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储备情况分析
更新时间:2005-12-20 14:07:53作者:未知
【英文标题】Analyse on the Reserve of Sports Human Resources of China for 2008 Olympic Games
LI Ying-chuan,ZHANG Jin
【 作 者】李颖川/张瑾
【作者简介】李颖川(1960-),男,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100088 首都体育学院
张瑾 首都体育学院
【内容提要】根据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从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经纪人、体育师资和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人员八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摘 要 题】奥林匹克运动
【英文摘要】According to the demand toward qualified sport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or holding the 2008 Olympic Games,analyses Chinese present state of sports human resources in eight aspects such as athletes,coaches,sports administrators,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sports brokers,P.E.teachers,and volunteers who serve the Olympic Games,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some proposes.were put forward
【关 键 词】2008年奥运会/体育/人力资源
the 2008 Olympic Games/Sports/Human Resources
【 正 文】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极大鼓舞了中华儿女的士气,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它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主办2008年奥运会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也将使北京地区的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扩大就业,改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北京的城市魅力。12月13日,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北京举办奥运会进入了一个实质阶段。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世界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早已不是一种纯粹的体育赛事,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充分展示自身各方面实力的竞技场,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看起来是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赛、综合实力的较量,但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个各国科学、经济竞赛的展示台当然也不例外。此间,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国务院将我国第10个五年计划的发展主题定为“以人为主,以人为中心”,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2001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上海APEC年会上的发言更加突出强调了“人是第一资源”这一理念。
据预测,到2008年,北京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世界级大都市,仅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就需要大批从事奥运会和残奥会组织、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其中有3~4万人是体育人才,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又是高级体育人才。北京在举办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进行申奥工作期间已感到体育人才的匮乏,当前正值2008年奥运会的准备期,北京急需一批既懂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国际事务的人员来开展各方面工作。因此,目前我国奥运会体育人力资源的储备情况将会直接关系到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与否,同时它也将进一步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 2008年奥运会体育人力资源的内涵
本文涉及到的2008年奥运会体育人力资源包括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经纪人、体育科研人员、体育师资和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人员等(见图1)。
附图
图1 2008年奥运会体育人力资源的构成
运动员直接参与奥运会各个项目的比赛;教练员是奥运会参赛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指导者;体育官员指的是奥运会各项比赛的执法和监督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从事奥运会的组织、协调、督导等方面的工作;体育经纪人从事包装、策划、推广奥运赛事,选择电视台、销售赛事电视转播权,争取赞助,开发赛事标志产品,实施奥运赛事信息的搜集、咨询和发布等奥运市场开发活动;体育科研人员是研制高科技体育器材和设施的中坚力量,满足“科技奥运”的需要,并向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训练的指导与参考;体育师资担负着培养各类服务于奥运会的人才的重任;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人员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活跃在奥运宣传、场馆服务、交通疏导、人员接待、治安管理等多个领域。
2 我国目前2008年奥运会体育人力资源储备情况
2.1 运动员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1996年的308282人减少到1999年的153508人,减少了154774人(约占50%),其分布与自然区域人口呈现不平衡状态。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络”的结构上来看,一线、三线运动员相对较少,而二线运动员则相对较多,一、二、三线运动员的配置处于失衡状态[1]。我国现有夏季奥运会项目专业运动员13200人,教练员3600人,符合准备2008年奥运会年龄范围(12~17岁)要求的运动员约有2000人,有的项目全国只有几十人。在28个奥运会项目中有21个项目设有28支国家队,人数为1315人,占总人数的90%以上[2]。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参训运动员达80万左右,涵盖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所有运动项目。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训学生达470余万,但大多数运动员运动水平不高,“尖子”队员仅占少数,并且其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和游泳五个项目上,而我国优势项目乒乓球、竞技体操、羽毛球和跳水等几乎没有学校开展[3]。调查得知,64.3%的家庭怕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而不愿意子女从运动训练[4]。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竞技体育的地位、教练员的水平、传统思想和竞技体育体制。虽然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总量在减少,却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市场还有待完善,体育后备人才交流通道还不是很畅通,加之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以上态度,将对培养和涌现出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高水平运动员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这也将使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可能出现危机。
2.2 教练员
近年来,通过开展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专业队和业余体校教练员的学历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截止1999年)我国业余体校的教练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2%、中专学历的占14%、高中学历的占9%、初中以下学历的占5%。目前,大多数教练员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是得到家长及校方肯定的[1]。在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中,约有30%的学校聘请了体校、体工队教练员和大学体育教师。从原国家教委体卫司调查结果看,试点中学教练员与运动员数量之比为1:10,这一统计结果与竞技体育强国的比例基本一致。单从数量上分析,试点中学教练员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前运动训练的需要。但是,80%试点中学教练员还兼带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量很大。调查表明,所有教练员都经历过体育专业的学习,其中大专以上的占总人数的87.5%,为试点中学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他们缺乏指导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经验,而体育局、教育部又没有相应的试点中学教练员培训制度。[5]教练员尤其是国家队和各省专业队的教练员担负着培养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重任,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其训练水平。因此,教练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科学训练手段的掌握是有关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
