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李岚清谈外语教学

更新时间:2006-03-16 00:00:00作者:未知

  一、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记 者: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是费时多、成效少,您认为问题在哪里?

  李岚清:从接触教育工作开始,一种日益强烈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对外语教学予以特别的关注。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中国人学外语耗时很长,有些地方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一直学到大学毕业,达14年之久;有些地方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也有l0年,但是效果究竟如何呢?当时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大学毕业生除外语专业的以外,听、说、写的能力很差。读可能稍好一些,但与学习的时间相比,也是事倍功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外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甚至还存在一些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障碍。这种文化排斥思想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一是客观方面,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来我们备受列强欺侮,对它们的文化就有一种天然的反感。我们这一辈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时期,当时被强迫学日语,我们从心眼里就不愿学。我上第一堂日语课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当日语教师走进课堂时,他教我们的第一句日语就是“我是先生,你是学生”,我们一听就十分反感。当他教我们用日语朗读时,我们这些孩子竟不约而同地大声重复他的话:“我是先生,你是学生”,弄得他十恼火,又无可奈何。其他功课我们都用功努力地学,就是不愿学日语,成绩也很差。改革开放以后,与日本的交往又多了起来,我虽然学了八年日语,但学无所成,倒真还有点后悔了。二是主观方面,故步自封,妄自尊大。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我们为什么从一个强盛的国家一落千丈,备受列强侵略、欺侮、宰割?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实现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效法欧美,实行明治维新,也由一个弱国变成了强国。而中国呢?仍陶醉在康乾盛世的历史陈迹的睡梦之中,对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视而不见,根本不愿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甚至到邓小平同志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以后,仍时有反映。我认为提高我国全民族的外语水平,首先要解决文化至尊主义的认识问题。如果一听人家讲外语就反感,那就根本没有普及外语的环境嘛!

  第二,不要把语言文字与文化完全等同。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但它还同时具有人际交流工具的属性。除少数专业研究人员外,我们大多数人学外语,应把它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是都同时掌握了几门外语吗?我们老一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学习和懂得外语的不也大有人在吗?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在国外学习过,不是也曾学习过英语吗?难道他们不尊重民族文化吗?或许有人会说,通用语言是必要的,为什么不学习推广世界语呢?全世界讲汉语的人最多,为什么不推广汉语呢?对此,我大胆发表一个可能会遭到世界语专家反对的意见,我认为要在全世界推广一种大家都不认识的语言文字,恐怕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愿望,而无实现的可能。近些年世界语的使用情况,就能说明一二。至于说到汉语,首先,尽管现在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然而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发展到各国认为非学汉语不可的时候。也许在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但不是现在。其次,说实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虽不难,但对外国人来说还是很不易学的呀!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最容易的,其实并非如此,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苏联实习时,有一次我去参观儿童夏令营,孩子们问我,中文难吗?我说不难。他们又问我,俄语难吗?我说难。接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你不对!俄语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语言。”为了让外国人学习汉语更容易,我们要总结出供外国人学汉语的规律和方法。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今后还应当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总之,我们要扫除各种思想障碍,大力提倡和推进学习外语,当前主要是学习英语,也要鼓励学习其他语种。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更是民族复兴的需要。

  二、学外语要注意的六个要点

  记 者:您认为外语教学要怎样改革?

