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要树立素质本位教学观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2:48作者:未知

长期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教师教书、学生读书的传统说法,就是这一教学观的典型反映。在习惯看来,教书是教师的天职,读书是学生的本份,似乎已是天经地义。因此教学中便形成了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在教师头脑中,“教书就是一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等沿袭下来的偏见,已经化为顽固的思维定势。虽然教育方针明确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因未能从深层次上转变知识本位教学观,致使“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背离教育方针的思想行为时禁时萌,严重阻滞教学改革的步伐。这一教学观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又一度为“应试教育”所强化。所谓“教书不教人”,其症结非因教师不负责任,而是知识本位教学观误导所致。教师辛勤备课本不乏“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红烛精神,然而视其绩效,却难免片面偏颇、跳不出枉自受责的怪圈。

要改变这种劳而无功的尴尬状况,决不是改改教法、变变课程所能奏效的。根本对策是树立素质本位教学观。社会的发展已对学校育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素质本位教学观相比,知识本位教学观的片面性显而易见。它将传授知识视为终极目的,势必忽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因此不可能不同素质教育南辕北辙。尽管如此,要想用素质本位教学观取代知识本位教学观仍然是困难的。一方面,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积习难返;另一方面,对素质教育的领悟尚存有许多困惑和迷茫。于是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便出现了种种用知识本位教学观曲解素质教育的现象。

一是将知识和素质混为一谈,以为传授知识即是传授素质,殊不知素质并非教学内容,是可培养而不可传的,传授知识只是手段,提高素质才是目的。

二是将思想教育与素质混为一谈,以为在文化课教学中全面渗透思想教育即是素质教育,殊不知素质不是凭为文化课贴膏药或打补丁就能形成的,只要目的端正,文化课教学处处都是素质教育。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将素质概念泛化,提出所谓语文素质、数学素质、物理素质、化学素质等一素列学科素质,殊不知文化课教学虽有学科内容之别,但却都是师生素质全面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学科素质的烦琐提法无论科学与否,都只能将文化课教学重新引入知识本位的死胡同。此外,知识本位教学观往往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从内外因辩证关系来看,学生的素质主要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任何高水平教师的教学,都无法替代学生自身的认知矛盾运动,素质毕竟是内在于学生的。可见要树立素质本位教学观,还必须做许多艰苦繁难的实际工作,仅仅满足于一般号召或放任自流,都无法推进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当务之急主要有两条:一是强化政府行为,加大领导力度,开展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大讨论,用新思想、新观念洗涤头脑,克服长期沉积的思想惰性;二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改造“应试教育”的旧课堂,在主渠道中打好步步为营的攻坚战。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逐步取得素质本位教学观在教学中的支配地位。
 

本文标签: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