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日本、韩国、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比较及其启示

更新时间:2005-12-20 11:52:05作者:未知

附表一: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1960—199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以1992年美元计算) 国家 人均GDP 增长率

年代 1960 1970 1980 1992 1992/60 日本 4677 9290 18440 28190 6.02 韩国 647 1285 2551 6790 10.49 中国台湾 1063 2150 4350 9750 9.17 孟加拉 119 136 178 220 1.85 中国 89 130 187 450 5.05 印度 163 187 215 310 1.90 泰国 365 580 914 1840 5.04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 1994)

仔细探讨他们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除了需及时抓住机遇,实施一系列符合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 施,重视投资积累,强调激发私有经济和一定限度的国家干预,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之外,还应注意 其不容忽视的教育背景。他们有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重视教育投资,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国策。这些国 家和地区地幅狭窄,人口密度大,天然资源贫乏有限,因而应强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这些 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途径、办学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有明显的不同,有成功之经验,也有不足之教 训。不论其教育发展之得与失,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本文仅就日本、韩国和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方面做 些微比较,希望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东亚这三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绝大部分是公立和免费的,但家长需要支付购买教科书、校服的费用和为孩子支付上学的交通费。在高中以上教育阶段,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都很重视发展 私立教育。

日本的新式私学最早始于明治维新时代。但私立高中和私立高等学校的迅猛发展还是始于60年代。据统计 ,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私立高中学生增加了1.38倍,私立高校学生增加了2.75倍。而同时期内,国立 、公立学校学生分别增加了1.28倍和1.76倍。私立学校教育的发展明显快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时至今 日,公私立教育并举已成为日本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1994年日本共有大学553所,其中国立大学98所,公立大 学48所,私立大学407所,后者占四年制大学的73.6%。其中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是最有声望的私立大学 。二、三年制的短期中私立学校也要占短期大学总数的84%以上。日本国立、公立大学的入学招生必须经过全国 性的统一考试,学部、学科变更要经过文部省的审批。而私立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设立学科、专业,开设课 程。办学灵活性大,适应市场需求,但办学质量和声誉较官办大学差。日本私立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法 人提供的资产和学生交纳的学费。日本政府60年代极少给予私立学校补助,随着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为了提 高私立教育的质量,降低国、公学校同私立学校在教育待遇、学费方面的差距,在1970年提出了对私立大学实 施经费补助的提案并成立了“私立学校振兴财团”,1975年制定了《私立学校振兴资助法》。由政府向私立学 校振兴财团提供资金,再由其向开设私立学校的学校法人实施补助。补助金的分配采用倾斜方式,越是教育条 件好,经营稳定的学校,得到的补助可能越多。日本政府对高等私立学校的经费补助占学校总筹经费的比例, 由60年代的2%增加到80年代的平均20%以上。

韩国从二战结束后,私立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韩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私立院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了军事院校和教育大学全部是国立的以外,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私立都多于国立和公立,19 91年全部580所高校中,私立院校占了461所,尤其在118所2年制的初级学院中,国立院校只有14所,私立院校 竟占104所,高达88%。私立大学在数量上的膨胀,一方面大大拓宽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质与 量的抗争成为韩国高教发展长期争执的焦点。韩国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私立院校进行控制和整顿。韩国 1963年6月通过《私立学校法》和《产业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由政府补助私立学校设备费,但在许多方面要 接受政府的统一指导。为了杜绝某些私立大学的营利企图,曾由总统颁布“大学生定额令”,规定各类学校不 能在定员之外另招新生,也曾一度设立全国大学统一招考制度,考试合格才能申请入学。然而在教育民主化进 程中,随着国民不断增加的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大学的入学限制又不得不放宽,改变为从高等教育内部——包 括对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办法等进行改革,加强对学校的评估以及争取中期淘汰等。《私立学校法》至今已 修订了近20次,对私立高等院校的立法着眼点也逐步从“限制”转变为“重视、扶持、监督”。政府颁布法律 免除私立学校所得税和财产销售税并颁布了《私立学校教师退休实施法》,以鼓励私立学校教师安心教育事业。

私立教育在台湾岛内初中后各级教育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50年代。台湾当局于1955年核准成立私立东海大学及私立中原理工学院,开创核准私立学院成立的先河。台湾私立高校大规模发 展是在60年代,1961—1971年间,私立高校由15所猛增到65所,平均每3个月增加一所。但由于私立学校在60年 代发展过快,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相当一部分院校质量不高,与公立高等教育差距颇大,毕业生失业率远远 高于公立学校。台湾当局曾不得不在1972年采取措施,冻结私立专科学校的筹设与申请,并从1974年起组织专 家对公私立学校的系所设置、经费、行政组织及毕业生出路与社会需要等进行评估,借以改进私立学校标准。 在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私立教育的健全发展。如颁发《公私立学校奖助办法》 《补助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充实重要仪器设备配给款要点》《私立学校施行法细则》、《各级各类私立学校设立 标准草案》等规章,逐年提高对私立大专院校的奖助,指导私立学校健全发展计划,帮助私立院校改善师资、 充实设备、兴建校舍。还在《私立学校法》中规定公私立中等学校教师待遇相同,私校教师退休制度与公立学 校相同。在其“教育部”1995年2月制订的《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提出:奖助并 辅助私立高中健全发展,提升其教学品质;缩短公私立大学资源差距,提供私校合理发展空间。具体措施包括 :协助私立高中建立教师晋用、退休、抚恤、福利互助制度;奖励私立高中提高合格专任教师比例;对私立大 学院校之奖助经费将逐年提高,使该项经费占学校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在公元2000年时能提高至20%;奖助的重 点将加强以学生为直接对象,包括提高学生奖助学金、就学贷款以工读金;计划逐年缩小公、私立大学院校学 费差距,预定从目前的1∶2.9缩小至2000年的1∶2。