2.3 体育官员
国际奥委会下发的《2008年奥运会候选城市手册》中将官员基本分为仲裁、技术代表、国际裁判、国家裁判、助理和其他人员等6类。仲裁官员、技术代表和国际裁判一般由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指派,而国家裁判、助理和其他人员一般由主办国指派。因此,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各单项体育组织对国内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只考虑“国家裁判”、“助理”和“其他”(见表1)。
表1 中国裁判员储备与2008年奥运会对3类体育专业人员的需求一览表
附图
从表中可以发现:以目前的人力资源储备看,我国仅在马术、铁人三项、帆船三个项目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劣势,其余25个项目基本都能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要[6]。因此,这三个项目的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的培养将是未来几年里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及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有44人在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国际羽毛球联合会、国际棒球联合会、国际篮球联合会、国际拳击联合会、国际击剑联合会、国际足球联合会、国际体操联合会、国际游泳联合会、国际垒球联合会、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国际射箭联合会、国际帆船联合会、国际排球联合会15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出任各种职务[6]。这些人员中最年轻的只有25岁,年龄最大的已达80岁,大部分人集中在40~60岁年龄段,平均年龄为52岁(见图2)。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在这些项目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顺利举办2008年奥运会上述项目的比赛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附图
图2 我国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任职人员年龄结构图
2.4 体育管理人员
建国50多年来,各级体育管理人员经过不断的调整、充实、提高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管理人员知识贫乏,管理人才少,管理才能欠缺。在一些体育管理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多数是运动队中的专项人才,而事实上优秀运动员并不一定都是合格的组织者。在管理方式方面则多是采用“事必躬亲”或“两手老茧一身油”的传统方式。(2)管理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我国的体育管理者,相当一部分是五十年代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年龄在50~55岁左右,有的已到退休年龄。(3)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据调查,省级体委机关中,有32%的专业不对口,地(市)级体委机关中有33%专业不对口。体育事业必需的专业人员如体育管理、体育行政、体育经济等极其短缺[7]。因此,这很难满足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体育管理必将由经验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管理。
2.5 体育经纪人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赢利2.2亿美元以来,每届均有盈余,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悉尼奥运会直接赢利竟超过了18亿美元。奥运会为其承办城市和国家,以及国际奥委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从事奥运市场开发的多方人员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的。自1992年以来,我国体育经纪人先后在上海、北京、江苏和广东等省市出现。1998年后,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在上述地区进行了体育经纪人的教育、培训和考核,体育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一些地方性管理法规相继出台,使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经营业务主要是体育竞技表演业的筹划、咨询与代理;运动员的转会及其他运动员事宜的办理;体育广告的策划与代理;体育赞助、电视转播的代理等。其中体育赞助和电视转播是奥运会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来源。调查表明,我国绝大多数体育经纪人是体育工作者或以前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其文化程度基本在本科以下(包括本科),对有关经济和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好,但具体操作上不太熟练。他们基本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体育产业较为活跃的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8]。在体育咨询业领域,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发展相对迟缓。目前,我国从事体育咨询的人员是业余兼职的多、专职的少,知识层次水平高的不多,一般水平,甚至没有什么专业水平的人从事咨询工作的不少[9]。以现在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这很难满足2008年奥运会在信息领域的需要。因此,今后几年内,我国应加大对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熟悉、掌握国际商业动作规律,大力挖掘奥运商机。
2.6 体育科研人员
建国后,我国体育科学发展十分迅速,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体育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和体育科研机构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体育部门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多,中国教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学术团体在科研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体育科研人员不能较好地利用高校优势与其它学科专家之间进行广泛且密切交流和合作的问题[10]。现体育科研系统内缺乏高层次研究人才,研究人员的学历、文化素养并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程度。同时系统内的科研人员敬业、献身精神不强,一些“外行”、“闲杂人员”等过多[11]。体育科研队伍是2008年实现“科技奥运”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勇攀高峰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因此,我们应借着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好机遇,优化体育科技队伍,选拔和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奉献精神的体育科技人才。
2.7 体育师资
在奥运会期间开展组织、管理、经营、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人员,其最基本地应具备体育专业理论与知识。因此,这项教育工作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体育教师的肩上。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师资和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状况为:(1)教师数量呈相对饱和状态。(2)职称结构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大致是1:4.7:5.4:1.4,这种结构反映出副教授和助教数量相对不足。(3)高学历者比例较低,硕、博士所占教师人数的比例不及20%,与国家40%的要求差距很大,而职称相对较高。(4)教师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已从1995年的“马鞍型”的结构模式转变为“金字塔型”模式,其结构基本合理。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65%,但青年学术带头人至今仍寥若晨星;教授年龄结构分布的高峰出现在56~59岁年龄段,且50岁年龄段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断层。(5)术科教师亲缘结构单一,不利于教师质量提高,学科教师亲缘结构合理,较好地促进了竞争与协作[12-14]。
