24节。
51)第五段里出现上流社会人们的无意义的对话:"我一向就在你们这儿卖鞋,七
八年了,那个小伙计呢?这双式样还好,只是贵一些"。
52)"于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
智慧,……"《创世记》,三章6节。
53)蛇、夏娃、亚当(包括自然界)都因违背神的命令而受痛苦和劳役的咒诅,
参见《创世记》三章16-17节,"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楚;你生产
儿女必多受苦楚。……又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
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54)"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
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创世记》,三章24节。"基路伯"天使的名字,正确的含
义待考。生命树被基路伯和剑守住了以后,人们失去了吃生命果的权利。
55)参见蒂利希,《存在与上帝》,刘小枫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
,杨德友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页826。
56)希腊词,即故事、神话、传说之意。
57)希腊词,言说、理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