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领导决策中的心理分析

更新时间:2006-09-01 13:57:17作者:未知

内容提要

从的一些基本的心理素质与具体的决策过程中的心理作用两方面入手,本文从影响领导决策的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入手,通过对决策过程中各阶段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的分析,建立一个领导科学决策的新的框架。

引 言

所谓领导决策,即在领导工作中,为了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由提出的几种方法或几种行动方案中选取效益最大、损失最小的方法或方案,以期优化地达成目标。它既是静态的领导决定,又是动态的决策过程。

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作为一名领导,他每天面临的各项工作实际上都是不断地作出决策。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诸多处理方案或方法的提出与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面对着各种影响决策的因素,他必须依靠自身的经验、思维等特质对它们进行筛选和运用。这些经验、思维等特质在领导者的脑中产生并发生作用,这就是心理作用,在决策中产生特定效应即心理效应。我们研究领导决策势必研究这些不容忽视的心理效应对决策的影响与作用。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我们将从影响领导决策的一些基本的心理素质与具体的决策过程中的心理作用两方面入手,最后加以总结。

一、影响领导决策的心理素质

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提出“决策人”模式,指出“决策人”应把学习、记忆、习惯等心理学因素作为其决策行动的基础。而他们所强调的这些基础正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多项指标综合的表现形式。它是领导实行决策的基础;他对领导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简单地评价心理素质好与差,似乎只是从心理是否健康或心理承受能力是高还是低来判定。但这还远远不够。若从领导决策的角度对心理素质进行研究,就必须将心理素质细分为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个性因素四个方面。对它们逐一地分析将对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为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分析提供有效的佐证。

(一)智力因素

智力,本身是一个心理学研究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智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它是考验一个人是否能完成指定任务的首要条件。

观察力与决策

观察力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水平较高的知觉能力,是自觉地把握事物的现象和特征的能力。1领导者若要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就必须以良好的观察力去捕捉和获取信息,掌握决策各方面的条件。它是领导作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领导具有良好的观察力,他不仅要以此去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各种信息,而且要对各种信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探索性。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观察力是真正为决策服务。同时,观察力还该用于对决策时机的把握,保证决策的最佳效益。

注意力与决策

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就是在特定时间内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的对象而抛开其他对象。2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它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组织作用。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保证感觉、知觉的敏锐与思维、想象的实效;保证决策的准确指向。

3、记忆力与决策

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3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识三个基本过程,而记忆力就是人对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识的能力。

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是决策的速度和质量的必要心理保证,是决策者的重要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所要求的记忆力能为决策提供可供选择和借鉴的各种原则、方法、途径、经验和教训。

4、思维能力与决策

思维是决策者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信息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心理过程。它贯穿整个决策过程的始终。4思维能力即是对信息所进行的这些间接和概括反映的能力。

在领导决策中,思维活动的过程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和提出问题;(2)分析和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简单地说,领导决策就是围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决策就是思维的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

领导在思维过程中还必须注意:(1)对决策方案的各个方面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2)要能预测决策方案的进程;(3)要有创造性,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4)要及时掌握决策各相关因素的发展和变化,随机调整。总之,要尽量排除决策中的非理性思维。

(二)情感因素

人通过感觉、思维等反映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这些心理活动统称为认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但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并非无动于衷的,它总要产生一些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即情感。

所谓情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5它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的不同了,又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基本状态,称之为情感。而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责任感,这三种高位情感称之为情操。

巴纳德认为,道德和责任心是同刺激、权威、决策等密切相关的。情感品质对领导决策既可以起增力作用,又可以起减力作用。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感、理智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必须具备积极的心境、理智的激情、应急时的坦然自若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

(三)意志因素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为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6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领导决策所必须具备的,它是直接决定决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自觉性、耐压性、决断魄力、自制力等。

1、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个体对行动的目的及其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能力。7在决策中就是要对决策的目的与意义进行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作出准确的决策。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决策目的认识的自觉性;第二,决策的坚定性;第三,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

2、耐压性耐压性是指领导者对超常的心理压力的耐受能力。8构成领导者压力源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负重因素(社会心理压力),一是挫折因素(个人心理压力)。

耐压性的强弱受五个因素影响:身体健康因素;思想因素;社会经验因素;社会认知因素;预见因素。

3、决断魄力决断魄力是指领导者善于审时度势,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并能坚决地去贯彻执行的意志品质。它是

“领导决策中的心理分析”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决策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断魄力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及时性。要求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善于捕捉时机,当机立断。第二,准确性。领导决策必须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案,要求决断而不是武断。第三,风险性。领导决策由于受各方条件的限制所做的决定必然带有风险性,因此对决策必须有风险意识,不回避风险,敢于承担风险。

