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十五”系列谈——加强和改进师范教育

更新时间:2005-12-20 11:47:38作者:未知


【编 者 按】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会议,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国内形势和国际竞争,向改革师范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言》自创刊以来,曾多次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问题举行专题座谈,但专门讨论师范教育还未曾有过。6月1日,我们邀请了部分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就“十五”期间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座谈会由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主持。与会人员有(按姓氏笔画为序):
  文zhé@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史静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成有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李金初: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钮小桦:北京二中校长
  倪传荣:北京教育学会会长
  谈松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
  滕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 正 文】
  丁石孙: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难在中国地方太大,学生太多,水平差距太远。现在,我们只能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是一个说法,就是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义务教育,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就是普及的地区,差别也很大。所以,搞好基础教育是个大问题,关键是师资。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师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今天这个座谈会,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范教育和师资水平,为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想想办法。请在座的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
  师范教育要优先发展
  袁贵仁:民盟中央一向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又邀请这么多专家,由丁石孙先生亲自主持,专门商讨师范教育发展的大计。
  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轻易地取消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和简单地维持师范教育现状的提法,都是片面的。新世纪初叶,我国师范教育的大原则,还是加强和改进。
  发展是新世纪教育事业的主题,教育发展既包括扩大教育规模又包括提高教育质量。这些都需要相应规模和质量的教师队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无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说明,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全社会都要确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优先发展,在教育事业中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
  由于目前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师范院校,因此,在一个时期内保留相对独立的师范院校体系是必要的。当前,支持师范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关心和支持教育;抓住了教师教育,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点和关键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队伍的补充,应优先录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支持师范院校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文zhé@①:师范教育要坚持。现在有一种倾向,许多师范院校在向综合大学靠拢,中师也想多元化,也要发展非师范专业,师范免收学费的政策也在变,想走收费教育的路子,理由是发达国家已取消了专门的师范学校。
  这种转向,要慎重。师范教育的本质是“师”,还是“范”?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两者似乎并重,而实际上可能更重要的是“行为世范”,是人格的影响力量。学知识要有方法,有步骤,有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师范并重,是知识、能力、品行、态度、价值观并重,其中的关键因素则在“范”、在“行”,在全面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专业素质,包括学科专业的素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完全照搬美国的方法,即综合大学毕业再学一年教育学、心理学,不一定培养出符合我们国情的教师。我们现在推广素质教育,全面改革中国教育,首先需要培养新一代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更全面的修养,有更强的奉献精神与创造精神。从这点来说,在近期内,师范教育不能取消。
  成有信: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质量还没有达到规定水平,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决定保留师范教育体系,规定办师范教育是政府行为,是十分正确的。但还应明确师范院校的干部学校性质,实行完全公费教育,免交学费,提供食宿及文具书籍费,并发少量津贴。在规定师范生应享有的权利的同时,还应规定师范生毕业后的义务,即服从分配,特别应到老、少、边、穷这些最需要教师的地方(也应给适当津贴),从事教育工作4-6年(相当于师范教育的年限)。入学时签订合同,违约者要退回全部师范期间的费用,另加适当违约罚金。如实施上述办法,师范教育的生源和师范教育的质量短期内就会明显提高。生源质量的提高,将会促进师范教育水平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尽快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师范院校完全实行公费,既缩小了一般学校特困生的比例,也大大提高了师范教育的生源质量,特别是给农村中生活困难的优秀青年以求学报国的机会,对社会稳定也大有裨益。提高师范生源质量的同时,如能再加上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就能把高水平的新教师稳定在教师岗位上。若干年后,整个教师水平以及整个教育水平都会大大提高。教师水平的提高,也会大大节省教师再培训的部分费用。
  滕纯:解放前,不少优秀的贫家子弟,就是靠官费读师范学校,出了不少人才。前几年为什么越穷的地方中师的质量越好,也是这个道理。但现在一些师范院校也实行收费制,这样做会把一部分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成有信:从师范教育阶段过渡到教师职业证书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目前我国的国情还需要保留师范教育,但我们要瞻前顾后,要研究师资养成方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转化条件,踏踏实实地创造转变的条件。估计我国发达地区完全过渡到教师职业证书阶段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全国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谈松华:预计“十五”期间,高校的毛入学率会从11%提高到15%,5年内高校在校生要增加500万;高中阶段的在校生,也将由2700万增加到4800万。从供给关系来看,要达到这个目标是有难度的。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逐步提高一个层次,从三级师范转为二级师范,因为国际上中师毕业教小学的已经很少了,但我国许多地方连这样的水平还达不到。所以,要从国情出发,来确定师范教育发展的要求。
