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论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装饰观念的发展

更新时间:2005-12-20 11:46:46作者:未知

-- 陆宇澄(苏州职业大学 艺术设计系, 江苏 苏州 215011)

摘要:本文论述了原始社会至秦以前中国装饰观念的发展,这种观念对具体的装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一种生活日用品,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它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威严的象征,体现了装饰艺术是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

关键词:原始社会 先秦 装饰艺术 观念 精神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使这个农牧业先进的大国,在古代创造出辉煌的成果。我国灿烂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在世界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原始社会装饰观念的萌芽

中国的装饰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山顶洞人,已经能用石珠、兽牙、贝壳等材料作为美的装饰品。当先民还没有对于自然景色的审美感时,已经有了对于自然珠宝审美特性的初步感觉,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类也是如此。而且,学术界认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宗教观念。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时,就是开始装饰美化自己的身体之时,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原始人类趋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表明装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初民美术的开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种实际上的目的,例如图案是应用的便利;装饰与舞蹈,是两性的媒介;诗歌舞蹈与音乐,是激起奋斗精神的作用”①。生活中爱美的装饰艺术倾向,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造型,也颇能表现先民的审美趣味。这些原始的造型艺术,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从中国原始社会艺术的构思和表现效果来看,已经初步掌握了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符合规律、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较为完善的表现。

美的艺术一开始,就与崇高的审美概念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都对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先民的思想意识里,宗教迷信的萌芽,是绘画美产生的直接需要和动力,他们在观察社会、表现自然时,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的想法。原始社会的装饰以原始人无所不在的巫术思维的支配和原始宗教观念为中心,装饰的形式以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为主体。那些遍布于全国的崖刻、岩画,彩绘素锲,内容丰富,是先民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峭壁制作出来的,其动机绝不是为了欣赏它的美的形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巫术效应来达到丰产、繁殖、胜利等目的。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可能是先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常有鸟形图案,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都有可能是某些氏族崇奉的图腾。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在谈到马家窑文化高低耳深腹罐的网格纹样从自然界鲵鱼鳞纹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先民装饰观念的影响时分析道:“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初民们基于原始思维中的互渗律,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移植,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随之生效。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初民们看来,几何形网格纹不仅是多产的鱼的象征,而且也具备了多产的巫术功能,所以它已经成了高产的符号和法力无边的符咒”。远古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观照方式和视觉思维习惯几乎为所有中国人所共有,导引出一系列中国艺术特有的观念和精神。如从“观物取象”进而“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以至“大象无形”;由“象而造形”,进而“舍形而悦影”,去追求那种超乎形上的东西,进而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似与不似”的各种艺术至境②。

新石器时代,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在江苏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从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礼器、祀神器,说明了原始社会里装饰观念正在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装饰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观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如在造型艺术中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这是原始先民们对自身结构和各种动植物结构细致观察的结果,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他们为生存而激发出的全部感情,体现出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

二、先秦时期的装饰观念

约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朝,古中国开始,并揭开了以青铜礼器为特征的青铜时代的序幕。最早的青铜礼器见于距今约四千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大多为酒器,并发现了铜鼎,已具有简单的器物组合、花纹图案和铸造技巧。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几经变化,有弦纹、夔纹、涡纹、饕餮纹、云雷纹、蝉纹、象纹、窃曲纹、瓦纹等,然而其主体仍是虚拟的动物纹,即饕餮及其由之衍变而来的其它纹饰。《吕氏春秋·先识览》有:“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商代早期的郑州二里冈文化即出现了许多装饰着兽面纹的铜器,采用对称式的单独纹样,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礼器那种神秘、威严、肃穆的气氛,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青铜艺术至商代晚期已十分繁盛,商周灿烂的青铜礼器文化体现了崇高和秀美的和谐统一。青铜时代的早期,范铸技术能满足礼器的基本功能,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等级、财富意义仍被强化,而仪式、宗教功能却在减弱。礼器的意义发生异化,人们会因过分追求青铜器本身的华丽而形成装饰崇拜。对装饰技术的过度追求是促进失蜡法技术产生的原因之一。失蜡铸造的技术,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泥范无法铸出的最精密复杂的器件,它的技术目标首先可能就是审美需要和技术本身的炫耀。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的宗法社会制度,制度的核心是“等级观念”。夏商以后,礼制礼法开始成形,至周代逐步完善。“礼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到整个“文物制度”之内。周代把统治阶层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根据等级制,各人的所有行为包括衣食住行都要遵守制度规范。在《仪礼》、《礼记》等书籍中,都详细而系统地规范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准则,包括附丽于衣物上的装饰物。《礼记·礼器》曰:“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曛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③(P375)。当时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既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身,又是不同社会地位、身份的标志物。因此,装饰在设计理念上都要带有某种特定的暗示其“地位”、“身份”的意义。在这种强权制度下,艺术明确地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即带有“政教”的性质。《论语·泰伯》提到,恭敬而不懂礼教,就未免劳倦;谨慎而不懂礼教,就显得懦弱;胆大而不懂礼教,就容易闯祸;直爽而不懂礼教,就尖酸刻薄。强调了礼教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每个人都要循规蹈矩地按照礼制所规定的去做,才能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周代以后,玉雕工艺的发展使其步入新的阶段,形成礼玉和饰玉两大体系。周代人的道德行为被纳入礼制之中,因此礼玉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它甚至被赋于了人格的色彩,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系统化为所谓“六瑞”、“六器”等,其形制严格规范,尤以璧最受重视,已成为财富、身份和地位的某种象征。

