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5-12-20 11:50:41作者:未知
-- 唐学源
[摘 要] 在设计领域,“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已是不争的共识,然而有没有“常青”的设计暨“经典设计”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存在争议。本文以辨证的、历史的观点作为立论依据,结合实例系统地阐述了经典设计的有无及如何界定;经典设计的时代性等问题。并侧重从审美的意义上将经典设计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又将设计大而化之,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范畴对经典设计进行了剖析,归纳出未来经典设计的几大趋势或者说特点,即:国际化与民族化并重;技术化与艺术化互生,最终更侧重艺术化;侧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谐即美”的观点。
[关键词] 经典、经典设计;时代性、经典设计的时代性;文化
从蔡琴说起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歌声悠远,“琴”韵依依。动笔的时候,耳畔恰放着蔡琴的这首老歌,遂拿来作了开篇之句。蔡琴,台湾著名歌手,经她演绎过的许多歌曲像《你的眼神》、《南屏晚钟》等等都已成为经典之作,传唱久远而不衰。一谈到她的经典之作,也便和本文的主题挂上了钩——“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不过,在论及“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什么叫做“经典”,什么叫做“时代”。
一、经典设计及其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对“经典”的解释①是:
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对“时代”的解释②是:
1)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2)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
对以上的释义大致又可以作如下的延伸,即:由经典的传统性衍发出的其背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即其时代性;由其权威性而来的代表性及深刻性等等。
不妨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是我国古代的太极图形,“这个回旋运动的黑白对比图形,运用相辅相成的对比关系构成条理分明的‘阴阳圈’”,③表现天地事物一分为二及白天与黑夜,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太极图形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杰出设计,它不仅单纯简洁,更显示出对立依存的哲学内涵,体现出对比中见精神“反衬中生光辉的图形美”,④并且不仅仅是如此,太极图形除了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还暗含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有着“物我相融,物我双忘,天人合一的思想”,⑤有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⑥这简单的一阴一阳,一黑一白之内,有着参悟不尽的奥妙与玄机。历千百年而不为过时,显示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例二是我国铁路的标志,它由变形的“工”、“人”二字组成,并暗含了路轨的形象,整体又构成一个火车头的图案,形式单纯和谐,冲击力强,识别性好,“更可贵的是确切的表现了鲜明的内涵——人民铁路”。⑦
标志是浓缩度极高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好的标志既要形象简练,美观大方,易识易记,又要表意准确,个性鲜明,能将标志的表象层与表意层完美结合于一体,并成其为经典实属不易,故此上举范例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功用价值,以此作为切入点,可以先来界定一下何谓“经典设计”。
所谓经典设计,是指符合特定时代潮流(趋势)、审美要求、功利要求,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者共通性(恒常性)的设计作品。换句话说,凡具有共时、恒常的特性,影响久远,代表某一时代乃至跨越时代的作品皆可以称之为经典设计。当然,这里的设计不是狭义的,也不是小范围的设计,而是大而化之的,广义的设计。
二、 从时代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看经典设计
(1)动态的经典
经典设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文化的,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等等。一件经典作品的背后是一个时代乃至几个时代,它具体反映着当时的审美观点与价值取向,并且这种反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流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笔墨当随时代”,设计亦如是,从其内蕴的观点、意念到外在的表现手法、形式乃至材料或者说物质载体,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受着“时代的遴选与承传”⑧只不过相对于“流行”、“时尚”等概念而言,经典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更加巩固的、更加经得起考验的东西。
(2)共通的经典
同一件设计作品,每一个时代的人对它的评价虽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当它一旦跨越历史成为经典之后,它又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深藏于内,并且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相反会更加历久弥新,闪耀出动人的光芒,正如青瓷与明式家具,二者虽风神迥异,然背后皆有中国精神或者说有民族的文化的东西在里面,而不单单是一件设计作品或者工艺品。如青瓷之美,类玉似水,秀润清远而韵致脱俗,感性而空灵;明家具之美,敦厚温和,蕴藏深厚而古朴典雅,理性而实在。境界虽各有千秋,精神则一脉相承,都暗合了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青瓷有水之美,明式家具有木之美,而其背后,又皆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在内,传千载而不衰不灭,久远而恒常,这种共通的或者说恒常的东西,较之于“流行”、“时尚”有着更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由此也可以说,经典的意义的在于其时代性(反映时代),更在于其恒常性,在于其恒久的影响力(跨越时代)。