  顾明远: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师资,师范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供需矛盾。师范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不少人认为师范教育水平可以低一点,能把中小学教科书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就行了。我国的师资学历偏低,中师毕业教小学,师专毕业教初中,本科毕业教高中,这在世界各国都很少见。其实越是幼儿园、小学的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越高。我国的小学教师只有中师毕业,文化程度还达不到普通高中的水平。教师的素质与文化程度有很重要的关系。现在一些大城市取消中师,改办师专培养小学教师,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从全国来看,取消中师还不现实。可以把中师的学制延长一年,尽快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才能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
  打破封闭体系 完善认证工作
  袁贵仁:师范教育要有开放的观念,鼓励综合大学和其它非师范类高校通过举办教育学院,开设教育课程,建立教育网络学院等方式,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吸收综合大学和其它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逐步推进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允许有条件的师范大学拓展办学思路,扩大服务范围,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总之,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努力构建一个有序开放,分层次、多渠道、高质量、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
  谈松华:教师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明确这一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不仅从师范院校,还可以从综合大学以及其它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
  教师教育体系应该是终身教育体系。要把师范教育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作一个通盘考虑。教师素质的提高,仅靠职前的学历教育是不够的,需要连续不断地在职学习和培训。
  史静寰:我国师范教育存在着“大熊猫现象”。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相对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教师。这与我国特定的国情和条件有关,但这一体制可能产生的弊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古老和珍稀的物种,国家采取了非常特殊的政策来保护。但大熊猫的自身机体功能并没有因为这种保护而加强,反而进一步弱化、退化。我国的教师远远谈不上稀有珍贵,这一点与大熊猫的地位无可比之处。但自成一统的师范院校多年来一直享有国家的特殊政策,这种特殊政策在保证我国教师培养和师范教育具有相对稳定发展环境的同时,是否也使师范院校自身竞争和发展的功能弱化与退化?国家的特殊政策不应成为保护落后的借口,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多变世界和市场经济的环境。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引起不少非议。其实,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看待这种变化。在地域辽阔、地区发展相当不平衡的中国,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各地的师范教育,而应鼓励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在需要保护的地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条件许可的地区,打破师范教育的封闭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使教师的培养与聘用渠道更多元畅通。
  石中英:刚才有的同志在发言中提到要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我很有同感,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了申请教师资格应提交的证明材料。两款规定中,最核心或最过硬的条件是“学历”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但两款规定中,都没有将教师的教育专业态度、知识和技能纳入教师资格获得的条件审核中。虽《教师资格条例》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其它教师资格也有一些具体规定,但与当今世界教师专业化思想仍有距离,容易使人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产生偏差。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教师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教师法》与《教师资格条例》中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若干规定却是有待进一步斟酌的。首先,关于哪些人“需要”参加此项考试,《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举办或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这就是说,“需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对象是那些“学历不达标”的人。反过来说,凡是已经获得相应学历的人,不管他是毕业于师范院校还是非师范院校,都免予教师资格考试。这一规定与其它专业如律师、医师、会计师等的规定有很大出入,资格考试和专业教育是分开的。其次,关于谁来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尽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定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标准和大纲,但不举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各地区和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举行考试,发放成绩,这就使事关整个国家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教师资格考试大打折扣,缺乏律师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等专业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再次,关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都未做出明确规定。
  教师资格认定是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门,教师资格认定也应该体现教师职能的专业性。根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除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外,中小学校的教师资格都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不存在一个专门的有合格资质证明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问题在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既负责教师任用,又负责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认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权威性。而且,地方教师行政部门既缺乏认定教师资格的充分法理依据,又缺乏认定教师资格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尽管中小学教师资格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和认定,但是《教师资格条例》又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这就更加影响到教师资格制度的规范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教师聘任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资格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法》未就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聘任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却“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职业学校任教。这就意味着,“教师资格合格证明”并不是一个人从事教师职业的资质证明,至少,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就不需要这一证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的情况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先到中小学任教,然后才去申请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聘任脱钩,没有成为教师职业的入门条件。此外,中小学校或其它类型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该项规定,直接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中聘任没有受过教育专业教育或培训的新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国家的教师资格制度形同虚设,不利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贯彻实施。
