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反比”并非“反比例”

更新时间:2005-12-20 11:49:55作者:未知

所谓“辨、评、导”,即依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认识实际中的热点、疑点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明辨是非,评说理由,教师及时导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搜集素材,形成“可辨”样例
这是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实施“辨、评、导”的基矗根据思品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将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可辨”样例。

从获取素材的途径看,教师可通过有意观察、问卷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获取,也可是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表现。

例如:教学《胜不骄,败不馁》前,可将本课内容引伸到学习中来,召开部分学业差生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及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教师总结出学业差生在学习遇挫时的一般心态,形成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供“辨、评、导”的样例。这样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的样例,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良好的“辨、评、导”的氛围。又如:教学《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英雄战士徐洪刚》时,教者可收集丹阳市皇塘镇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创设情境,评说“可辨”样例
评说样例,是“辨、评、导”的中心环节。在思品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写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哑剧、童话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使学生从中悟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一道理。

(2)辩一辩,议中悟真。“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各抒已见。如教学《爱护班级荣誉》一课时,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样例:“学校卫生员检查我班卫生情况,小明发现座位下有一张废纸,他立即用脚踩住,没让卫生员发现。结果,卫生员表扬了我班卫生工作做得好,还给我班加了卫生分”。我引发学生讨论:“这是爱护班级荣誉吗?”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展开舌战,各摆理由。教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爱护班级荣誉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有改正的决心。样例中的小明有爱班心,但行为是不对的。这样,通过辩论和教者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思品教学中,幻灯等电教手段来展现样例,教育效果会更好。如教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新市口人走车行的交通情况录像,让学生判断谁走得对?

为什么要这样走?有没有走得不对的?为什么?由于录像贴近生活,学生较易辨别,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较深刻。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听一听”、“访一访”、“问一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事理。

三、注重实效,指导行为实践
(1)导行要从实际出发。一是因内容而异。思品课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引导学生培养精神品质锻炼意志的。不同的内容,在导行时,要提出不同的具体而明确的操作点或训练点。二是因人而异。每位学生的行为能力是有差异的。

导行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劳动最光荣》一课,在导行时,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已会烧饭、做菜、洗衣服,而有的学生连扫地、洗红领巾这些简单的活都不会干。于是,我便分层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导行要注重落实。落实不仅表现在明确具体的要求上,还表现在督促检查上。特别是对学生的行为过程要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达到导行目标。如教《争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后,每一个月,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定的奋斗目标对照检查,有时教师还进行必要的考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阐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些容量较小的导行,教师可进行现场指导。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