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2007年公务员行政法律理论辅导讲座:民法

更新时间:2006-11-29 14:21:17作者:佚名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具体体现:

(1)社会关系发生于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

(2)社会关系属于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其含义包括:

A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同一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

C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必须平等协商。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 · · · · ·

(3)诚实信用原则;

(4)合法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6)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为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其特征为: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都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所组成,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民事法律关系。变更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也就不再是原来的民事法律关系了。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国家通过法律确认的、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终止,都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为根据,没有法律事实就不会形成任何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与终止的客观现象。这里须要强调,必须是指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客观事实,才能称作法律事实。根据客观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3、法人的种类、特征、条件

种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特征:独立的组织;独立的财产;独立的责任。

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另外还要注意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

三、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种类、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特征:(1)是以发生一定法律后果为目的的民事行为;

(2)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必备的要素;

(3)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种类:(1)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

(3)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

(4)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5)有因法律行为与无因法律行为;

(6)单务法律行为与双务法律行为;

形式: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推定形式和默示形式。

2、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业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只有具备法定的条件才能生效,并受法律的保护。

(1)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3、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及法律责任

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缺乏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58条对确定无效民事行为作了列举性规定: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2)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

(5)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

(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无效。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属于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在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可经当事人请求,撤销该民事行为。

法律责任: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给第三人。

四、代理

1、代理的概念、特征、分类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授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或者接受第三人的意思表示,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受的种民事法律行为。

特征:

(1)代理是一种法律行为。是代理人代替被代理人进行的法律行为。

(2)代理人向相对人实施意思表示行为。

(3)代理应在代理授权范围内进行。

(4)代理是由被代理人承受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

分类:根据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代理可分为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和委托代理。

2、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

代理权因法律的直接规定、有关机关或单位的指定和本人的委托而产生。代理权的终止.又称为代理权的消灭,指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权关系消失。

代理权终止的共同原因:

(1)代理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死亡。

但是,如果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而继续进行代理行为的,其行为的后果由被代理人的继承人承受。

委托代理权终止的特定原因:

(1)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3)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权终止的特别原因:

(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2)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其他有关单位取消指定;

(3)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法定代理权都是以监护人身份的存在为前提的,监护关系消灭,法定代理权必然随之终止。

3、无权代理

具备代理关系的其他要件,惟独缺乏代理权的行为,称为无权代理。无权代理是一种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可因代理行为发生后的某种法律事实而转化为有权代理或丧失其法律效力。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行为人(代理人)与本人(被代理人)之间从未发生代理权关系;

(2)行为人与本人之间虽存在代理权关系,但行为人的行为超越了代理权限;

(3)行为人与本人之间曾经存在代理权关系,但行为发生时,代理权关系已经终止。

《民法通则》有关代理行为和责任的规定:

(1)没有经被代理人事后追认的无权代理行为,应由行为人自己承担民事责任。

(2)代理人不履行代理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代理人应承担民事责任。

(3)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4)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事项违法而仍然进行代理活动;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代理行为违法却不表示反对,由代理人和被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5)委托代理转托时,应事先取得被代理人同意,或事后及时告知取得其同意,否则,由代理人负民事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被代理人利益而转托的不在此限。

4、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善意相对人(第三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人(代理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有民事法律行为,该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为:

(1)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的事由;

(2)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且无过失,即不知无权代理人欠缺代理权;

(3)无权代理人同相对人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代理的表面特征和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有效条件。

五、时效

1、时效的概念、特征、

时效,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地经过法定期间,即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制度。

特征:(1)一定事实状态的存在,如占有财产或不行使权利等客观情况;

(2)该事实状态持续达到法定期间;

(3)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种类:(1)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

(2)一般时效和特别时效,短期时效和长期时效。

2、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提起诉讼的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法定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称为诉讼时效期间。

其特征:

(1)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诉讼时效完成后,权利人虽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但除有延长时效的正当理由外,一般难于胜诉。

(2)诉讼时效届满并不消灭权利人的实体权利。诉讼时效完成后,义务人如自愿履行,权利人仍有权受领,并且义务人不得以巳过时效而请求返还。

(3)诉讼时效属于强制性的规定。当事人之间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缩短、延长,以及预先放弃时效利益的协议均属无效行为。

3、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

(1)诉讼时效中止,是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发生阻碍了权利人行使其权利或提起诉讼,暂时停止时效的进行,待阻碍事由消失后,时效继续进行《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2)诉讼时效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事由的发生阻碍时效的进行,致使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两者的区别:

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都是时效完成的障碍,但时效中止为暂时性障碍,即同一个时效中的暂时停止进行;

时效中断则为根本性的障碍,时效中断后变为新时效,时效期间又重新进行。

4、占有时效的概念及其特征

占有时效又称取得时效,指占有他人动产或不动产,达到一定的期间而取得所有权的法律事实,它是针对物权(所有权)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

占有时效的特征:

(1)占有人必须以自己所有的意思进行占有;