  教师工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专业性工作,“教书育人”绝非任何一个识几个字或懂一点科学文化常识的人就可以从事的工作。教师应是“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集于一身的“双料专家”,教育专业课程应该是教师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为了维护教师资格制度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应该实施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无论是学历达标或未达标,无论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还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如果想当教师都应该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应该建立全国性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将教师资格的认定与教师聘用和管理分开;通过面向全民的教师资格考试,培养教师市场,储备教育人才;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将教师资格的获得作为教师聘任的前提条件。坚决杜绝先上岗后培训再拿教师资格合格证明的做法,以维护教师资格制度的权威性。
  加大师范教育改革力度
  袁贵仁:要进一步办好师范教育,就要加大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充分汲取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教育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吸引、吸收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教学,学会组织和领导教育教学。特别是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共处,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顾明远:当前我国师范教育的问题很多,可以说,学术性、师范性都不强。师范院校提出要向综合大学看齐,有一定的道理。过去北师大招生比北大的录取分数要低50-100分,师大学生要学教育学、心理学,要教育实习,所以师大毕业生的学术水平不如北大毕业生。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也不强,不仅教育专业知识学得不多,教育实习的时间也太少。“文革”前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的学制都是5年,比综合大学多一年,教育实习两次,大约需12周或14周。现在只有6周,每天只上4节课。教师如同医生,必须经过实习,才能独立为病人看病。现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学术水平不如综合大学,师范教育的特点也不突出。要加强师范教育,学制应比综合类大学长一些。
  师范教育要从两头改一改。中师要提高水平,高师既要加强学术性,又要加强师范性。另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改革。
  文zhé@①:师范教育必须改革。一是在加强“识、才、德”教育时,应加上一个“通”字,教师应该强调通识,通才,通德,应该成为通人,成为比较全面发展的人。整个课程需要整合,走综合化的路子,要从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的角度去研究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现在北京搞课程改革,很大问题是没有人能教综合课。我曾和首都师范大学商量,能不能在物理系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生课程,然后教综合课?据说也有困难。因为化学、生物课程仅靠两年硕士生课程是解决不了的。要从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加强通才教育,在“通”字上做文章。二是强化实践环节。要给师范生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中小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教师的艰辛与教学的奥秘。教育学、心理学光靠讲理论是掌握不了的,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一定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如果师范院校的学制能改为5年,增加的一年应着重用于实践。三是加强对教学基本功的要求。现在一些高师学生的板书是无法让人看的,如果这些人将来到小学教书,后果不堪设想。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要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实用教育技术课程,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创造性的实践过程,新一代的教师不但要有组织操作能力,也要有科研能力,要从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来推动高师课程教学改革。
  谈松华:教师教育要强调培养综合素质。不仅要有综合学科知识,还要有综合的素养和能力。现行分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如何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探索。原先实行的主辅修制看来需要改革和完善,学科之间的界限可打破,要求选修一些跨学科的学分。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专科也可以不分学科专业,以利于人才的综合化发展。
  教师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要并重。国际上现在十分强调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强调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在在职教师培训中更应强调。这种专业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教书育人的基本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等。我们在教师培训上强调学科知识的更新,但对专业发展要求得不够。
  最近,有同志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有的提出探究性学习。面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技术的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会更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在教师培训中应更多地强调。
  另外,如何看待学历层次的提高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提高的关系?提高学历层次当然会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单纯学历层次的提高,不一定能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在一些地方考察了解到,上级提出提高学历层次,一大批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拿到文凭,不久就可以达标,但百分之八九十拿的是文科文凭,因为文科文凭容易拿。如果理科教师去拿一个文科文凭,对这个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不能光讲提高学历,应更强调专业素质的提高。
  李金初:发展师范教育,希望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和改进。
  第一,树立起教育志向。现在的师范生考虑自己太多,社会责任感不强。个人利益高于社会责任,所以跳槽的人较多。
  第二,师范教育应加强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现在3+X的高考内容,一些综合性的考题,单科的老师不会做。老师都不会做,怎么教学生?
