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06-09-05 15:01:21作者:未知

这是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和办学主体是否应多元化两个方面。

1.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条块分割严重,因此应着重从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入手。主要思路就是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力度;主要任务是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使之“下移”;少数发达 地区的地级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可以适当部署一些,在不发达地区的地级市,可以适当部署专科院校,如高等 职业学校,在极不发达的地区不宜设置高等院校。但要注意高校布局下移不是外延的扩张。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制约我国高教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办学层次不清,造成结构性浪费,因而提出我国高校应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研究型大学,约10所左右,规模 大,层次高,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为主,其质量水平接近国际一流大学;第二层次为教学 科研型,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为主,个别专业培养博士生;第三层次为教学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本科生 为主,招收少量硕士研究生;第四层次为高等专科院校,只培养专科生。后两类应占总数的90%以上。这样对 各高校予以定位,并施以不同的评估标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有成效,应直接通过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加以体现,因此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这包括两个层面:①从理顺高校内部职能入手,建立管理新体制,确立权力分配新 体系,把服务职能与经营职能从具有指导性管理职能中分离出去。②围绕开创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局面而创新机制。

另有的论者认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转制”,即改为“国有、民办、公助”三种类型。国有学校资产为国家所有;民办是改变国家包办性质,经费自筹,采用教师聘任制,学校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 长负责制,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公助是民办大学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在经济上国家予以一定支持。所有高 校都必须贯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规。

还有一些论者认为,推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其切入点是各高校本身的机构改革。长期以来,行政人员过多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干部不是因岗设人,而是因人设岗,各校、院、系小而全,万事不求人, 严重挫伤了部分骨干人员的积极性,浪费了人力资源。解决的思路就是采取当前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办法,打 破铁饭碗、大锅饭。

2.关于办学主体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政府办学能力有限,结构单一,缺乏活力,因此应使办学主体多元化。理由如下 :①有利于理顺宏观管理关系。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国家对其管理通过法律、法规进行 。标准统一,使原来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得以解决。②有利于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影响。③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出 现使各高校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国有高校中长期存在的冗员可以分流到民办高校,解决其教师管理人员 队伍不稳定的困境;实现设施、设备、仪器的互通,提高利用率;形成竞争机制等。④有利于国家九年义务教 育的普及。⑤有利于平衡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缺口。高等教育“义务化”导致公众对其需求近乎无限膨胀, 一年一度的“高考战”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扭曲了教育的本来意义。⑥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

另一种观点认为,民办高校应当缓行,其原因主要有两个:①经费问题。民办学校意味着政府对其投入的切断,私人经费投入缺乏稳定性;另外,部分学生也难以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百姓负担因此而加重。②质量 问题。民办学校脱离了原来的上级部门的硬性管束,质量保证的外在压力减小,同时由于失去稳定的经费来源 ,教育所需的各项仪器、设备是否符合要求,也是一个难题。

还有观点认为,当前高校办学主体应当逐渐、分步推进多元化进程。具体思路是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原则,严格执行有固定校舍、固定师资和固定办学资金的办学标准,按照教育结构调整要求,有侧重、有 计划地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二、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规模扩大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应尽快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理由如下 :①高等教育本身特点决定其发展要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②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中 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③当前,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教育需求大大膨胀,而且约50000亿居民的存款中,很大部分是为教育消费准备的。④我国高校办学效益相对较低,尚有潜力可挖。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平均为3 400人,师生比1∶10,但按规模效益理论,师生比为1∶14才是最佳比例。⑤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发展 高等教育,推迟就业时间,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⑥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而高等教育是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

2.规模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在不宜提倡扩大规模,现有的高等学校,基本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理由如下:①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有限,而且对其吸纳能力也十分有限。 许多大学毕业生分配不出去,职业难找。②我国的国情是青壮年中文盲占7%,从业人口70%以上是小学、初中 毕业。 这决定了我们教育发展要降低重心。③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看,劳动密集型生产仍占主要地位,培 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职业教育和普及中等教育更为迫切。④扩大规模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当前提出扩大规模 容易形成“一窝蜂”现象,大量低效重复建设,浪费资源。⑤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收费也会提高,这就会让一 部分学习不好但又有钱的人上大学,造成不公平现象,带来负面社会影响。⑥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形 成,原因很复杂,所以高教发展的国际比较只能作参考,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3.规模适度扩大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适度规模和有限发展可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选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很大,而国家的投入又十分有限,不可能无限制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国情,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紧迫任务,重点应在这方面。至于高等教育规模只能保证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基本的人才需求,而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4.制度创新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当前教育规模扩大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依靠改变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保证高等教育规模在供需平稳的前提下积极健康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继 续推进高校收费、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②理顺政府、社会、市场、学校之间的关系。③明确政府职责,实 现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分区规划,分类指导。④加强交流,优化高教资源配置。

5.可持续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分析规模、速度对我国高教大众化无太大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教育规模扩大与否的分歧,不在高等教育要不要发展,而是基于对现时形势的不同判断,两者在本质上并不 矛盾。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但适应是相对的,应以一定时空为条件。所以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在 动态中进行结构调整,处理好规模、速度、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