(2)占有人的占有必须是善意的,即不知道且没有义务知道自己占有的财产实际上是他人的财产;

(3)占有人的占有必须是公开的;

(4)占有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占有该财产;

六、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及其种类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财产所有权的特征(1)自权性;(2)完全性(3)恒久性(4)弹力性(5)基础性(6)独占性、排他性。

种类:(1)按所有权是否是单一主体的标准;分为单一所有权和共有所有权;

(2)按所有权主体性质标准,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个体所有权等;

(3)按所有权客体的标准;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

2、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财产所有权主体

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的特定的。权利主体又称财产所有权人,是指依法能对一定的财产享有所有权的民事主体。国家、国有企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公民以及社会团体都是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可以是财产所有权人以外的任何组织和个人。

(2)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所有权是所有人对其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四项权能构成了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A占有权。占有权是所有权人实际掌握、控制财产的权能。

B使用权。使用权是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对物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C收益权。收益权是指收取由原物生产出来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

D处分权。处分权是指依法对物进行处置,从而决定物的命运。

(3)财产所有权的客体

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是存在于人身之外,能为人所支配并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作为所有权的客体的物应具有如下特征:

A必须存在于人身之外。

B必须为人力所能支配。

C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3、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1)财产所有权的取得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取得对特定财产的所有权。

取得的两种方法:

A原始取得:包括生产、孳息、没收、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添附等;

B传来取得:因买卖而取得、因赠与而取得、因互易而取得、因继承或受遗增而取得、因其他合法的根据而取得的所有权。

财产所有权的消灭:又称终止,是指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使所有人丧失其所有权,或使所有权与所有权人分离。原因有:

A所有权的转让;

B所有权人抛弃其所有权;

C有关国家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

D所有权主体的消灭;

E所有权客体的消灭。

七、债权

1、债权的概念和特征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债务人负有满足债权人请求的义务。

债权人的权利为债权,债务人的义务为债务。

特征,主要表现在债权与所有权的区别上。

(1)债反映动态的财产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所有权反映静态的财产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所有权是财产流转的前提和结果,债则是财产流转的法律形式。

(2)债是特定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其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债权人的权利只是债务人发生效力,因此,债是相对性的法律关系,债权是对人权;所有权的权利主体为特定的人,义务主体则是除权利主体之外所有的其他人,因此,所有权是绝对性的权利,是对世权.

(3)债的客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为;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物不能是行为。

(4)债权人的权利是要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其权利的实现要靠债务人的行为,债权人不能直接支配作为债权客体的物;所有人则可直接支配其财产,其权利不需要他人的行为就可以实现。

(5)债是依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产生的,产生债的法律事实既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而财产所有权关系一般只能通过合法行为而产生。

2、债发生的根据与债的履行

(1)债发生的根据指产生债的法律事实。能够产生债的法律事实,

有以下几类:

A合同 B侵权行为 C不当得利 D无因管理。

(2)债的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使债权人实现其权利的行为。债是当事人之间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确立债的关系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债的内容是当事人间的权利和义务,债的内容得到实现,当事人也就达到了其经济目的。

(3)债的履行应遵循实际履行原则和适当履行原则。

A实际履行原则,指要求按照债的标的来履行,不能任意地用其他标的来代替,只有在按债的标的履行成为不能时,才可以采取其他的补救措施。

B适当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是指按照债规定的内容全面、适当地履行。这要求当事人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合同的约定、或者通常所提出的要求、交易习惯履行债。也就是债雁行的主体、标的、时间、地点、方式等,都须是正确的。适当履行原则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均应遵守的原则。

3、债的变更与终止

(1)债的变更指债的主体或内容发生变化,即债权债务的转移和增减。债的变更主要发生在合同之债中。

(2)债的终止也称债的消灭,指债的当事人双方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已不复存在。

债终止的原因:

履行、抵消、提存、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混同、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

本文标签: 讲座  公务员  行政  

为您推荐

心态要平和 如何备考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考试

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和朋友们对于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部分比较头痛,下面就关于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有关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 ······ 一般来讲,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主要分为五大种题型,第一部分叫数字运算,数字推理和通常意义上的数字运算。

2006-11-29 14:39

2006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新变化分析

近年来,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部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种难度主要表现为题量逐步增加、题型不断变化、综合难度明显加大。根据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实际,结合多年公务员考试辅导的经验,我们认为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将有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将具体表

2006-11-29 14:39

着重法律常识复习 如何备考北京公共基础知识

常识部分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卷子当中属于五大部分之一,与其他四部分相比,常识这部分比较有特点,如果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其他部分主要考察考生能力的话,那么常识这部分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知识积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也就决定常识备考和其他部分的备考是有所不

2006-11-29 14:38

华文公务员:行政"进行论述"解题技巧(音频)

2006-11-29 14:38

华文公务员:行政"阅读材料"解题技巧(音频)

2006-11-29 14:38

06年北京公务员行测数学部分真题答案及解析

2006-11-29 14:3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