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马克思的辩证法与哲学的视域转换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3:27作者:未知


  恩格斯指出:“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它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 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 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注:恩格斯:《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页。)这条道路就是辩证法现 实化的道路。只有把辩证法现实化,才能破除体系的禁锢,在现实生活当中张扬出辩证 法批判的、革命的本性。但是如何实现辩证法的现实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写下了这样一 段话,“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 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 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 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成果。”(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在这里,马 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这是因为黑格尔通过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 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是外化和对外化的扬弃”,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把自身理 解为一个辩证法的扬弃的过程。那么黑格尔所“抓住的劳动的本质”就是一个辩证法的 扬弃的过程,“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注:马克思:《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 。),所以在黑格尔的哲学里,辩证法被诉诸于“抽象的精神劳动”,即观念或精神。 而马克思的劳动已经不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即作为人类 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的生产劳动,这样,马克思就把辩证法诉诸于生产劳动,把生产 劳动的本质看作是一个辩证法的扬弃的过程,从而走出了一条辩证法现实化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 着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但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也只是“停留在半路上, 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他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地 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注: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页。)。费尔巴哈没有“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 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与此相反,马克思找到了一条真正地通向“活 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马克思通过转换辩证法的承担者,把抽象的精神劳动转变为 现实的生产劳动,辩证法以生产劳动为载体,运用于现实生活领域,使辩证法的批判性 和革命性产生了现实的效果。由于黑格尔把辩证法诉诸于抽象的精神劳动,所以“人的 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等于自我意识”(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马克思把辩证法的 承担者转换为生产劳动,就必须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就是从现实的人及 其历史出发。这样马克思就把黑格尔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辩证法转变为关于 现实世界的运动发展的辩证法,从而使辩证法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批判的、革命的 意义。
  随着辩证法的现实化的路径的拓展,马克思的视域也发生了转换。马克思认为:“作 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 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 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马 克思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外在的自在的自然界是“存在着的无”,同时马克思也认为 “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 、118、116、8页。)
  马克思既不研究自在的自然界,也不研究抽象的自为的自然界。他的研究视域是现实 的生活世界。所以,恩格斯认为他和马克思的哲学“只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关于 现实生活世界的世界观,既不是关于自在世界的世界观,也不是关于自为世界的世界观 。如果把世界观理解为关于自在世界的世界观,那世界观就变成了“观世界”,即十八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如果把世界观理解为关于自为世界的世界观,那就变成了“人类 思想运动的逻辑”,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恩格斯所谓的世界观是关于现实生活世 界的世界观,我们只有把世界观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的世界观,才契合了马克思哲学的 原意。现实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就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的哲学就是想达到人 与自然界的真正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通过工业——尽管是以 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注: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 人要达到与自然界的真正的统一,就必须扬弃异化,这种扬弃了异化的状态就是共产主 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 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 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 、102、118、116、8页。),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 历史之谜的解答。
  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在黑格尔的哲学里,“思存关系”表现为概念逻辑 与意识中的存在的关系,或者说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关系。但马克思认为“人类思 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这样,马克思就把哲学 从天国拉回到了尘世。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之后,“思存关系”就变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 系问题,辩证法也就由“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变成了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理论,如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等,也即马 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把辩证法诉诸于生产劳动, 找到了一条辩证法现实化的道路,这样马克思就把辩证法应用到了现实的生活领域,形 成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换言之,马克思辩证法关于 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形态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 义是统一的,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辩证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