  第三,应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提倡教师由经验型过渡到研究型,这个过渡应在师范教育阶段解决。
  第四,师范教育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现在一些中小学校搞了多媒体、校园网,不少师范生适应不了,需要上一段课才能适应。一些师范院校的设备远远落后于一些比较好的中学。
  第五,师范毕业生普遍缺乏德育工作的能力,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热情比能力更重要。一些师范生当了老师后不愿接触和亲近学生。这是很让人担心的现象。
  第六,加强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当代教育发展理念的了解。一些二十几岁青年教师的观念比一些老教师的观念还要陈旧,到学校后需要重新接受培训。
  希望改进和加强我们的师范教育,有可能在若干年以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既热爱教师的职业,又具备全面的、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那时,我们师资队伍的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史静寰: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的招生出现火爆局面,生源情况明显好转。一些贫困地区,中师的录取分数线超过重点中学。一些人因此评论说,愿意当教师的人多了,说明教师职业地位提高,师范教育的前景良好。其实,这是师范生封闭培养、保证分配等计划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一种“虚假繁荣”。我们不应被这种假象迷惑,失去对教师职业和师范教育潜在危机的清醒认识。目前一些地区的师范学校,既无高考压力,又有国家特殊政策的保护。教师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学生入校只为获得城市户口和比较稳定的职业,双方都缺乏努力的动机。师范教育知识陈旧,方法单一,观念落后,学生学无兴趣,师范毕业生的质量正日趋下降,现状堪忧。
  文zhé@①:师范教育应多样化。是否可考虑招一些转向生、插班生?如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就学不下去了,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研究、搞工程。不一定每个人都从18岁开始确定自己今后的职业,一些学生高考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那么,可不可以让这些人转到师范专业来,让那些适合或愿意做教师的学生再多一次选择机会呢?另外,是否可以打破年龄限制,招收一部分不具备本科学历的教师或热爱教师职业的其他社会在职人员进本科学习提高。这些人与直接进师范学习的应届毕业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十分清楚师范教育的哪些内容是最需要的。这样会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师范教育质量。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还是个身份转化、社会地位变化的机会,要利用这种差距存在的现实,吸收优秀的农村贫寒子弟。应该承认,目前从城市里招收综合素质比较好又热爱并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学生不是很容易,招收农村优秀学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出路。
  陈向明:应利用教育本身的特点,吸引那些愿意从事教育的人。也许他们的考分不是很高,但他们对教育有一种特殊感情,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动力。单靠增加投入、提高教师工资的办法吸引人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应利用外部环境为教师创造一个能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激励教师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做教师的尊严,感受到做教师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操守和敬业态度,塑造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这样,他们的学生就会受到感染。
  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紧迫
  滕纯:近几年我常往下面跑,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对最基层的情况了解的多一些。现在乡以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质量下降,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来源没有保证。到20世纪末,全国基本解决了300多万民办教师的待遇问题,但目前农村代课教师的数量恐怕又有300万。以往对民办教师还有一定的要求,但对代课教师却基本上没什么要求,甚至也不需要培训,而且流动性很大。农村教师队伍,尤其是村一级,问题十分严重。
  东西部地区师资水平差距很大。据1999年统计,小学教师高中以上学历,东部为97.28%,西部为92.86%;初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东部为88.22%,西部为82.7%,而且大专学历水分较大。高中教师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东部地区70.98%,西部60.52%。用平均水平评价东西部或西部教师队伍状况,容易掩盖地区差异。例如,云南、贵州、西藏的小学专任教师,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还不到90%;陕西的初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只占77%;甘肃、青海、新疆的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仅占50%左右。这种日益拉大的师资差距,必然带来东西部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别。
  现在全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大约有八九百万,却有300多万是流动大军,占1/3。靠这300万代课教师,难以支撑住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厦。
  这里有个体制问题。现在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村小的钱由村里出,能用100元雇一个代课教师,村里就不会用三四百元录用一个师范毕业生,这是财政体制问题。现在中央正在考虑进一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以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确有困难的地区,上级政府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适当的补助。这样做,不仅可以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而且还会吸引一些师范生流向农村,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很有利的。
  从长远来看,我国应采取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办法保证教师经费。教师工资有了保证,队伍就稳定;教师队伍稳定了,教育质量也就有了保证。这是农村“普九”、实施义务教育的关键。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我们所要求的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行新课程教材,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都难以落实。
