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论未来财务报告

更新时间:2006-04-11 11:16:27作者:未知

[摘要] 对未来财务报告作预测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不过也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本文在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就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内容、时效、灵活性、方式这五个方面作了一番探讨,并表达了一些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 财务报告  未来财务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    预测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由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构成。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而且财务报表已进入“附注时代”; 其他财务报告的内容则并无定规,可能涉及的有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中期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增值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分部信息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等等。在我国,特有的其他财务报告是财务情况说明书。 
未来财务报告是未来会计环境的产物。未来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致使我们难以准确对未来财务报告作定型化描述,因为谁也难以完全做到先知先觉。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未来财务报告的定向作一个粗略的估测,以便我们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财务报告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本文打算就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内容、时效、灵活性、方式这五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已包融解脱受托经管责任所需的信息),并真正使提供有关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这一目标成为可以操作的目标。此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它们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谁会需要不可靠的相关性信息呢? 
至今人们将会计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系统。财务会计专司对外报告责任,而管理会计专司对内报告责任。但我们应该知道对内、对外会计信息均由企业会计系统生成,过去只在企业内部报告的预测信息已经对外报告了,这说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早已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早已“借用”了管理会计信息,正是财务会计利用了管理会计的特长——提供相关性预测信息。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内、对外分工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在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而且我们不用担心管理会计的消亡,因为管理会计会开拓新的“疆土”。其实,这种行动在财务报告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其他财务报告的职工报告、增值报告、环境报告等无一不与管理会计相关,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当然,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仍处于披露的初级阶段,还未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一致行动。未来应改变这种现状,以真正让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实现,那么未来的会计才会在学科与职业的“群星”中更加闪烁与辉煌。 
二、未来财务报告内容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将更加复杂与丰富,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而不断创新。 
1、 坚持财务信息的核心地位,通过非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 
未来企业的竞争讲究核心竞争能力,那么会计作为一个职业的话,它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表现在它能提供财务信息,而非非财务信息,这也是会计之所以成为会计的本质特征,是以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资本”,譬如区别于统计。 
现在,人们谈到财务会计的局限,势必触及财务会计不能提供非财务信息,并得意于戳中了财务会计的短处与“痛处”,于是开出的“药方”是财务会计要将精力放到提供非财务信息上去,至少也要做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我们对此有不同看法。 
财务会计提供非财务信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信息均出自会计一家之手,其实企业的信息可由企业内各种子系统生成与发布,例如统计信息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系统,甚至利用新闻报道与新闻发布会等。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更多的是实行“拿来主义”,而不是亲自去“生产”非财务信息。现行的做法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中纳入了大量的非财务(包括定性)信息,人们便误以为财务会计理所当然可以“生产”并报告非财务信息了。而我们则认为,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即使这些非财务信息经会计人员之手弄进了财务报告中,也并不表明这些非财务信息就是或应当由会计来“生产”,会计只是借助这些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与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与运用财务信息,从而最终提升了财务信息的价值。因此,更实事求是地说,财务报告应是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其他有关人员“合作”的成果,财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是非会计性质的东西。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就认为财务报告只是公司报告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也可以成为解释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报告不称财务报告而称公司报告或年度报告的理由。由此,我们预见未来的会计应在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并“拿来”非财务信息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会计在“生产”财务信息时的“副产品”是个例外,如对会计政策的揭示,是会计“自产自销”的非财务信息)。甚至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进步,如今只能以非货币计量的信息,今后也将能以货币计量。 
    2、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信息的同时,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将大大丰富财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都已开始较为普遍地使用公允价值概念,连我国已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这一计量属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财务报告中,能用历史成本计价且不失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信息仍占一席之地;用历史成本计价但既失可靠性又失相关性的信息,肯定要被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取代;用历史成本计价虽具可靠性但难保相关性的信息,则可用公允价值计价后的信息作为补充信息同时提供;最终,当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既可靠又相关时,公允价值将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或许历史成本也成为公允价值的选择之一)。会计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探讨的是,以何种技术与方法来找到公允价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而难以实际操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当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得以妥善解决之时,一个崭新的以公允价值为代表的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绝对不再是“纸上谈兵”。到那时,囿于历史成本计量而无法进入财务报告的信息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进入财务报告之中,从而大大增加了会计计量的对象,并丰富了财务信息的种类和数量。 
3、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 
