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2022-11-12
更新时间:2022-11-12 22:44:04作者:未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专题调研会上的发言
丁爱英
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就要深刻领会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在长达5000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能够传承下来的,被我们所熟知并融入血脉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这一点已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卓有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因此,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对此,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概括为四个字:“推陈出新”。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即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只有在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前进,才会有巨大生命力。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我做为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致力于古诗词创作,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节目相信大家都知道,收视率很高,通过对古诗词吟诵,将诗词文化很好传播的开来。但我认为这还不够。能够背诵古人创作的诗词只是继承,而没有创新。创新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拿起笔,把所见所闻用传统的诗词形式记录下来,来反映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这才是当前更重要的。古诗词的平仄格律,言简意赅,都能很好的运用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描述中,就象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那样,精通格律,学古而不拟古,纵横开阖,大气磅礴。我们今天读主席的诗词,就可以追寻他的文字,感受他所经历的时代,感受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带领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并在一穷二白中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经历了很多大事件,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腾飞的伟大时刻,完成了脱贫攻坚走上小康,今后还将走向更强更富的现代化征程,这都需要我们拿起笔,去讴歌这个时代。大部头的书固然可以记录的更为详尽,但多数人少有耐心静下来去读,这个时候诗词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古体诗词,寥寥数字就能够很形象的反应我们所看到,且能够被人接受,并形成深刻记忆。所以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进行古诗词教育,不但要会背,还要懂得平仄,会去写,这才是传承。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气节、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正气概,等等。这些优秀文化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与气度,铸就了民族的灵魂。
我们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它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指导我们的后代在这样美好的文化氛围里健康成长,让青少年一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将其精华部分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202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