(3)一分为二的经典
将设计大而化之,它便不仅仅是物质的,更不仅仅是视觉的,“它强调艺术家心中的创造性观点”,⑨只不过常规上讲的是设计的物质化实现而已。但是不管是物质的设计还是观念的设计,它都有两个大的取向不会更改,即:一、审美取向 ;二、功利取向。如此划分,我们便可以更轻松地谈我们的经典设计,包括纯功利取向的和非物质范畴的、非美术范畴的,比如省料易用的方盒子建筑和一小段别出心裁的乐曲,都可以放在经典设计之列来讨论。“方盒子”难看又没有个性,但它仍是经典,是符合了当时的功利需求和审美观点,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统治了很长时间的。只是在今天看来,它过分强调了纯粹的功利取向,走向一个极端而已。也就是说对经典仍是要一分为二、辨证地来认识,由此我们还可以谈谈另一个领域的经典设计——“样板戏”。
十年文革,“样板戏”曾无处不在,盛极一时,浸染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四人帮一夕倒台,“样板戏”也随之偃旗息鼓。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往事终成烟云,该忘记的,该宣扬的,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之后,“样板戏”似乎又有了新的说法:“‘样板戏’在政治上确实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样板戏’毕竟不等同于政治,它更是艺术品”。⑩从“样板戏”本身而言,不少作品集文学、音乐、表演、舞美于一身,较之以前的京剧、音乐、舞蹈艺术,均有创新和成功之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只不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了本来并不属于本身的社会作用”⑾而己。常规意义的设计作品也是如此,同样的例子还有“红色美术”和苏式建筑等等,无一例外是时代的产物,也就必须把它放归于时代中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来认识分析。才有可能知道该肯定什么,该批判什么,该扬弃什么,该承继什么。
(4)螺旋式的上升
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因而经典设计的相对性也就愈加明显,并且由其时代性,进而引发出局限性,有局限性就有了发展的必要性,囿于成法,墨守成规,只能把经典埋进历史的黄沙之中,成为陈迹;设计当随时代,每个时期的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经典,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经典,改造着自己的经典,在承继与欣赏经典的同时,又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使其发展。即使有着曲折与反复,但是经典的意义仍是不断的前行着,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它感染着人的生命,进而影响着人的生活。真正的经典设计已经不单单是设计本身,它已然上升到一种文化,提纯为一种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切的文化领域和文化现象都具有普遍的意义,是民族的经典,也是世界的经典。并且真正的经典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时刻感染着人们的生命,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审美意义的经典设计
设计固然可以大而化之,出现各种各样的经典,但是倘能耐得起历史的考验与冲刷的。其背后必然有着深层的、有生命的东西,更侧重经典“共通”、“恒常”的方向或者更是透过表象之后的骨格乃至精神。比如太极图,其表象之后透出的回旋之势,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并因其有了生命意义的深度,而愈加显得隽永而耐人寻味,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再比如故宫的建筑结构,它不仅仅是一片朱墙黛瓦、雕梁画栋的简单堆砌,它背后是整个是明清尤其是明朝时代,在崇尚理学的明代,建筑的设计也无不透出其时代风格,透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透着深深的理性精神。
故宫以中轴对称为主线,南北铺开,一层层相叠相扣,外城、内城、宫城环环推进,秩序井然,暗合了传统的等级伦理观念,又稳而不僵,中正谦和,远望平阔辽远,近观则庄重而森严,一远一近,又透射出影响国人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之精神,也是“有意味的形式”,而不单单是表象,它浸透着浓厚的民族审美色彩。而且,设计愈成熟,其审美取向就会愈加明显,也会愈加个性化,也愈加接近文化的层面,愈加接近精神的层面,愈加接近“设计美的理想——和谐”。⑿当技术的发展可以轻而易举地满足实用的目的之后,设计中审美的份量或者说艺术的东西会越来越重,并且正因为其更加接近精神的层面,也更容易突跛时空的局限而成为经典,这也是接下来要谈的趋势之一。
四、对未来经典设计趋势的几点剖析
昨日终成过去,历史总在不断向前推进,不断有旧的“经典”黯然失色,又不断有新的“经典”产生,未来设计将如何发展?未来经典又当如何?我个人觉得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趋势:
(1)国际化与民族化(本土化)