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对有形资源的占用和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之根本,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展开。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从而转向对技术和人才的开发、利用和争夺,以创造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市场价值来确保竞争优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而有形资产的比重则相应地大大下降,如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对此,会计不能漠然视之,必然要转向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而必须实现财务报告重心的转移,及时准确地报告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价值。现行财务报告虽然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报告得不详细、不全面,甚至是有重大遗漏,例如: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值大大高于其帐面价值,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几乎没有报告微软公司巨大的无形资产与人力资产价值。当然,会计界已在无形资产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要进入操作阶段仍有许多难题未解决好,也许这是一个跨世纪难题。会计同仁应迎难而上,在开发未来财务报告模式时,着重解决好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将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通通纳入财务报告范畴,最好是全部在基本财务报表中予以表述。可见,会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会计同仁似乎已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选择做解决难题的先驱者,总不能拱手相让去做追随者。这也可以说是一场会计阵地的保卫战。 
    4、突破会计主体假设,同时报告与会计主体信息相关的关联方信息 
    基于会计信息用于评价经营受托责任用途的考虑,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工业时代企业组织垂直控制的特征也为这一前提的确立提供了它所必须的外部环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结构正在朝网络化、扁平化甚至虚拟化方向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既有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合理报告在客观上也需要突破单一会计主体的范围,因为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先进性和价值需要与其他企业的同类资产相比较,才可以进行合理的衡量;企业还是社会中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失败可能引发“骨牌(多米诺)效应”而泱及相关企业,所以评估一个企业时还需要相关企业的信息,比如该企业上游与下游企业的信息,即对整个企业价值链的关注提出了这种信息需求,借助相关企业的信息,以便更充分地说明一个企业的真实状况。这些改变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突破传统的空间范围限制。因此,如何恰当地提供一个主体及其相关方的信息,也代表着未来财务报告的一个发展方向。 
    5、增加相对值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以绝对值信息表述某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是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特点之一。当财务信息的用途更多地偏向用于各种各样的决策而不是局限于财富分配,财务信息揭示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等等,那么以绝对值揭示信息的传统方式就必然会遇到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挑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相对值表达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决策的需要。在近二十年的财务信息披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证券监管机构已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能够直接用于投资决策评价的相对值信息,如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每股盈利、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等)。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重要性的进一步加强,随着会计主体范围的逐步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一定会演变为未来财务报表发展的主流,当然绝对值信息仍然有其生存的价值,从而形成一种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的格局,极大地丰富了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 
三、未来财务报告时效 
基于会计分期假设的财务会计是定期提供财务报告的,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成为会计的传统,以适应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并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的信息揭示会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乃至即时性要求发生巨大矛盾。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也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甚至进行实时报告也不会是天方夜谭了。如今,人们已设想了一种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Electronic On-line Real-time Financial Report)系统,它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其他重要事项,从而使财务信息在满足使用者信息需要上真正实现了“多、快、好、省”。因此,它又被称为“同步财务报告系统”或“全天候财务报告系统”。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的普及,这一种报告系统的应用在不久即会变成现实,从而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极大地提高财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 
四、未来财务报告的灵活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以下假设的: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然而,即使从经管责任观来看,由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使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基础,他们的信息要求也是多样化的;而且由于:(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法不同,(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更何况很难事先确认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他们的决策模型,因此通用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如今,通用财务报告却应用广泛,究其原因在于:(1)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可事先获得使用者的一些信息需求,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求;(2)有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3)标准化财务信息使拥有有限资源的监管者、准则制定者以及审计人员能更经济、有效、实用和方便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而并不是由于它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求。为了革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病,人们开展了各种探索,以增强财务报告的? 榛钚岳辞惺德男泻貌莆癖ǜ婺勘辍?nbsp;
1、多栏式报告模式 
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相同的假设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对公司业务都持有相同的看法,这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并提供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得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提供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所谓数据固化是指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自我调整以看清数据的变化是会计政策变化引起的,它意味着使用者忽视不同会计方法有不同用途并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于是,人们提出了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虽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使生产和披露更多的信息变得容易起来,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成本,但这并不是等于解决了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人已经论证了,许多人的信息瓶颈在于人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给使用者提供精炼的、能直接用于决策的信息仍是财务会计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 
