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06-02-14 00:00:00作者:未知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行为,更主要是学校行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学校行为上做点思考,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是当务之急。

一、要推倒无形的墙,把学校融入社会中去。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阵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把自己从社会中游离了出来,似乎与外界是两个世界,远离了与社会的交流,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社会(包括家长)与学校在教育期望值的认识上不尽一致,学校所作的一切并不能全部为社会所理解;另一方面,学校远离了社会,对社会的人才需要只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惯势加以界定,忽视对现实需求的参照,因而在思想上缺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备。

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社会的参与,学校就不可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本身就给学校自身造成了不可跨越的障碍。社会要求学校为文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要求学校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没有社会参与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学校不能沟通与社会的联系也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主动地弥合与社会的隔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学校的功能——为社会服务,也决定了这一点,多年来,我们成立家长学校,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广泛联系,从各行各业中聘请辅导员,同时还在社会上确定了学生活动基地,教师广交朋友等,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特别是在加强素质教育上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也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还是靠学校自身。

二、落实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九三年秋正式施行的国家课程方案中,不但规定了学科课时,而且还有活动课课时,既有必修课时,也有选修课时等等。可见,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本身就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但是在现实中,课程方案往往得不到落实。课程方案在大多数学校还是仅仅只出现在课表上,即或有的在实际中落实了,也存在着“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中只有文化课(抑或统考课),视音、体、美活动课等为点缀。因而对这些所谓的副课能挤则挤,能占则占,甚至把活动课变成文化课的延伸。举一浅显的例子,现在很多学校的音乐课还只限于教会一两首流行歌曲,体育课则任由学生跑跳嬉闹,这都与“美育”、“体育”的真正内涵相距甚远。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但是不论怎么说,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吻合的。

只有把课程方案落实了,而且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

落实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脱离了这一主渠道,而异想天开地开展一些活动,戴上素质教育的帽子,试图用之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显然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我们中西部地区办学条件差,那么,落实课程计划不失是一条极其可行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就要求我们开足开齐所有学科,并把它们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上,体现“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在落实课程计划时重视了必修课的“必”,选修课的“驯,活动课的“活”。必修课以班级教学为主,选修课和活动课则着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按个性差异重新组合,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在整体上使主渠道畅通,落实素质教育。当然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落实并不是说各校之间都要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我们应从学校师资力量上入手,根据师资力量来选择开设的内容,以保证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这是导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相当一段时间,对教育质量的评价由于受社会的导向机制的影响,学校自身也只看分数的高低,导致了师生只重智育,忽略了其它方面,教育的职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用学科分数来界定师生的优劣,把内涵丰富的教育过程,把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用简单的数字来体现,很难说是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高分不一定优,低分不一定差,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叶圣陶先生认为,“考分”和“升学率”造成“以智害德、以智害体、以题害智”,这严重地违背了教育规律,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大量涌现。

通过对“应试教育”的剖析,我们发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价的形式上力求科学、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把师生从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开创学校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局面。这里要说明的是考试和“应试教育”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起来,否定“应试教育”的时候也否定考试这种检测手段是不对的。

建立起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弄清一个好教师、好学生的内涵。好的教师,可以从以下诸方面进行评价,即高尚的师德、现代教育观、扎实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有虚的,也有实的。师德和教育观很难用一个标准进行参照,但如果按其构成部分加以细化,就可以找到具有操作性的量化内容。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外显结果,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业务能力反映出来就是学历是否达标、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等;科研能力主要看成果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全程评价管理,定期不定期抽查,随时掌握丰富的资料,逐一量化,这样就可能较科学、公正地衡量一位教师。有硬的指标,也有“虚”的参照,虚实结合,从而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彻底摒弃智育唯一的方法,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品德、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品质、个性发展等几方面考察,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是简单地对师生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而是全面地客观地透视。有了这种评价导向,落实素质教育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有了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相应地就落实了教师管理措施。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注重对教师的行为规范的管理,要求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其次,对教师的“角色”管理。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能否与学生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两全”的落实。在这一方面,仅靠教师自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监督。再次,对教师素质提高的管理,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完成继续教育。相应地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摆脱了“分数”的束缚,学生的行为、品德、思想等被纳入管理的内容,从体制上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职称的评定是对教师评价的最直接的体现之一,我们打破了看年限、看教龄的不合理的评定标准,根据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认定;同样对学生评价也突破了分数唯一的樊篱。这样从导向上就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以“合格+特长”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以遵循受教育者身心规律为

前提,以适应社会需要,促成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全体受教育者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为核心,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一体的整体化教育。素质教育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平均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在整个素质结构中,个性发展是最具独特性质的一个方面。由于先天的、环境的、教育的诸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目标。成功的教育必然是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强化“特点”、发挥“特点”的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小范围内尝试,开设课外活动课,成立兴趣小组等,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在某一方面通过总结经验,形成规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举办兴趣小组,开设第二课堂,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它的出发点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它完全不同于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前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后者则是简单的形式。兴趣小组,第二课堂要在“合格+特长”的目标导引下,长久稳定地开展下去。

为实现这一点,(1)校长应具有开拓精神,大胆解放思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常言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2)要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才能素质,尤其是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培养学生的特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创造条件,改善办学条件,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矗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典型引路,循序渐进,形成规模的方法。先在家长支持的学生身上着手,然后利用这些家长、同学的影响,取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同,开始了大范围的推广,逐渐有了规模,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素质教育涉及的方面较多,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校园是一个大课堂,做好这篇大文章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美化、净化、绿化校园,本身就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孩子们的心灵得到陶冶。校园知识化则使孩子们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主动求知,健康发展。校园应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在这块乐土上,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校园环境建设的伸缩性很大,可以亭台楼阁,可以简朴大方,可以花木繁茂,亦可小草依依,只要能体现“美”,体现儿童“乐园”,就是成功的。

除了搞好校园环境建设之外,树良好的校风塑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端正的校风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求知。校风、师生关系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但是教师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身正为范”也体现了校风、师生关系建设中的一条原则。多年来,为了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着力去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建造“乐园”,确实感受到了创设外部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标签: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