表二反映了日本、韩国和台湾1970年,1980年、1993年公私立学校招生比例、学费在学校支出中所占份额、私立教育经费占该部分教育支出比例。

(附图 {图})

资源来源:阿兰明盖(Alain Mingat)"Towards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egy Of High
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 in the Education Sector"P19,1995年11月。

从表二可以看出,1990年——1993年高中阶段教育日本公立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4个百分点,韩国和台湾公 立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7个和1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阶段日本公立院校在校生保持恒定,而韩国和台湾公立 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6%和7%。这说明,韩国和台湾的私立教育,无论是在高中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仍在继续发展。从收费情况来看,日本、韩国、台湾公私立高中收费在学校支出中所占份额逐步降低,而公立 高校日本收费有较大幅度增长,韩国、台湾变化幅度不大。私立高校学费始终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办学经费的主 要来源。

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学生受教育成本理应由政府、社会(捐赠)、个人(包括学生和家长)共同担负 。日本、韩国、台湾都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包括高中和高等教育),私立教育占相当大比例的市场机制型国 家和地区,成本分担的形式及份额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鲜明的体现。在高中阶段,公私立学校学生平均个人 交纳费用约占全部支出比例的40—45%;在高等教育阶段,公私立学校学生平均个人交纳费约占全部支出比例的 47—64%。而入私立学校学生所交纳的费用往往是入公立学校学生所交纳费用的2—3倍。

教育成本分担有助于人力资源生产与经济领域需求紧密联系,同样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效率。私立高等学校通常有较高的生师比,教师将部分时间用于教学而很少从事科研,在教学设备、图书等学术基础设施方面投 资较小,私立学校管理灵活,通常私立高等学校的成本低于公立高等学校的成本,能够提供较高的教育收益。

表三列出了部分亚洲国家正规高等院校生均单位成本以及同一国家公立和私立院校生均单位成本的比例。生均单位成本指学生年生活费用与该同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人均GDP为1980年代末数字。

(附图 {图})

资源来源:同上P21

从表三可以看出,私立正规高等学校生均单位成本仅为公立高等院校生均单位成本的不到一半。当然对公私立高校单位成本进行直接比较需要慎重,因为①两类高校学习领域的分布有差别;②私立院校较公立院校开 展研究活动少。然而两类院校单位生均成本的差别很大,因此可以肯定地得出私立高等学校生均单位成本要低 于公立高校的结论。

日本、韩国、台湾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日本、韩国、台湾的私立教育是从二战后,尤其6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它首先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时满足了社会更多青年希望接受更高教育的需要。战后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从劳动密 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进而高科技、高知识密集型一步步转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迫切需要越来越高层次 的人才。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视高学历为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随着国民富裕程度的提高 ,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而国家财力有限,国、公立学校无法满足多数人的入学要求,只能靠 发展私立学校吸纳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者,因而造成了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迅猛发展。私立教育的突出 贡献就是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满足了广大青年入学深造的愿望。

2.东亚经济发展越迅速的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吸纳了越多的私立资源,进而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公、私立教育并举是开拓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最有力的渠道,公、私立教育共同面向巨大的 教育需求市场,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日本、韩国、台湾私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都占有很大比重。政府和当局对私立学校都采取积极支持和扶植态度。其共同做法:①通过颁发《私立教育法》和其他诸多条令法规来保障私立学校的合法权益。②通 过颁发各种优惠税收、免税政策激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捐资私立学校。③对私立学校实行财政补助,或直 接资助私立学校资金、设备,或对私立学校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使收入不高家庭子女也能进入私立学校。私立 学校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国家教育负担的减轻,国家拿出一定量资金鼓励私立学校发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之举。

4.日本、韩国、台湾在其私立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盲目扩充,迅速膨胀时期以及部分学校营利倾向突出现象,因而带来了教育发展失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尤其教育质量明显下降等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 主动或被动地干预,调整结构,控制数量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育质量。由于私立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就业 不受国家控制,仅靠市场调节,出现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当私立教育无序发展,出现质量危机时,政府 的宏观调控和辅助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扶植,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5.私立高等教育同较低的生均单位成本明显地呈正相关。从表三也可以看出,中国80年代末生均单位成本为3.30,是所有亚洲国家中最高的。而我国民办高教在80年代末期几乎为零,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种相关 。在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进程中,私立学校的兴起是对单一国办、公办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和冲击。公私立两种 学校相互竞争、并存发展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反映。竞争可以激发公立学校的责任感和成本意识,加速其改革步伐。
 

作者: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周满生

本文标签: 发展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