4、自制力自制力是指领导者凭借理智来支配和节制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能力。它体现了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情感的控制;一是对欲望的控制;一是对注意力和兴趣的控制。

在决策中,领导的动机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挫折感会使人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灰心气馁等。领导者必须凭借自身的自制力来保持心理的平衡。同时,由于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控制,还将保持良好的群体决策环境,增强群体凝集力。

(四)个性因素

人的行为是内在心理行为的外在表现。个性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势必影响人的行为。因而,领导决策受个性因素影响较大。在心理学中,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基本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9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

气质

气质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和倾向性等的特征。根据希波克拉特的“体液说”,气质可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生理基础决定他们的个性类型分别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通过分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胆汁质类决策者思维敏捷,工作热情,办事果断,雷厉风行,有魄力和开拓精神,但是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工作缺乏持久性;多血质类决策者机智敏锐,适应性强,能较快地把握新事物,有较高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强;但是往往注意力易转移,情绪、兴趣易改变,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粘液质类决策者遇事沉着冷静,能很好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比较踏实,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情绪内向,能较好地克服困难,把事业坚持到底,但是往往反应缓慢,稳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抑郁质类决策者办事认真,一丝不苟,善于体察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小事物,处理事情稳妥、得体,做事情肯努力,有坚定的意志力,但是不够灵活,比较孤僻,动作迟缓,缺乏果断和创新精神。

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10性格的形成与气质有着必然的关系。总的说来,气质是性格的天然基础,但气质不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实践和教育。

性格作为一个总的概念是由每个人身上种种性格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所以,人的性格有着无穷多样性。对性格的把握只能从性格的四个基本特征去分析:(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智力特征。

在领导决策中进行性格分析,一是要通过对领导者性格的把握,安排各自处于不同的决策环节;一是要培养更多最利于决策的领导。

通过以上关于影响领导决策的各种心理素质的分析,可以了解心理素质对领导决策的作用,掌握各种心理品质对决策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我们可以找到决策者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理性的思维能力;

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

坚强的意志;

有敏锐的预测能力和机智的判断能力;

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担当风险;

全局观念。

二、决策过程中的心理作用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着重从领导者自身的角度去剖析了决策中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与可能降低决策质量的心理品质。对于第二部分我们所有讨论的问题来说它是一个基础。它将有助于我们研究以下提到的一些心理效应与心理分析。

由于对心理效应的研究是具体实在的,我们将从决策的过程着眼,分析在决策的各个阶段中影响决策的各种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

(一)决策过程划分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就对领导决策做出了详细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决策,它作为结果是一个静态的决定,而从整个活动来看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决不只限于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的简单行为,而是包括几个阶段和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个过程。

格哈特·科姆在1968年出版的《国家计划与预算的结合》一书中指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计划工作不仅是准备编制一个计划,而应被理解为是一个决策系统。西蒙等人则具体提出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搜集情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搜集组织所处的决策环境中关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组织内部的有关情报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2、拟订计划阶段当对情报搜集与分析完成之后,领导者根据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选定计划阶段对于领导者来说,选定计划并不是如同学生对试卷答案选择一样简单,它必须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对已选定的计划进行评价在前三个阶段之后,决策基本上已做出。在这里要求进行评价,事实上是一种追踪决策,通过评价不断反馈,指引做出最优决策。

以上分段法只是试图将决策活动进行总体上的划分,构建一个我们便于研究的简单体系。但是,实际上在决策的各个阶段,它们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比如第一阶段对情报地分析取舍是决策;第二阶段确定拟订计划的方法是决策;第三阶段对计划抉择是决策;第四阶段审查做出决定是决策。而在各个阶段中,又可能出现其它次要问题,这些次要问题又需要各自的情报、设计、抉择等阶段。因此,在各个阶段中,其实是决策的阶段循环。虽然,决策过程的阶段循环复杂,有时还会发生逆转,但从决策的总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划分决策为四个阶段。

(二)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的分析

通过对决过程的划分,各阶段领导者的任务与作用也都已清晰可见,领导的决策工作也就是围绕着这四个阶段逐步展开。心理学家穆勒曾指出: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反映。因此,研究决策行为也就必然需要研究其中的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

由于决策划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领导决策的任务不一样,行为也就不一样,因此,影响他们的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也不一样。

在第一阶段中,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就是收集正确的情报并加以分析。所以这一阶段中所要注意的心理效应与心理作用主要是主观认识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

“领导决策中的心理分析”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