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十五"期间浙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更新时间:2006-03-20 00:00:00作者:未知

 “十五”期间,浙江省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了新的进展,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五”期间,浙江省依托市场和区域农业优势,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全省农业结构进一步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产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畜牧业比重上升。2005年,预计农业增加值为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49.3%、5.2%、17.4%和28.1%演变为45.7%、6.0%、20.1%和26.5%(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6%),农业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牧业比重则上升了2.7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随着中央加强和支持农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浙江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负担减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2004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下滑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10.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9%,比2000年减少32.4%;粮食总产量为814.7万吨,比上年减少2.4%,比2000年减少31.9%。全省粮经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62.8∶37.2调整到2005年的53.3∶46.7。蔬菜和药材等种植面积比2000年分别增长16.8%和61.2%;茶叶和水果产量分别增长19.8%和54.3%。?

  (二)森林生态和绿化状况明显改善,高效生态林业进一步发展

  “十五”期间,全省各地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累计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65.25万亩,绿化面貌大为改观。稳步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全省城镇扩绿9400多万平方米,40个县市达到了高标准平原绿化标准,142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绿化示范村”,杭州等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还涌现了一大批“省级绿色小城镇”和全国绿化“千佳村”。认真实施长江、沿海两大防护林工程国债建设项目,五年累计投资2亿多元,完成276万亩的建设任务,森林防护功能进一步提高。加快绿色通道建设步伐,累计建成绿色通道1.38万公里。加大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启动了阔叶林发展试点工程,全省新造林面积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造林的比重达到了80%以上。根据200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五年来全省森林面积从8308.8万亩增加到876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从1.38亿立方米增加到1.94亿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从31.91立方米/公顷增加到43.76立方米/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9.4%提高到60.5%,阔叶林比重从22%提高到29%。?

  以林业名特优新基地和森林食品基地建设为抓手,全省建设各类林业特色基地215个,面积达217万亩。2004年全省笋干、板栗和山核桃产量分别达16.07、5.54和1.06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34.5%、65.4%和47.2%。?

  (三)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优化,规模生产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浙江省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畜牧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主要畜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规模生产不断扩大。据抽样调查等资料显示,2005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5.35、44.52和26.67万吨,比上年增长2.2%、5.8%和2.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0%、3.7%和19.0%。规模养殖生猪存、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2.5%,出栏占总出栏量的50.9%,比2001年上升10.9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家禽存、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8.5%,出栏占总出栏量的70.7%,比2001年上升17.7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以肉、蛋、奶为主的畜产品总产量中,肉类和禽蛋比重有所下降,牛奶比重大幅增长,肉、蛋、奶产量所占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1.9%、21.6%和6.5%调整到2005年的69.9%、18.8%和11.3%。通过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和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培育特色优势畜产品和优势产区,提升了浙西、浙北等畜牧主产区的产业档次,发挥了浙东南地区资源优势,使畜牧业总量稳定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沪-杭-甬、杭-金-衢铁路沿线和东南沿海地区优质猪生产带,浙东、浙西南的肉鹅生产带和“桔园、竹园、桑园、茶园”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基地,嘉湖地区的湖羊生产带,浙东南、浙北水网地带和浙中西部的蛋鸭生产带,杭、宁、温、金、台、杭州湾海涂和浙西北奶业生产带,以及江山、慈溪、兰溪、桐庐等县(市、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

  (四)渔业产业平稳发展,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十五”时期是浙江省渔业“调整、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期,按照“坚决压缩近海捕捞,稳健拓展远洋渔业,努力提升水产养殖,主攻水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休闲渔业”的渔业发展方针,积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深入开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渔业生产规模总体保持稳定。2005年,预计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0万吨,比2000年增长2.2%,未实现“十五”期末产量达到500万吨的目标。主要是受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影响,海洋捕捞空间明显缩小,产量下降。但水产养殖总体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养殖与捕捞产量之比从2000年的26∶74调整为35.4∶64.6,养殖比重上升9.4个百分点。?