2、“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假设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与扭曲。同时,综合信息也忽略了使用者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进行盈利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提供了空间;使信息变得不及时,并为有效审计和使用信息设置了障碍,还排斥了使用者参与编报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其他模式,如“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索特(G·H·Sorter)在1969年提出的“事项会计”((Events Accounting)理论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索特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据此,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创立以来通过帐户分别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各种事项的报表,收益表是直接表现企业于某个期间所发生经营事项的报表。从数据处理角度来看,事项会计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目标,经济事项发生之后,通过各业务处理子系统进入数据库,根据各类事项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时自动处理,以期达到反映和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但与“事项”报告模式有不尽相同的取向。“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财务报表,而数据库会计模式则着重于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这时,对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了,他们应该成为财务分析专家。 
    3、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 
当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的进步使许多行业中的企业可以大规模地按顾客需要组织生产(Mass Customization,MC),通过生产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实现产品多样化来满足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这一生产方式被称之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C概念实际上也适用于财务报告,因为信息比物质产品更适合于采用MC,其理由是:(1)信息是不灭的,即原始数据、中间信息和最后的报告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共存;(2)信息是可以由多个人共享的;(3)容易复制,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4)信息可以不断地合计与再分解或分类与再分类;(5)信息可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媒体上再现;(6)易于模块化和组合。于是,一种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An Interactive and Customizable Reporting Model)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如下: 
    (1)数据库。报告单位维护一个可用来保存其愿意披露最原始水平的信息的数据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以便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报告。 
    (2)模块化了的会计程序。报告单位的会计系统包括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这些模块包括三类:财务报表要素、非财务信息项目、会计方法和表达方法。模块化的系统便于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一种交易或财务报表要素按不同方法加以处理。 
(3)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在因特网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报告生成器,它是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并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财务报告。使用者可通过它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就象人们选择电视频道一样方便。如不进行任何选择,使用者则可以得到一份通用的和标准的财务报告。为了避免使用者可能被许多选择项目搞得不知所措,系统还提供网上帮助来协助使用者使用报告生成器,特别是帮助他们选择会计方法以得到其真正需要的信息。 
(4)学习机制。系统设置一个反馈渠道,以便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还可设置一个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它们的使用者,这一信息可以帮助法规及准则制定者改进现行法规和准则。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比传统报告模式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并进而减轻信息不对称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4、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在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权力(途径或方式)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于通用财务报告了。因此,企业可以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特殊需要的信息。例如,主要债权人收到的信息比一般股东更为详细和及时,债券评估机构收到的信息也往往比年度报告更为详细,等等。通过差别报告,企业既可满足特定使用者及其集团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广泛对外披露而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差别报告的编制可以运用会计软件网站提供的自助式会计系统来实现。在法律、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差别报告应能在不久的将来加以运用。在我国,采用差别报告方式来解决“外行使用者”和“内行使用者”不同信息需求的矛盾,也许值得一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扩大与完善,财务分析专家等“内行使用者”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比一般使用者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及时性要求上都有更高的期望,因此有必要为两类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 
另一层面是从会计规范角度,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下,一般是按企业的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净额和年平均职工人数这三个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企业三类。对小企业实行某些会计信息揭示的豁免,允许其按简略形式提供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而不必提供现金流量表;对于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则必须按规定提供内容详尽的一整套财务报告;中等企业可以视自身具体情况在上述两种报告中作出选择或是提供详尽程度界于二者之间的财务报告。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要求,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其实,这一制度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最近,我国财政部已计划推出一套全国统一会计制度,但会将金融类企业、小企业作特别考虑,因此也有望在我国推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五、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格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取阅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囿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份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发布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这预示了我国未来财务报告在存储介质与传递方式方面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华 著《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实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葛家澍 主编《中级财务会计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薛云奎 著《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胡仁昱 著《自助式会计系统》,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5、劳伦斯·A·温巴奇《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1997年第8期。 
6、肖泽忠《大规模按需报告的公司财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7、谢姆·桑德《会计的延续与变迁》(魏明海、施鲲翔译),《财会通讯》2000年第2期。 
8、唐予华《知识经济与会计目标》,《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9、杨宗昌、张苏彤《论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及其在我国的运用》,《财会通讯》2000年第4期。 
10、袁树民、吴旺盛《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上海会计》2000年第10期。 

本文标签: 报告  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