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申士光电有限公司简介
2022-11-15
更新时间:2006-03-25 00:00:00作者:未知
世纪之交,20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论著也层出不穷。除论文外,迄今为止已有10余种、共20余卷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形态迥异,各有千秋:有多卷本的,有单卷本的;有集体撰写的,也由个人撰写的;有的以资料见长,有的以方法及结构取胜。就论述对象来说,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专题讨论、史学流派、史学观点、史学发展进程、史学学科体系、史学学科分类成果等。即使是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史学史的这种多样化形式也许正表明了学者们的探索过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方兴未艾。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已有的成果,对于今后的研究无疑具有借鉴作用。为此,下面简单介绍几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
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是最新的一部,也是内容最全面的一部此类著作。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详细论述了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直到当代史学这百年史学的发展过程。第二编“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各学科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就”,介绍了史学理论、史学史、考古学、中国史(包括通史、专史、断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情况。第三编“二十世纪史学领域重大论争”,总结了几大专题讨论的情况,例如“中国古史分期”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第四编“二十世纪历史教育与研究机构、史学社团和报刊、中外史学交流”,主要介绍史学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各项机制。内容翔实,结构合理。
李文海、龚书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历史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是一套由多位作者编著的多卷本著作。全书按题目的分类分为11个书系:《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五四时期中国史坛的学术论辩》、《80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中国历史人物研究论辩》、《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的讨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研究与论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辩》、《20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这套“学术论辩”实际上主要是关于历史学专题讨论的学术综述,它包括了著名的“五朵金花”中的主要四朵(“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问题”没有列入该书系,“汉民族形成问题”包括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中)以及其他几项重大论战的内容。该书以介绍、综述历次论战的各种观点为特征,同时适当的加以评论。在各卷的绪论中作各项专题之史学史的概括,在书后有详尽的“参考文献目录”。有些卷的参考文献占据全书的27%之多。该书的史料价值较为突出,但“学术史”的意义略显不足。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一部由海内外学者共同撰写的著作,该书的特点是注重学科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互动,考察史学的内(史学界)、外(社会)认知的同与不同。第一编《引论: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指出,以往人们多从史学内部的观点谈梁启超的《中国史叙伦》和《新史学》两部著作,本文则是从晚清以来政治概念与政治词汇的角度来谈它们,强调的是晚清的政治思想如何促动这场史学的革命。
刘新城主编《中国学术百年·历史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主要以中国史、世界史两大学科为框架介绍史学发展状况。在两大学科内都是从古到今按断代的形式论述。
盛邦和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按照史学进程和史学流派论述20世纪史学。全书共有七章,前四章阐释史学现代化的四段行程,后三章介绍文化批判主义史学、民族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
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岳麓书社2003年重印)第一卷论述“新史学”开山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以及张荫麟的史学思想,以下各章是以学派为对象,重点介绍各学派主要人物的观点和成就。有考证学派(王国维、陈垣)、方法学派(胡适、顾颉刚)、史料学派(傅斯年、陈寅恪)、史观学派(李大钊、朱谦之、常乃德、雷海宗、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史建学派(殷海光、许冠三)。该书的特点是注重多种学派的成就,并且是唯一一部关注海峡两岸史学状况的著作。书后面的附录一是“三十五年(1950~1985)年来的台湾史界变迁”;附录二是“正在寻求自我的本土史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史学的情况。
王学典著《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是一部有关20世纪史学的论文集。书中论文大体分为四组:“典范”组是对20世纪中国史学演化大势的整体扫描,主要是强调史观派(其实是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对抗。正如书中所说:“百年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说是史料考订派与史观派的对抗史。”史料考订派在1949年前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居于正统地位,主流地位,史观派则边缘化。1949年后,史观派从边缘进入中心,史料派则被放逐到边缘。该篇除论述两派的对抗外,还分别介绍了两派各自的研究方法和史学观念。“思潮”组清理若干史学思潮的流变。“动向”组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界“热点”问题的跟踪评点,例如“史学危机”问题、唯物史观史学的合法性危机问题等。“人论”组重点介绍代表不同阶段史学的几位史学家:顾颉刚、童书业、翦伯赞、黎澍。
黄敏兰著《20世纪百年学案:历史学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从史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总结20世纪史学。史学的主体方面以学派为主,在介绍了多种历史观之后,重点介绍唯物史观派与史料学派的对抗、共存与互补。史学的客体方面按学科结构分为“史学编纂与研究”(介绍中国通史和专史)、“专题研究与讨论”和“史学理论”三大部分。既有纵向的联系,也有横向的比较。
此外,还有几部总结20世纪后半期历史学的著作,如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剑平《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等。
以上论著基本上概括了20世纪史学的方方面面,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较少关注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状况。除姜义华、罗志田、刘新城三人主编的著作外,其他几部都未涉及世界史学科。也许是因为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与中国史学科有某种疏离,以往的史学史,基本上只是中国史学史,目前还未见有论述世界史学科发展的专著。第一部世界史学科的史学史著作据说要到2006年才能问世。二是这些著作都没有关于通俗史学的内容,这表明学界对史学面向社会的问题缺乏关注。三是从综合的观点来看,对20世纪史学已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深度上尚待挖掘。目前为止的成果偏重于综述和概括,在研究方面略显不足。对于一些事关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如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学术与社会的互动等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