  如果中小学教师实行公务员待遇,再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担制,改变以往完全推给地方的做法(县推给乡,乡推给村),农村的基础教育就有希望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民办教育近年来蓬勃兴起,但师资来源没有解决,没有机构为民办学校培养师资,主要靠离退休教师和辞职教师支撑。如果把民办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解决师资来源的问题。现在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用高薪拉走不少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使贫困地区的师资陷于恶性循环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个日益突出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倪传荣:最近,我参加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对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评估工作,跑了七八个省,也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评估工作,“九五”期间还主持了一个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课题,对骨干教师的总体情况有较清楚的了解。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有相当一批骨干教师素质不够全面,问题较多。主要问题有:一是教育理论比较贫乏,观念滞后,学生观、质量观、教师观陈旧。二是自身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文化素质较低,知识面较窄。三是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一个教师持续的发展提高需要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支撑。四是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不够。骨干教师1/3以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教师进修提高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着力加强。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师的培训是政府水平教育和个人需求教育的双重要求,是教师和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关键在于落实。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要纳入督学、督导体系。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资格、素质及教师的培训提高等,还没有纳入督学工作的范围。
  三是培训院校对教师培训模式、内容、方法等,要进行大的改革,尤其应注意四个方面的整合:一是培训内容的整合,进行综合性的培训;二是教师队伍的整合,培训教师不仅来自师范院校,还应请各方面的专家,包括一线校长、教师参与;三是形式的整合,要多种形式,满足多种需求;四是效果整合,培训后的效果,需要多方面的体现。这样,教师培训就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
  陈向明:在教师培训上,可以引入参与式的方式。以往的教师教育和培训,严重脱离中小学的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很少有让他们结合教学实际、个案、听课来学习的机会。我在美国读书时,几乎每周都要求到学校去做观察,做一些小课题,把学到的理论尽快地用于实践,非常强调实践性。报考研究生也要求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钮小桦:我们学校每年都接受一些大学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结合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在我校工作的情况,谈谈遇到的问题和想法。
  一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大。一些备课大组,男教师只有一两个,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我们每年招收10个教师,其中有一位男教师就不错了。二是城乡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城里的学生愿意当教师的越来越少,我们招收的教师许多来自边远甚至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教师,在性格、能力、活力、视野、知识面上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三是来源单一。最近几年,招收的新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我们也试图招收一些综合大学的学生,但很难留住。师资来源有人比喻为“近亲繁殖”,多是师范院校圈子里的。五六十年代到二中的教师,来源非常广,许多不是学师范专业的,也有许多不是学单一学科,如地球物理专业等。四是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的界限在逐渐模糊。表现为来校教书和实习的教师,许多不具备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比如,一位实习老师上课,在黑板上写“这”字,先写“走之”后写“文”,这反映出基本修养的欠缺。现在的师范生普遍缺少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育科研理论水平更是不够,高校应增加这方面的课程。师范教育除了本身的学科知识以外,关键是一个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师范院校的教法课不够到位,一些新教师的教案很不规范,需要重新教重新学。五是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我们招收的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网络知识,所上的学校没有开设网络课。目前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有多少教师能胜任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任务?师范教育是为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应始终与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步。六是师范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目前教师队伍不稳定,一些基础课程,如物理、数学、计算机、外语教师比较缺。师范院校招收了不少基础学科的学生,可这些学生毕了业并没有到中学来,老师来源成了大问题。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说走就走,学校没有任何制约办法。老师被称为“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但要成为“天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
  李金初:当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十分缺乏的。办一所有号召力、有吸引力的中学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办学质量,而保证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
  我国不乏优秀的青年,但师范院校却不一定能招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优秀青年进来学习。毕业后,那些最优秀的师范生也不一定能到中学工作。而十一学校之所以能吸引到优秀的毕业生,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改革以后,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由此想到,发展师范教育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经费。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想发展足够数量的优质师范教育,尤其是高师教育,是十分困难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果把师资培养放在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就必须加大投入的力度,宁可牺牲一点经济发展速度,也要发展教育。
  丁石孙:今天这个会因时间有限,许多同志还言犹未尽。大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在谈到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中,有一个观点是共同的,就是教师是办好教育的主要因素,培养好的教师,首先应该办好师范院校。归根到底,要提高对教育、教师的重视程度,还要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师范教育的发展。要有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办好师范教育。我想,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非常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讨论。
   (王娅妹 整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吉加吉
本文标签: 教育  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