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非常事件中的权力策略—— 一起乡村刑事案件中法律的实践(5)

更新时间:2006-01-23 17:16:25作者:未知

在社会学和法学中,存在着很多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典范:生活世界与系统(Habermas,1988);“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洛克伍德,1997);行动中的法律与书本中的法律等等。在这些模式中,制度都被当作独立、自足、和可以明确区分的,它的再生产和复制基本上是在内部完成的。制度运行所需的知识是明确、普适的,而生活中的知识则林林总总,姿态万千,无穷无尽。相对于被表述出来的逻辑知识而言,它们往往是沉默着的,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地显现。常人方法学家揭示了这样一个“常识”:人们的行动充满了“权宜性”(contingency),即行动者并不是按照事先的规则,而是根据行动局部情况,根据场景条件,依赖自己的努力完成的(李猛,1997)。实际上,运行制度的人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司法者尤其如此),他也是凭借自己复杂的技术、方法和经验来完成的。无论在何种严密的规则下,他们都有生产或者改变结构的自由空间。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强世功,1997;费孝通,1999:18-19),而且两者的边界好像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使用知识的实践中,他们各自的面目就有些模糊不清了。如派出所对M说,Y不可能没有告诉M那味药应如何服用时,他们的逻辑是日常生活的经验。在谈到赔偿额时,派出所对M说,你和Y是多年的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人家纯粹是帮你的忙,他家里也不富裕,何必要把人家也整得那么惨呢?在这里,法律知识并没有在场,在场的是生活情理。进一步可以说,实际上,任何案件的处理都需要裁决者透彻地体察世道人心,我国西周总结的“五听”司法技巧即说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M也并非对法律一窍不通,因为法律最基本的东西是对生活规则和正义理念的汲取,M不可能不懂得“杀人者死”(至少也要判刑的这一规则),尽管他不懂得“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而且,M甚至还可以用向法院起诉的方法“要挟”派出所。在一次次严打的法律仪式化展示中,在一次次普法教育中,在电影电视的情节据或公开审判中,法律可能会零星地渗入到村民的意识中,嵌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自然态度”(舒茨语),尽管他们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可能所知无几,但是他们可能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由此可见,法律逻辑与生活常识并不是两个分离的系统,而是互相交叉的。

在派出所解决案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国家解决纠纷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域中,抽象的法律逻辑与日常生活逻辑并非互不沟通,相反,他们可能会积极对话和交流,甚至可能达到一种“理想交谈情景”(哈贝马斯语)。在这种场合,很难分清两者各自的面目。这一点,想想法官面对一个没有请律师又不懂法律的当事人就知道了,如果法官满口法言律语,当事人张嘴全是土话俚语,二者岂非断无交流的可能?所以,正是在一次次的司法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政策推行中,被知识界定机制及流通机制的霸权和暴力压制的生活知识,才有了得以伸张的机会,得以与制度知识对话。制度的运行逻辑也才得以展开,制度的使命也才得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被常识污染的纯粹“规则之治”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尽管在案卷中,我们见到的都是“规则之治”。

如果回到马克思的“实践”,从一种没有被学院知识侵蚀的健康思维出发,可以发现,制度要得以再生产就必须与复杂的生活世界沟通,因为脱离了广阔的生活世界是不存在制度的。所谓“行动中的法律”与“书本中的法律”,法律表达与实践之间的距离(黄宗智,1998),其实只不过是对常识的学理化表达,或者说是一种清醒的常识:它将被制度激进主义者所理想化、简约化了的制度及其实施之间的因果链条复杂化了。

     斯洛说过,“二”是个非常危险的数字,任何对事物一分为二的尝试都是值得怀疑的(斯洛,1984:9)。只要一回到实践,我们就会发现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差距实在不小,任何两分法实际上都有灰暗不明的地方,谁能分得那么清楚呢?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设想

被害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被害人包括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诉案件的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以及反诉成立的部分反诉人,狭义上专指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指出了当前被害人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完善被害人保护制度的建

2011-10-04 09:52

被宣告死亡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否终止

被宣告死亡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否终止 北安市人民法院王素杰 对此问题,学界众说纷?W莨垩д咛岢龅睦砺壑饕?辛街止鄣悖阂皇侨ɡ?芰ο?鹚怠U庖谎?涤挚梢苑治?耆?罩顾怠⒕?灾罩购拖喽灾罩顾怠6?侨ɡ?芰Υ嬖谒担?盟等衔??嫠劳龅姆?尚Яο抻谝云湓?∷?匚

2008-11-21 08:19

被宣告死亡人的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及其在申请程序上是否应有顺序的问题

被宣告死亡人的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及其在申请程序上是否应有顺序的问题 北安市人民法院王素杰 一、利害关系人的范围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5条规定: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是:(1)配偶;(2

2008-11-21 08:17

宣告死亡中主体的范围界定

《民法通则》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被宣告死亡人首先应该是下落不明人,即失踪人。从这规定上来看,哪些人可以由其利害关

2008-11-21 07:56

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构想

自十六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得到发展。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一些思想家大力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宣传从人 性论出发,使法律脱离神权与宗教,直至今日,人权观念日益发展。刑事诉讼民主化、科学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如刑事

2008-06-09 16:52

浅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

2008-06-09 16:4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