到2008年,现在的中学生或已成为体育健将,驰骋在奥运赛场;或已进入工作岗位,直接服务于奥运会;或在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致力于成为一名志愿人员。但无论其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他们所具备的体育思想、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大都受益于教师的辛勤教导。因此,中学体育师资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数量上存在总体满足,略有余额现象;初中体育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高中体育教师学历合格率,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青年教师比例大,低职称教师比例偏高,整体素质偏低。到1996年底为止,我国中学体育教师共有168430人,按师生比1:300的要求,我国中学生体育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求。目前,我国每年本、专科毕业生1万余人,由于我国中学生入学高峰期已过,今后几年,在校中学生预计每年递减27万人,体育教师每年自然减员3%,需及时补充5000余名体育教师,这意味每年有5000名毕业生需另作它用。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其学历达标基本完成,现在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继续教育方面;但在我国广大农村、边远省市,特别是西部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合格率偏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在满足奥运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体育师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在地区分布上的平衡。
2.8 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人员
活跃在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是穿插在紧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辛勤、无私的工作是比赛顺利进行的保证。尽管直到悉尼奥运会从事体育服务的志愿人员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褒奖,可是在我国自1990年亚运会以来志愿服务人员就已经活跃在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了。在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彩虹”命名的志愿者表现得更加出色,他们展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和青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学雷锋活动。几十年来,在党中央的极力倡导与全国各界的支持和努力下,志愿服务工作者总结和借鉴以往国内、外志愿者工作的经验,逐渐发展壮大了志愿者队伍。目前,北京已经拥有30万注册志愿者,同时热衷志愿服务的广大在校学生是从事此项事业的强大后盾。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为体育而开展的志愿服务组织或团体,而且志愿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是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开展工作的不利因素之一),但就从他们在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的表现来看,我们的志愿服务人员是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国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现阶段需要。一、二、三线运动员的配置处于失衡状态,缺乏高水平后备人才,选材面小,人员质量有待提高。各省市专业队和业余体校教练员,以及试点中学专项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其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各地缺乏广泛深入的交流。
3.2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部分体育管理队伍中的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观念陈旧,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同时体育科研队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3.3 我国现今从事体育市场开发的人员虽很多,但整体水平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都达不到现有的要求,体育专业人才与市场营销人才不能进行互补。我国体育教育人力资源使用状况还欠合理,其使用效益处于一般水平,高校培训质量控制不力。志愿服务人员活跃在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其中亮丽的一支小花,但他们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开发。
3.4 目前,我们应凭借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的良好契机,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广开渠道,大力吸引国内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结合我国国情,引进外国先进管理和教育经验,加大力度培养一大批为奥运会服务且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有效利用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结合社会力量,建立、健全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将人员培养的指导思想定为宏观调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专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塑造相结合,新生人才培养与已有人才继续教育相结合。
3.5 在“举国体制”和“三级训练网络”模式保证体育后备人才集中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中学体育的学校化管理,强化中学和大学的连结点,同时依靠社会力量,扩大吸收范围,对有经济能力和热爱体育事业的人进行培训,从中发现体育人才。
3.6 大力开展奥林匹克宣传教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开展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体育运动、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营销理念,大力挖掘奥运商机;遵循“科技兴国战略”提出的宏伟目标,统筹规划“科技兴体”的实施办法,贯彻“科技奥运”的理念,重视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满足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出路.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汇编:86-92
[2] 杨树安.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现状、形势任务及对策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2(1):3-5,9
[3] 左琳,等.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运动员现状分析.中国学校体育,1999(4):34-35
[4] 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6-11
[5] 左琳,等.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教练员现状分析.中国学校体育,1999(5):35,36
[6] 2008年奥运会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体育比赛与场馆专题研究报告,2001(1)
[7] 刘恭,等.对我国体育管理机构中影响体育人力资源诸因素的研究.体育科研,2000(4):6-8
[8] 张显军,等.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四川体育科学,2001(2):7-9
[9] 胡乐泳,等.体育咨询产业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2):21-24
[10] 史琦兰,等.高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发展对策.体育科研(甘肃),1998(3):4-6
[11] 张社平,等.对我国现行体制下体育科研领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体育科研(甘肃),1996(4):20-25
[12] 马卫平,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状况研究.体育科学,2000(2):12-14
[13] 曹士云,等.21世纪初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发展战略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0(5):16-19
[14] 付奕,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体育科技,2001(7):23-25
[15] 宋忠志,等.我国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体育科技,2000(2):83-85
[16] 李颖川,等.中国百姓蓝皮书7—体育.北京青年报,2002年8月12日:17-20版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