  二、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十五”以来,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农业投入总量,优化投资结构,相继建设了一批重大农业项目。一是按照“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实施了“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和“丰收计划”等项目,加大推广水稻轻型栽培、蔬菜设施栽培、果树“三疏一改”、名优茶机采机制、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集约化综合配套等技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的应用。三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耕地保护、地力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全省建成标准农田1000多万亩,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推广多样化生态种养模式,建成生态养殖小区379个,生态家园计划示范点27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59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池70万立方米,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核心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广机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开通全省农技96160110统一电话,农业科技推广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2004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04.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051.4千公顷,分别比2000年增长0.1%和4.3%。同时,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提高。2004年浙江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26.7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1.8%。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浙江已成为全国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最好的省份之一,为浙江农业和农村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初步构建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组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04年末,全省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8764个,其中龙头企业4642个,分别比2000年增长3.1倍和2.3倍。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2004年,全省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49个,全年成交量2906万吨,成交金额561亿元。着力构建“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农户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大提高,利益联结日益紧密。2004年,全省有种养业专业大户23.4万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08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89家,入社农民35.2万人,带动农户129.3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促进了城乡市场有机对接和资源要素的有效融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全省粮油、蚕桑、果品、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主导产业已初步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产业培植取得积极成效,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快速发展。2004年,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599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50.2%,基地种植业面积达1470万亩。

  四、农村居民收入连年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于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据对全省47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初步统计,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660元,比2004年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2001-2005年的五年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6.9%、8.4%、7.8%、7.4%和6.4%,年均增长7.4%。2005年来自非农产业的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4817元,比2000年增长62.5%,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69.7%上升到72.3%,提高2.6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2005年农村居民从农林牧渔业等农业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为1248元,比2000年增长30.8%。但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3450上升到2005年的0.3678,这表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有所扩大。?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15元,比上年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2000年的3231元增长61.4%,年均增长10.0%。衡量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43.5%下降到2005年的38.6%。

  五、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据有关部门资料,2005年全省农村共有低保对象52.15万人,月均保障标准为129元/人;建立了覆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农民工也开始享受养老和失业保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65%的残疾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59%和99.93%;组织“卫生对口支持”、“卫生扶持行动”、“卫生下乡”等活动,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六、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以来,浙江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先后实施了“百乡扶贫攻坚计划”(2000-2002年)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2003-2007年),走出了一条符合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实际的扶贫道路。几年来,各级财政共向欠发达地区投入扶贫资金15.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200万元、信贷资金4亿元),共实施扶贫项目8500多个,扶贫项目直接覆盖的农村住户数达120万户、400多万人。2004年,25个欠发达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3992元,最高的达到5082元。?

  (一)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取得明显成效,贫困面大大缩小?

  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省实施了以贫困乡镇为对象的为期三年的“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到2002年,贫困乡镇如期实现了脱贫目标,列入扶贫攻坚的贫困乡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922元。2004年,列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361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565元增加到2456元,年均增长11.9%;欠发达乡镇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村比2000年减少了776个;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6万人,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21.4万人,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县和贫困乡镇脱贫的目标。?

  (二)积极实施异地脱贫战略,下山移民进程加快?

  2003年浙江省提出了“每年下山5万人”的目标。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以高山远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为重点,以整村搬迁为主要途径,把下山移民与县城、中心镇、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易地脱贫的新路子。至2004年,共建成下山脱贫小区379个,下山脱贫点420多个,下山迁移农户5.14万户、18.31万人。一些地方针对特困农民难以建房搬迁的实际,在农民进城就业较多的地方集中建设一批“民工公寓”,不断探索特困群众下山搬迁的途径。目前温州的苍南、泰顺两地已经建成“民工公寓”6所,安置农户2600多人。?

  (三)就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渐加大,农民转产转业走出新路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大力开展“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视和加强对农民素质的培训,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四年中,欠发达地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434期,受训人员125万人次。其中,95万人次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有20.5万下山移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农民培训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省有5个培训基地被列为全省农民培训示范基地,衢州市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每年根据县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只有半级财政的区除外)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公布前100位的县(市、区)名单(即百强县)。浙江省参加百强县测评的有61个县级单位,包括58个县(市)和萧山、余杭、鄞州3个区。随着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的蓬勃发展,浙江省跻身全国百强县个数持续增加,百强县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00年至2004年,浙江进入全国百强县个数分别为22、26、26、30和30个,全国百强县个数连续五年列全国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监测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各省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进行跟踪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8.9%,比2003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本文标签: 发展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