新世纪是一个注重交流的世纪,越来越宽泛的经济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便利和企业家的利润,它伴随着的是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甚至是强势文化的“侵略”和弱势文化的消亡。文化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表现在设计上会更加突出,即使是现在,你已经不容易分辨某些产品到底是产自东方的中国或者西方的某个国家;经济的全球化大潮导致文化的被迫趋同,设计的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当代意义上的经典已经不仅仅是跨越时代,还包括了跨越地域,当处在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时代,你的身边有着黑、白、黄、棕各色人等,你就必须考虑每一个潜在消费者/受众的需要及审美偏好,设计的功利性使得它无法摆脱国际化的趋势。然而事物总有其两面性,设计的审美性又使它无法放弃对个性的追求,民族的才是国际的,人们在千篇一律中刻意地追寻自我,也只有这样,设计才会有个性,才会成其为设计——创造。民族化——共性中的个性,一般中的特殊,整体中的局部,它的存在是以国际化的大趋势为背景的,是对比中的和谐。“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并吸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才能构建出既有自己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理念与实践体系”。⒀
(2)技术化与艺术化
新世纪又是一个技术化的时代,谁都不能否认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典型的例子是电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普及,作为一种高级的设计工具,它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劳动时间的缩少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更有着创作方式的改变,甚或是创作思想的改变。同时伴随着的是制作工艺和材料的变革,或者说是设计实现手段的变革。以平面设计为例,可以说一部平面设计史伴随着的是一部印刷史,伴随着的是印刷工艺的发展与变革;从铅版刻印到数码彩印,设计师的创作思路几乎已经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自由发挥。技术与艺术并重,未来经典设计应具有的又一特点。
(3)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正如前面所言,当技术不成为问题之后,艺术会更加闪耀出光芒,设计中艺术的成分会越来越重。一方面,设计者、生产者更多地通过形式/艺术表现形式的竞争来争取/打动消费者/受众;另一方面,消费者/受众本身更加注重通过对形式/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和审美趣味。设计者与消费者/受众是互动的,设计者对消费者/受众起着传播、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者/受众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又促使设计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会在艺术的层面上得到完美的统一,设计会越来越有文化品位,也会越来越人性化,越趋近于“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所涉及到的也就只是艺术内部的问题,即如何把设计做得美观,做得和谐,如何让形式/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起来;那时的经典才是真正的经典,是设计的经典,艺术的经典。
[注]
①P 548 ②P1041
③、④毛德宝:《标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
⑤毕继民:“传统绘画与传统文化精神”,《装饰》2001.4,P50
⑥毕继民:“传统绘画与传统文化精神”,《装饰》2001.4,P50
⑦毛德宝:《标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
⑧陈朋:“素描教学范本刍议”,《美术学报》2002.1,P70,略有删改。
⑨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3
⑩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P340
⑾同上,P341
⑿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67
⒀吕敬人:《敬人书藉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P8
附:主要参考文献
A、著作类
[1] 李泽厚 :《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 陈望衡 :《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4] [日]朝仓直巳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5] 毛德宝 :《标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吕敬人 :《敬人书藉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7] 吕巍等 :《标志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 邹伟民 :《室内环境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 李兢哲 :《惊蛰剪纸》,山东画报社1992年版
[10] 凌继尧、徐恒醇 :《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 戴嘉枋 :《样板戏的风风雨雨》,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B、期刊类
[1] 《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
[2] 《美术&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3] 《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院学报
[4] 《艺术与设计》,北京
[5] 《包装与设计》,广州
[6] 《中国国家地理》,北京
C、网站类
[1] Http://www.doLcn.com / 设计在线
[2] Http://www.G999.com / 中国广告网
[3] Http://www.go8.163.com / 网易广告频道
[4] Http://www.wisecast.com / 设计新锐网
[5] Http://www.cctv.com / 央视在线
作者按:这篇论文是2002年的毕业论文,收录于《聊城大学2002年优秀毕业论文集》,之后曾投递某权威学报,因“版面费”问题放弃发表。本文的初衷是想关注一下少有人探讨的话题,之后也一直在关注中国现代设计的走向,现在看来当时的论述不无缺漏之处,也曾想深入再写一遍,却因种种原因一再搁置,谨于此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