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工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
更新时间:2005-12-20 11:50:04作者:未知
一、课程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作为我国职业技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级技工教育,它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掌握生产岗位关键性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生产操作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员应达到高级工技术等级。
因此,高级技工学校教学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是中等职业技能教育的进一步延续、提高和发展。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应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应突出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满足继续教育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坚持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课程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年来,有些学校虽然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但整体框架仍未能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应发挥技工教育突出实践性的教育特色,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而着重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步骤和内容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以职业能力和岗位目标要求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设置,要经过以下两个基本步骤来完成:一是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二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和企业所需岗位人才多元化、高技能、智能化、复合型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区别于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高级技工教育高技能、应用型、实践性的岗位能力和能力要素组成。其专业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应该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合作、敬业精神;具有与本专业工种和相关工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科学技术、应用基础知识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能力;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生产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具有独立解决本职、本岗位或岗位群复杂和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革新精神与创造性劳动能力;具有组织劳动生产、施工现场管理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等。从准确的岗位分析出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层次定位,就把握住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重点。
2.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相比,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级技工教育应用型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3.学时比例这种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的课程设计,重视实践性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技工教育的优势,因此,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使专业实践及技能训练的学时,基本保持在总学时的50%左右。
三、课程模式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突出了实践性,不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和完整性,但仍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保持一定比例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对培养对象的适应性和今后的继续教育有很大意义。
(2)课程安排要注意保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
(3)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能力重点、层次和定位,不要大杂烩,面面俱到。
(4)这种课程模式,需要大量高水平、高质量、自主性的课程教材,教材的组织开发的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