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申士光电有限公司简介
2022-11-15
更新时间:2005-12-20 11:50:46作者:未知
信息技术教材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材的培养,本文就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一、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比较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1997年后,各地陆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试点研究。2000年后,部分省市的城市中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60余种不同版本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基本上包括信息技术概述、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数据库初步、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等,主要有如下特点:
1.部分教材以应用软件(主要是MSOffice)的教学为中心,以学习操作使用软件的方法顺序为主线安排教材体系,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实用技术。这类教材的发展趋势是编排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操作细分、循序渐进,有利于初学者对照操练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和示范演示为主,学生跟着反复操练,然后完成课后作业,以掌握软件实用技术为主要教学目的和评价标准。
2.部分教材以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原理,软件操作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材体系,辅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习信息与计算机知识和软件使用技术。这类教材的主线索是计算机应用软件(MSOffice系列软件)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软件的教学,把学生机械地模仿软件操作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灵活地学习。这种教材安排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软件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少部分教材的表达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等教学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不仅适合教师的教,也适合学生的上机实习和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4.少部分教材根据科学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原则,采用模块组合、弹性结构。教师在保证完成必学部分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根据学校教学条件选择选学内容。如教学设备状况改善了,就可以马上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为学校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可发展的教学空间。
5.大部分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即信息技术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及综合素质。教材既注重以操作功能带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注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原理性知识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6.部分教材在版面设计上图文并茂,在知识结构与技能培养上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较好地体现了“模块化”的要求,不少教材还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的思想。
二、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的主要局限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出现了一些好的信息技术教材,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1.首先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印象。教材体系基本上还是没用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的思路,没有真正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没有将任务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生活区联系起来。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某个软件知识点的罗列,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对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只是对软件功能的讲解。这样的教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更不用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不在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没有一个明确的理念指导,没有找到教材开发的适宜切入点。 2.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不能拿过时的、淘汰的知识去教学生。选入教材的内容应用适应发展潮流,具有先进性。但这一点我们很明显做得还不够,比如,校外Windows2000系统已风靡多时,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Windows98版。这固然与我们各校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教材内容陈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信息技术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体现技术性、科学性的同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技术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道德责任。
4.系统研究中小学教材,就会发现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有问题。例如有些内容小学讲过了,到了初中还讲,甚至到了高中还要再讲,重复交叉很严重。
5.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采用书本教材,对于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显得过于单一。采用书本教材与光盘教材配套的形式,有利于弥补单纯书本教材的不足,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6.进入21世纪,步入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应当体现研究性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我们现在的教材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
三、当代信息技术教材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已经成为共识,教材的编写应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渗透人文精神,突出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教材的编写要于信息技术之中始终体现人文精神的蕴含,用信息技术中表达的艺术、文化和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与道德、虚拟世界的法制观念,将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基本信条。教材要重点加强对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引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对错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相关责任人受到的惩罚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遵守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是以计算机知识为依托,以学科活动为线索,并以提高学科知识与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教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技术知识,其次是信息素养知识,最后是学科活动。其中信息素养知识是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学科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它的内容同其他两项是相融合的。所以,基于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包括两个吩,一是计算机知识,二是学科活动,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教材目标同学科目标相联系,教材内容同学科内容相联系,学科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开展教学;(2)教材内容立足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阶段性特点;(3)教材内容单元章节具有独立性和连贯性:把信息基础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明确每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以及完成后应达到的目标,使每一部分知识自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4)每一部分有明确的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5)教材具有开放性,学校或地方的各学校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3.立体化出版。教材应包括书本教材、光盘资料以及支持网站三部分。计算机是处理信息最便捷的工具。为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自身的优势进行辅助教学,笔者认为在书本教材发行时,配套的光盘教材也应随之发行。增加视觉、听觉信息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载有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以及技能测验等内容的光盘教材,图文声像动画并茂,能有效补充书本教材的不足。支持网站是学科教师获取更多资料的途径,是交流和表达教学问题的空间,也是通过反馈修订教材的通道。
4.体现信息技术的技能评估思想。传统的评价基本停留在问卷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在常规应试教育上既不现实,也不正确。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性学习为主,因此应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只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台湾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法:完全抛开传统的笔头测验,代之以口头回答,以操作性评量和实际活动报告等为主,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充分开展创造条件。另外,同学科结合的活动则应以学科目标的有效达到为主。
5.引导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多而杂,要求用较少的课时学习较多的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应体现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导,比如(1)创设问题情境,(2)引导知识迁移,(3)提倡探索性学习,(4)重视知识的交叉应用,(5)引导学生开展创作活动。
6.强调知识迁移。信息技术课不是计算机课的别名,而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其中,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一一介绍和列举,而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具有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有的新版本只是对旧概念进行拓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技术将永远不停地发展,但信息技术的内涵却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课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介”。无论是进行语言编辑教学还是进行应用软件教学,无论是Windows98还是Windows2000,无论是Word2000还是老WPS,无论是比较落后的环境还是最现代的环境,只要通过它们的教学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正确的。要做好从计算机软件使用手册向信息技术教材的转变。
7.转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内容取舍的问题,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传统计算机教材中,无论是软件功能还是应用方法,仍然以传授、记录、介绍的方式为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问题都采取直接叙述的方式,而且假定读者是离开机器读书的,因此不得不详细叙述过程,并大量堆积界面图形。这与我们在教学中所提倡的建构主义思想是不协调的。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1)改变教材编写的立足点,放弃“读懂书,再上机”的传统方法,充分考虑软件环境的可探索性、可实验性和自述性,立足于“学生是在机器面前学习”的情况考虑教材的编写方法。精简叙述和过多的界面堆积,减少传授式叙述,改用序列性问题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任务序列,增加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相关知识、技能。(2)放弃那种片面追求严谨、系统和面面俱到的思想,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把任务设计视为教材的重要内容。用层次丰富的任务来驱动新知识的引入,用任务来激励学习和训练,用嵌套性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认真设计训练任务,注意拉开差距,从而激励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训练任务要充分体现探索性问题的设计,应该设计一些便于学生发现新规律、新技巧的问题和任务,以弥补教材正文中难以面面俱到的不足,从而使上机过程成为继续学习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熟练性练习和知识的验证。
8.重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对学生高级智慧活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低认知水平、重操作的倾向”,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编排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中研究性问题的设计,重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对不生高级智慧活动的训练。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研究型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基本条件:(1)与学生学习生活区的相关性,即选择那些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2)研究问题的开放性,即所选择的问题是可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发挥的,而不是简单问题的操练,或只是让学生去重复别人已有的结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3)信息技术的技能训练与问题解决的关联性,即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资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究问题、完成任务和做出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开发新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需要将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以及对之的态度融合在一起,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进程,兼顾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将模拟操作、任务驱动、研究驱动结合起来,形成几个学习循环。通过循序渐近的学习,学生在从简单的模拟操练到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培养高级认知智慧和信息素养(而不仅仅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巧),从而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和有目的地使用计算机,并能够将信息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肖作均,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摘自www.k12.com.cn2003.5.9
[2]王晓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分析,摘自http://www.etc.edu.cn
[3]黎加厚,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摘自http://www.etc.edu.cn
[4]刘向永,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摘自四川电大在线http://www.scrtv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