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6-03-15 00:00:00作者:未知
中国制造与中国设计:谁救谁?
9月1日,深圳五洲宾馆,一个并不为人熟悉的会议在南国的冷雨中开幕,但就是这不事张扬的大会却宣告了中国工业设计新的时代的到来。“首届中国工业设计论坛暨产品创新设计奖”的召开,使中国产品设计有了一个更权威的交流论坛。自此以后,论坛将成为中国工业设计界的一个固定的交流机会,对尚处春寒料峭中的中国工业设计界而言,这是春天里的温暖。
一个会议的梦想
论坛邀请了上百家国内知名企业和国际著名工业设计机构参会,大会云集了国内著名工业设计专家和专业工业设计公司?是我国历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有关工业设计的论坛。据论坛的组织者透露,与会议同期进行的还将公布首届“中国企业产品创新设计奖”的评选活动的入围产品,“中国企业产品设计奖”是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荣誉。
大会主席、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中国目前的产业发展经历20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不过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重经营、轻设计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地存在,在工业制造中拿来主义意识比较严重,对产品创新的意识,对创新者的保护机制还不很健全,工业设计在整个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较小,很大程度上这些都会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新世纪的中国企业面临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双重竞争,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必须体现在产品上,企业集体突围的现实手段之一,也许就是工业设计。设计力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是面向未来,将非凡的想象凝聚成艺术展现给世人的竞争。数百年工业文明发展已经证明,设计业的蓬勃兴起,为人类提供了更为绚丽的生活。重视设计与创新的国度必是工业兴旺发达的国度。”
他认为,从今年首届“中国产品创新设计奖”的隆重推出到首届中国工业设计论坛的成功举行,世界正在听到“中国制造”坚实而富于动感的脚步。
两个落难的兄弟
广州美院设计分院童慧明院长是此次大会第一个上台发言的专家,他曾经因痛感中国企业工业设计观念淡漠而向政府有关部门上书。他说:“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在设计竞争力强大的国家和地区,无不设立有政府或国家级设计组织的工业设计奖,如英国的‘设计委员会奖’、日本的‘GD奖’、美国的‘IDEA奖’、德国的‘IF奖’、意大利的‘总统三年大奖’、丹麦的‘DG奖’、香港的‘总督设计奖(现改为‘工商总会设计奖’)等等……我相信,当中国的企业普遍能够把角逐每年的国家级优良设计大奖视为企业发展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之时,也就是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形成强有力竞争力之时。”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制造并不理会中国工业设计抛过来的媚眼。尽管中国制造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对工业设计能否救自己却仍旧心存怀疑。童慧明在题为《DI新世纪工业设计观》的大会发言中分析说,中国制造对中国设计的漠视是中了日本人的流毒。
“80年代,由美国发展起来的CI观念在日本得到了全面发展扩充,并进一步深化出CI的三个组成部分:VI(视觉形象)、MI(理念形象)、PI(产品形象)。但在尔后的实践推广中却出现了异化,过分强调VI,致使在普通人的观念里,CI就是企业标志的应用,这就使CI变得表面化,使其本质大打折扣。”
“80年代末,当CI观念由日本传入中国时,自然也就淡化了其中PI的部分。大量出版的专业杂志、书籍以及报章对CI的介绍,几乎均集中在VI的推广上,使得中国企业的CI发展从一开始就存在极大的缺陷。”
其实,工业设计的被冷落是必然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林家阳教授在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工业设计一开始是由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持的。专业的局限,必然会造成CI的畸形发展。
在缺陷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制造特别强调VI设计和推广,也正是这种结构性缺陷的影响,使得中国企业在坚守本土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上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策划、包装在所谓营销的外衣掩护下冠冕堂皇地暗渡陈仓,为了促销,一些企业打出美女经济的招牌,“奇招怪秀(show)”迭出;为了营销,各厂家不断地为自己的产品增加新概念。以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彩电业为例,自1996年至今,大规模的降价已经超过7次,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整个行业因价格恶战所损失的收益逾200亿元,而彩电的价格也因此而缩水80%。为赢得市场,中国彩电业尝试了许多高招,如采用了同一种芯片的逐行扫描的电视机被各厂家分别命名为“拉幕”、“健康”、“胶片”、“精显”、“变频”、“柔性” 等,一厂家甚至宣传称自己的叫电视已经不合适,空调、手机、个人电脑都有相似的情况。概念的混乱最终令厂商企图借此来刺激消费者的愿望落空。
不是家电企业拒绝高额利润,而是因为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设计与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价格战就是唯一的制胜法宝了。
缺陷思想的另一危害是模仿与克隆大量存在。形象制胜的误导使得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上缺少突破,大多数企业都满足于克隆与模仿,这导致中国工业设计长期的徘徊不前,难有作为,难有进展。
中国制造的狼狈其实也是中国设计的苦痛。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工业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再引进——再仿制——再批量生产的道路,满足的是一种简单的循环,缺乏自己的再创造。在所有现代工业产品中极少属于我国首创。我国工程制造专业只是“工业化体系”进程中第一阶段——加工体系的形成,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则难以立足于这个子系统中。另外,由于中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产品统购包销,供不应求,是卖方市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不需要“工业设计”。
由于企业没有掌握工业设计这一救世的方法论,所以未能在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中乃至“品牌”、“质量”概念中真正将“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目标作为企业赢利的根本条件,只抓“硬件”、技术、加工质量、广告、营销和企业形象战略等这些手段和表面辉煌,而企业不抓根本市场定位、市场目标差异化战略,即不抓工业设计,技术创新就会失去目标,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并导致企业的竞争只停留在低层次,从而使预期中的效益成为泡影,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持续发展与竞争力得不到保证,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工业设计的缺位使得中国制造陷入一种低水平的循环,而中国制造的低水平又使得工业设计缺少前进动力,最终沦为两个落难的兄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回顾20年间中国工业设计星火燎原的历程,从各高校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到今天第一个国家级工业设计奖项,过多侧重设备的引进与设计上的模仿,使中国工业设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焦点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