《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③(P124)。从这里看,“五色”的概念从“五行”衍生而来。当时对色彩虽有着浓烈追求,但各有所侧重。《礼记·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这反映了当时审美倾向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礼记》认为:“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之”。楹柱上涂什么颜色,已同尊卑等级制度联系起来。春秋时期,贵族宫殿厅堂的天花板上已出现了彩绘装饰 ④。根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楚国的家庙祠堂,已有大型壁画,描绘天地山川神灵的神话故事,表现了宏伟的气派。以装饰艺术中的纹样、色彩、造型、材料等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威严,是古今中外阶级社会的明显特征,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日常生活器皿、车马行舟、居室环境和各种祭典仪仗、衣着打扮的装饰中,无一不体现出等级的标志。这些装饰品往往艺术性越强、工艺越精湛,其拥有者的地位也越显赫。

公元前7世纪的中国春秋时期的美学思想,表现了艺术为等级制度的附庸,装饰代表皇权统治,维护礼仪秩序,带有政治色彩,美学观念退居次要地位。将艺术美的表现,与宇宙哲理和政治道德联系起来,这是当时进步的美学思想。

春秋初年,周朝在公元前1058年制定的礼乐制度,已逐渐在各个国家中建立起来。郑国史伯、晋国师旷、吴国季礼、楚国伍举、齐国晏婴、鲁国孔丘等政治家、历史家、音乐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如礼乐制度、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关系,说明了他们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标志着这时期随着人们哲学思想的进步,文艺的发展,关于美的认识和美感范畴已有了新的感性和理性的变化⑤。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强调艺术应归于政教的范畴,是提倡恢复礼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大戴礼记·劝学》中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这里“饰”要符合“礼”的标准,礼乐的形式要符合礼制的规范。《后汉书·舆服志》中曾说道,古人看到鸟的羽毛有五彩之色,就染帛仿效;看到鸟兽有冠角之状,就制作各种冠或髻式及系冠之缨蕤;见牛的颈项之下有垂胡之形,就仿造此形式将衣袖裁成垂胡的样式。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之后将它们应用在服装、居室等方面的例证。又因为当时人们追求浮华绚美,使得孔子认为现实中所缺乏的是人们内在的“质”,所以他提出与礼制相矛盾的“质素”观点:“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而不受饰也。”

韩非子的思想与老庄主张自然朴素、反对雕饰取巧的观点比较接近,对我国装饰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立场上,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法治思想,批判地吸收了老子哲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他在政治思想上与孔孟儒家的观点尖锐对峙而不可调和,但在对待议案的态度上却有一些共同的看法。韩非子把工艺品的生产和农业生产对立起来,反对奢华装饰的艺术设计,提出了“重本抑末”的主张,“本”为农业,“末”为工商业的代称,主要指当时奢侈的手工艺品生产,这是他对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观点,是有一定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的。与韩非子“重本抑末”主张相补的是“以俭去奢”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士大夫“超然脱俗”的态度有一定影响。韩非子着眼于社会的实际情况重“质”轻“文”,但其强调过于重“文”会导致“失国”的危险,并把某些艺术观点上升到国之存亡的高度,亦是比较偏激的观点。墨子站在节用的立场上,是反对“装饰”的。儒家不反对“装饰”,而将“装饰”与儒家的思想内容“仁”结合起来,演化成一种形式即“礼”,进而延伸为“六艺”。

三、结语

春秋战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一方面,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学术空前繁荣,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它将中原本土的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同时又孕育着大一统文化的到来,充满了原创的生机,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实现准备了前提⑥。之后汉代装饰观念的质朴自然和设计艺术中深沉雄大的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汉承秦制”所面临的还是战国动荡后残破的现实,恢复经济的需要和无为思想的产物。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在阶级社会里,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一种生活日用品,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它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威严的象征,它是用以载“道”的“器”⑦。在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民的意识和观念以及作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对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一种装饰的观念在支配着人们,这种观念对具体的装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表明了装饰观念、技艺制作与国家政策、思想潮流相吻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思想观念使得装饰艺术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


参考文献
①蔡元培.美术的起原(A).蔡元培美学文选(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4.
②李砚祖.装饰之道(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8.
③周礼·仪礼·礼记. 长沙:岳麓书社,1989.
④束有春.先秦建筑文化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J).南京:东南文化.1999(3).54.
⑤林同华.论中国春秋时代的美学思想(A).中国美学史论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36.
⑥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1.
⑦鹿镭.工艺美术社会学描述(A).装饰艺术文萃(C).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72.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CORATION CONCEPT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PRE-QIN PERIOD

Lu Yucheng
( S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Suzhou 21501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decoration concept from the primitive society to pre-Qin period. This concept had a decisive impact on concrete decoration. With regard to politics, the art of decoration is, in a class society, a material wealth and an article for daily use. What is more, it has its political and social function and therefore is a symbol of power, status and severity. The art of decoration i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thical philosophy.

Key words: primitive society, pre-Qin, the art of decoration, concept, spirit



本文标签: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