  李岚清:关于外语教学的改革,首先我主张统一学习年限,可以先从一个城市做起。为什么呢?若干年前,我就发现在一个城市里,有的学校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外语,有的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的则是初中才开始。这样做的结果是,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实际上每次都要从头开始学,严重浪费时间。我还发现过竟然有每学年都从头开始学的现象,就像毛驴拉磨盘一样,来回转。1996年10月我在青海西宁市考察工作时,西宁市的同志告诉我,全市已经统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我听到后,感到很欣慰。西宁市作为一个西部城市能做到,中部、东部的许多城市也能做得到。当然,各地的条件不一样,但不管怎样,至少我认为在一个城市里,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起始年级要统一。有条件的城市可统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没有条件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再没有条件的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总之,要统一,要正规,不能各自为政。当然,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所反映的,主要是师资力量的问题。这在过去确实是个大问题,而现在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越来越多,应当有所缓解。特别是当今由于音像、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价格越来越便宜,完全可以用技术手段把最好的课件、最标准的发音用于英语教学,这样有助于解决外语师资数量不足特别是水平不够的矛盾。有一次我去西部贫困地区一个小学考察,听了一堂英语课。应当说老师的工作态度是认真负责的,但发音问题不少。当时我就觉得,这样教出来的外语,恐怕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也听不懂。据说,这位教师还是从外省请来的。我算了一下,用2000元左右的钱就足够装备一套数字化视频光盘(DVD)放映设备了,利用优质外语课件光盘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在外语教学方法上,我以为主要是要加强听和说这两个薄弱环节,而最不赞成花大量时间用中文来讲授外语语法。无论哪国的语言,其认知规律,一般都是先听、说、认字,然后再学读、写,并结合学习语法。同时,对多数的人来说,学外语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工作和交流工具来学的,重在实用。陈岱孙教授讲他学德文的经历,开始时就是老师扔给他一本书让他翻译,他是通过译书来学习的。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是学英语的。小学和初中时代虽然学校不教英语,但我在课外补习英语。抗战胜利后,从初三、高中一直到大学都学英语。解放后,英、美等国对我国进行封锁,英语已无用“武”之地,我们只有学习苏联,寻求帮助。我们这些大学生正赶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律的经济建设。我被分配到长春,参加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工作。由于该厂是苏联援建的,大量的技术资料、组织设计都需要俄文翻译,许多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也是俄文的,也需要向国内翻译介绍。由于专职翻译人手不够,工厂领导就给我们这些大学生一个任务:学习俄语,参加翻译工作。我们花了很短时间读了清华大学编的《速成俄语》,就投入了翻译工作。开始阶段,翻译速度很慢,满篇是生词,语法也不太懂,就查字典。每查一个生词,就用小纸条记下,我们口袋里装了不少一叠一叠的单词条,随时背记。随着掌握的单词量越来越多,翻译速度也越来越快,翻译的书和文章也随之陆续出版和发表了。在那个年代,除了热火朝天地工作外,业余时间我们差不多都在伏案学习、翻译、写作。后来,工厂选派我去苏联实习,工厂领导觉得我不再需要脱产去专门学俄语,再加上工作紧张也没有专门时间去学,于是就直接去苏联了。到了苏联以后也没有感到在口语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困难。1956年我国国庆节时,经使馆推荐,我还被莫斯科电台邀请去代表中国留学生、实习生用俄语发表了广播讲话。1957年莫斯科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时,我们这些留学生、实习生还被请去给中国代表团当翻译。现在的学习手段,如随身听、录音带、光盘、数字化视频光盘、计算机、网络等,比起我们那时的一本书、一本字典,实在强多了。教和学的方法也各式各样,其中不乏良策,可以自由选用。演讲比赛是促进外语学习比较好的一种方法。1997年6月,国家教委举办了京、沪、粤、港大学生迎香港回归英语演讲比赛,既表达了大学生热爱祖国、企盼香港回归的情感,对推动大学生英语学习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就我个人体会,不论采用什么好的学习方式,学外语都要注意以下六个要点:一是兴趣(interest),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没有兴趣,只是被迫去学,是绝对学不好外语的。二是勤奋(diligence),不论采用哪种好的方法,都要你自己勤奋地去学。外语是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脑子里去的。三是实践(practice),学以致用,热能生巧。四是勇气(courage),用时不要怕错,如果讲外语时总是怕错,那怎么能进步呢?这是中国人讲外语的最大顾虑,怕丢面子,怕人家笑话。其实不然,当外国人同我们讲中国话时,尽管他用词不得当,发音不准,我们只会觉得亲切,哪里会去瞧不起他们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错了一次,给了自己的记忆神经一个强烈的纠错信息,我想下一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五是坚持(persistence),不仅是学外语,不论学什么,做什么,都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有所成。六是信心(confidence),中国人不笨,在语言学习方面也是一样,只要下功夫,就能学好。英语相对于其他外语来说,比较容易学,特别是文法和汉语有相似之处,要有信心。当然,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是重要的。现在的学习方法很多,需要加以认真筛选,不断改进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多创造听、说、读、写的应用环境,特别是听和说的环节,我认为,我们各行各业的许多专家、学者,在学术水平和实践方面的造诣比起外国同行并不逊色,但由于受外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吃了不少亏,很可惜。现在情况已有很大改变,学校师生的外语水平已有了明显提高。希望通过进一步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国能成为讲外语水平最高、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三、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

