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学生历史创造思维的培养
更新时间:2005-12-20 11:50:45作者:未知
【 作 者】丁茂文
【作者简介】丁茂文 湖北黄冈市教学研究室
【摘 要 题】教学论坛
【 正 文】
一
什么是创造思维?什么是历史创造思维?“若从思维性质上分,思维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在思维过程中本质上不产生新的东西,思维结果在常人意料之中,叫做‘再现性思维’;一种是产生新的东西,思维结果往往在常人意料之外,叫做‘创造思维’”[1],创造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新的东西,即创新。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所谓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2]。那么历史学科的创造思维应该指什么?根据以上论述,我认为历史学科的创造思维就是对大量已知的历史信息即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的思维中产生出一种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即是指“从历史研习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新假说并能进行逻辑验证的思维,其核心是能从个别中认识一般,从偶然中认识必然。”因此,历史创造思维的关键是要得出新知,而且往往是超出常人意料之外的。所以培养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弄清创造思维的特点。
创造思维的特点有:
(一)独立性。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是创新而不是重复,它必须与众人、与前人有所不同,而独具卓识。历史创造思维的独立性就是通过对历史内容的研习所做的诠释或结论是独特的。
(二)跨越性。创造思维是独立的、创新的,因而它讲求思维速度和思维效率,应该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从李鸿章是个卖国贼、投降派、清朝反动统治的卫道士的认识,到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认识,这个思维跨度就很大。
(三)多向性。即分析历史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分析问题,独辟蹊径。如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一般认为它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是如果从多向性去思考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是保卫了法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二是为法国资产阶级夺得了广阔的市场,争夺了欧洲霸权;三是压迫和奴役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四是长年征战削弱了法国的实力;五是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
很明显,从创造思维的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培养历史创造思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思辨能力。
二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历史创造思维。如何培养历史创造思维呢?笔者对此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看法。
(一)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必然有他个人的特色。因此,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当你讲到某部分历史内容时,你提问,全班无人回答。突然有学生答出一个似乎很离奇的观点,甚至引起哄堂大笑。其实,这个学生就很有个性,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亦即保护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支持他站起来的精神力量就是这个答案,如果不保护就容易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又如讲到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有位学生认为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既挽救了国民经济,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当时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民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统一了货币,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并举出1933-1936年轻工业月平均生产增长指数为2%以上等论据论证,经济的增长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接着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这种作用的客观性和国民政府这样做的主观目的。1935年,日本侵占华北危及南京政权,加之红军北上抗日,蒋介石为了增加其军事实力,巩固其统治,从国防的角度考虑,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运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聚敛起巨额财富。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历史创造思维的首项要求。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设问,敢于否定和批判传统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提出与教材结论不同的观点。如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教材中说功过参半。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认为拿破仑过大于功,因为他四处征战,耗费大量国力,以至于把资本主义的法国葬送在封建复辟势力的铁蹄之下,这个过失是其功绩所无法弥补的。这个结论似乎是主观臆断,但有其合理的一面,要予以鼓励。又比如,《中国古代史》选修本教材上说“商纣制炮烙之刑用来镇压人民”。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炮烙之刑就像包公的龙头铡、虎头铡一样,是用来处罚皇族内部和朝中大臣的违法行为的,老百姓地位低下,违法后还“高攀”不上此等刑具。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在积极思考、创造。再者,学生在探索中往往爱问“为什么”,每当这时候老师就要特别留意。如一个学生问,《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上戴手梏的陶俑,一位陶俑,手拷在前面,另一位陶俑,手拷在背后,这之间是否有区别?我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学生经过思考、查找资料和想象得出结论,手拷在前面的是男性,手拷在背后的是女性。不管这个结论对与不对,但学生敢于质疑,是难能可贵的。学生不能质疑是无法培养出创造思维的。
(三)培养历史创造思维,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讲究方式、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吸取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只有经常用新的观点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思想陈旧、呆板,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对试题的设置要大胆改革。练习题的设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果题目是定性的,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在题目的设置上应该创新,要积极思考设计合理思维特点的开放性试题,如由过去单一文字型的题变为图表,图文并茂也是一种创新。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第41题运用了三幅图,要求先看图再答问,这样促使学生去识图,分析图形的变化,导向性好,避免了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
(四)培养历史创造思维必须对教材进行改革。一本教材的好坏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的历史教材重视总结历史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大部分分门别类写好,学生看完书后极易受已有结论的限制,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材也应该具有开放性。我们应该多提供史实,即多提供感性材料,结论应由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创造的目的。目前,新的历史教材已经面世,并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力度还远远不够,与现代教学论等思想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大量补充新的史料、新的观点,也可以自己编一些辅助教材,因为,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笔者认为,所谓自编教材,实际上就是利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五)培养历史创造思维必须改革课程的设置,如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目前新的课程计划已经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列入新课程,在这些新的课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我曾经做过实验,每周利用两节课(其中一节为课外活动)时间去图书馆阅读历史资料,然后让学生写读史札记或读史一得。经过实验效果很好,学生创造能力明显提高。只有让学生动手、动脑获取信息资料才可能有创造,否则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六)培养历史创造思维必须改革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必须是多维的、开放的,要大量开设自讲课、讨论课、辩论课等,鼓励学生辩难解疑。老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学生潜能的自由、充分发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
历史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新的课题,“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历史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完善学生自我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过程,人在思维时,把问题的各个细节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考虑,从各个方面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确定整个情境结构内的“缺口”所在,亦即问题所在。从这一点看,历史创造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具特点的思维形式。我们只有了解历史创造思维的特点,懂得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宏文:《创造性思维的五种品质》,《求索》1984年第6期。
[2]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