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更新时间:2006-03-21 00:00:00作者:未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精神现象是物质的派生物并反映着物质;物质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作为物质的反映的人的认识也处在运动、变化中;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基础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实践;物质的总体是无始无终的,但物质存在的每一具体形态是有始有终的,即有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物质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每一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态有其固有的特殊规律,各类物质运动形态又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和自然现象一样,人类社会也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中同样不是精神的因素决定物质的因素,而是物质的因素决定精神的因素,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动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引起社会的一系列其他变革,使社会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起以往的哲学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和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了革命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身,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在唯物辩证法的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这一理论不但冲破了多少年来有很大影响的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而且也摆脱了各种唯心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局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不同点,不仅在于前者的根基是唯物主义,后者的根基是唯心主义,而且在于前者的辩证法是彻底的,它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而后者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它保留了对某种绝对状态的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半途而废的辩证法,他所说的绝对理念的发展不是一个无限向上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无限的圆圈,而是某种封闭的体系。承认不承认一切哲学,包括自己的哲学在内,都不是终极真理,而只是为真理开辟了道路;承认不承认自己的理论和学说需要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原则区别。黑格尔哲学虽然对辩证法的论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并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黑格尔哲学在本质上不能说是革命的、批判的。他的辩证法的本质上是革命的精神,常常受到保守的黑格尔体系的窒息。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它不但以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对待一切客观事物,同时也以这种精神对待一切理论和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正是基于这种革命的、批判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反对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反对对一切已丧失生命力的旧事物采取妥协态度,在变革已成为必要时,竭力支持这种变革。也正是基于这种革命的、批判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作僵死的教条,并不止一次地指出,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条文。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它的生命力,失去它的最有价值的革命批判精神。历史上有多少自命为终极真理、自诩为绝对体系的哲学已经是过眼烟云,成了历史的陈迹,而唯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保持其革命的青春。历史的辩证法恰恰是:越是害怕承认发展、创新,一味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哲学就越没有生命力,而那种敢于以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对待各种事物,对待自己,从不满足,自强不息的哲学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生命力可以经久不衰,传之永恒。 
  和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而且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说:"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一种哲学。它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这一点在它的认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关于实践的科学概念引进认识论的范畴,从而使它的认识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认识论。这种以实践为基石的认识论固然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相对立,就是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机械的、被动的反映论也存在着原则差别。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一种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实践的产物,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联结主体和客体的根本环节,是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走向客观真理这一认识过程中的根本环节。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首先是指人的生产活动,也包括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包括阶级斗争的活动;除此之外,还包括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其他一些活动。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了世界,又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这个过程中既推动了实践,又发展了认识。这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以往的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实践这个根本环节,没有看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性,因此就把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这种反映论把认识归结为一种直观,看不到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程,看不到认识是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形成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具有丰富内容的发展过程。抽去了辩证法的反映论,就成了一种非常简单、毫无生气的反映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原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一个突出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经实践证明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即为真理,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即为谬误。一种真理一旦形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可能向错误转化。要使这种真理永葆青春,就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用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来加以修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摒弃关于终极真理这一类形而上学的提法,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从实践经验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从实践的结果中不断证实、纠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认识论的一大特色。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它的伟大的继承者列宁,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信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哲学同本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用本国革命实践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促进本国革命实践的发展。正是由于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成果,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产生以来的 100多年中,一直在发挥着它的战斗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不但没有失去自己的光辉,反而闪耀着更加夺目的异彩。 
  和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且在历史观上也坚持唯物主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驱逐了出去。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法学家等等,归根结柢,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者。他们或者用天命、神意等等来解释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或者用个人的意志、特别是英雄人物的意志来说明种种历史现象。除此以外,也有不少人认为历史本身无规律可循,完全是一堆偶然因素在起作用。这些观点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不承认社会的运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不承认在历史的领域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造成这种唯心史观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者具有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立场影响他们去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另一方面还由于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容易使人们在认识上造成失误。自然现象虽在一定范围内也受到人的影响,但总起来说,在自然的演变中盲目的力量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社会历史现象则不同,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活动又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翻开历史,哪一页上没有记载着人的活动?历史舞台上哪一幕威武雄壮的戏剧不是由人来主演的?表面上看,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参加历史活动和历史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规律,这两个命题之间似乎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马克思之前,有的哲学家已经接触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没能解决它。例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经指出,在世界历史中,人类的行为往往会得出同他们原来所希求的不同的结果。但是他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这种现象作出错误的解释,他认为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意识着的、思维着的活动者──人的上面有一种普遍精神在起作用。当人们抱着自己的目的进行的活动同普遍精神发生矛盾时,就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后果。在黑格尔看来,在历史上归根结柢起作用的、作为个人意识背后的动力的是普遍精神。黑格尔也谈历史的必然,不过在他那里,历史的必然和普遍精神是同义语,适应历史潮流也就是适应普遍精神。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历史固然是有人参与的,人的活动固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受到他所生活的环境、他那个时代的条件的限制。当黑格尔说到人的行为的结果往往和他们的预想不同,并猜到了有一种历史的必然存在时,他是正确的,但他把这种情形归结为普遍精神的作用,把历史的必然归结为一种精神的因素则是错误的。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也提出过人的行为受人们生活的环境制约的命题,可惜他们把这种环境主要归结为教育和立法,仍然没有摆脱把一种精神因素当作决定历史发展动力的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环境,不是教育、立法这一类环境,这一类环境是派生的,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环境,首先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当作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当作决定各种精神现象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曾作了简明浅显的阐述,他说:"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页)。以往的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它发现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复杂演变归根结柢可以从生产方式及其内部的矛盾中找到它的原因,而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表现的阶级斗争则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使唯物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贯彻,它的意义还在于,从此在历史的领域内也和在自然的领域内一样,人们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发现了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这就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历史观的基础。这种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它的某些细节可能会陈旧,但它所揭示的历史的必然,它所阐明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却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相反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不断得到丰富,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浅析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马克思化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国哲学正在成为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思想的完美方式。中国哲学强有力地直接统摄中国思想,并使中国思想以中国哲学为灵魂。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马克思化,正是中国哲学焕发新的生机。

2011-11-14 19:55

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 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 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 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儒

2011-11-14 19:54

论和谐是孔子法哲学的范式

孔子的法哲学范式是和谐,“仁”是其范式的基石,民与君、个人、家庭及国家的和谐是该范式的内容,礼、德和刑是和谐的手段,而建构和谐的目的是大同世界。

2011-11-14 19:53

《庄子》物论与低碳社会的哲学理念

低碳 社会 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 经济 社会型态。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庄子》蕴涵着丰富的 环境 哲学 思想, 其中物论是最为集中的部分。《庄子》物论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低碳 政治 、低碳生活、低碳 文化 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庄子》天人

2011-11-14 19:52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基础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2011-11-14 19:51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

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向善、为善几个环节,其宗旨就是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能够在后天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德育在“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背景下,终身运用

2011-11-14 19:5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