  记 者:您经常强调和提倡学生要学写字、写好字,这在信息化时代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李岚清: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人类文化得以继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并键也得益于我国的文字。我以为中国象形文字,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一个很好载体,而且由于其形象性和结构的逻辑性,使人们易于学习、记忆和阅读。例如,几乎绝大部分汉字的偏旁是表意的,都和所指事物的属性有关,像鸟、鱼、马、人、心等等,而另一半往往是表音的,或表示相同、相近的发音,如鹅、鸭、鸽等等。所以我国就有“秀才不识字,只要认半边”之说。根据国家语委有关专门机构从数亿字的语言文字材料用字频率的统计,掌握1500个汉字,就能基本上阅读一般报刊。掌握2500个汉字,就能阅读一般书报的98%,掌握3500个汉字就能达到9%。《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总共有66万多字,使用的汉字为2900多个。又如,每个汉字绝大多数有其独立的含义,两个以上的汉字又可以组合成新的含义。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个例子。如汉字的“火”,英语是 “fire'’,“山”是"mountain”,“口”是“mouth”,这两三个众人皆知的简单汉字,我们在汉语中就可以将之组合为“火山”和“火山口”。而英语则不能称“fire mountain"和“fire mountain mouth”,而有另外的新词,即“volcano"(火山)和"crater"(火山口)。几乎每发现或出现一个新生事物,英语就要创造一个新词来表示。汉语则可用现有的字生成新词,而不用造新字。所以说,通常我们一般人学了4000~5000个汉字,实际上可以认识的词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从理论上说,我们看书可以是形、义、音同时进入脑海,一目了然,可以一目十行地快速扫描,而不需要像拉丁文那样的识字步骤,从字母、音节、词到读音,再到认知其含义。所以我们叫“读书”,也叫“看书”,看书的效率要比读书高得多。当然,拉丁文字熟练了,也可以扫描快读,但从文字结构和逻辑次序讲,它并不具备汉字一步到位、一目了然、可以一目十行地快速扫描阅读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我们先祖创造的汉字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已基本规范。秦代统一规范全国文字的小篆体,虽然现在没有专门学过的人不一定都能认识,但也能认出不少,若注意一下其规律,则会认识更多。而隶书较之于现代汉字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汉字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过去说汉字很难输入计算机处理,而现在不但能非常容易地输入处理,甚至比拉丁文字的输入处理速度还要快。所以说,汉字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先祖的伟大而神奇的创造,我们要引以为自豪,要万分珍惜。

  汉字还有一些鲜明的特性,就是它的文化性、艺术性、欣赏性。汉字从古到今有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牍帛书、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几大类,各种字体流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韵味无穷,传承发展绵延不断,形成了一个极为丰富的艺术宝库。因此,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尽之历史责任,同时也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不论学哪一门类的、做何种工作的,都有帮助。尤其在今天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更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现在,许多学校都已将书法列入课余活动的内容。许多孩子喜爱书法,并出现了不少小书法家,这是很可喜的现象。我曾建议,把书法作为美术课的内容,每周至少能有半节课教习书法。我想,这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无碍,反而大有裨益。

 

本文标签: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