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申士光电有限公司简介
2022-11-15
更新时间:2005-12-20 14:07:54作者:未知
究竟什么是主体呢?哲学角度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和意志的实践者、认识者;心理学角度认为主体是指人的自由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自觉自由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哲学上的主体是从“类”的区别上阐述的,即人与外界,人是主体。但是这种阐述不能说出主体的根本特点,而造成误解。如“主体参与”,可以是主动积极参与,也可以是被动消极参与;而后者并非是我们希望的主体性。心理学上的主体是从“个体”自然属性上阐述的,不能说出主体的社会特点,这就是失去了对主体作用认识的意义。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揭示了主体的本质特征,“自由”指本人与客观的关系中具有主动性,“自觉”指本人的主动性具有尊重客观规律的特点活动则是主体的表现行为。因此,主体性实质上表现为人的自主选择活动。
所谓教育中的主体则特指学生,其主体性具体表现于教学中学生自由自觉学习行为,即主体学习中,“学而时习之”是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辞海》解释:“学”,效;“习”,鸟频频起飞。学习即模仿。《史记》将学习引申为“效法”,这种学习表现为一种追求性、适应性,他的作用在于将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掌握领会,继承性学习强调理解、记忆、练习重视学习者的表面参与,突出熟能生巧的重复性练习。而素质教育则重视个性、创造性发现,个性、创造性的学习强调通过学习实现人和个性的完满发展,从而做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这种学习观念是教育心理学产生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在心理学产生之前处于荫芽状态,这种学习观念是当代“知识经济”的必然反映。现代知识已经从教养性的因素发展为生产性的因素,其表现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诱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仅仅停留在知识上,甚至只是继承前人的知识上,学习将会成为人才成长和人类发展的桎梏。
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立体地位,就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中时刻注意个性,用创造性的学习观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名跨世纪的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责任,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运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教学手段去完善课堂教学便成了必不可少的改革趋势。电脑则作为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顺理成章的走进了课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积累,从用到会用,乃至在教学中通过软件的设计赋予机器人性化,充分体现机器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倍带量求和”应用题中制作了课件,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倍带量”问题是旧知识,我们在以前已经掌握,这一节的教学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步求和的问题,便之变为较简单的三步应用题。
首先,出现两个已知条件,并在学生的指导下画出相关线段图,然后运用交互手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打破传统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复习→出示例题→出线段图分析),而是利用此课的教学时机,联系“学雷锋月”改编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指导教师画出线段图。在此,让学生充分参与指导老师去画图,而不是以往的教师出示线段图,在学生指导的过程中也就弄清了两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交互手段出示。在这里区别于以往的出题形式,完全根据学生所提随机进行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有可能在新知的同时复习旧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为了学生去及时调整教案,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为了教案而去完成教学。
其次,在出示问题的同时要学生根据线段图,确定图中问题的位置。以往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一般采取的是出示完整的线段图,让学生根据图去分析,而这节课学生在判断问题位置的同时实际也就是在对图中的线段、数量进行分析的结果,体现了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过程在随着学生思维前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正确的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与运用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适用交互手段随着学生思维的过程去适时、适度、适当地调整教案,体现了教学对学生的服务性,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以体现。
计算机的引入关键在于真正起到辅助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求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