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光谷联合科技城项目介绍 图文
2022-11-11
更新时间:2022-11-12 06:14:00作者:未知
弘扬红色精神,书写蓝色担当
——红安县红色教育行感悟
大巴车悄无声息地行驶在深秋的原野上,越过稻田,穿过树林,沿着静静流淌的小河。眼前的一切,太过于熟悉、亲切,我是在这样的地方出生长大的,稻田,小河,板栗树,南瓜藤,还有划破天际的鸟语和虫鸣,那是故乡的模样。
尽管行前已经对眼下这一片土地近百年前所发生的光辉事迹有了些许的了解,尽管主观上我也认为在历史面前我们应该怀揣沉重的心情,但是那些与此刻此景相似的明媚祥和的画面,透过车窗,一幕接一幕的映在我的脑海里。我逼迫自己更加清醒,去感触历史留下的气息,去感触这一块特殊的土地上留下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我在心底谴责自己,竟然在厚重的历史面前“嬉戏”,而不是敬重,兴许,我们都错了?
红安,此行的目的地。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是在2017年末的公务员初任培训,一个黄冈麻城市**局的同事跟我们讲起“黄麻起义”,讲起“将军县”,讲起麻城、红安。当时,虽谈不上肃然起敬,但还是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不小的兴趣,想着有机会能够去瞧一瞧,瞻仰瞻仰。此次成行,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红安,作为革命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坚实的革命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两位国家领导人,三支红军主力部队,233位将军,2万余名在册烈士,以及十数万牺牲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英雄儿女,这是红安为革命交出的答卷,带着热血,闪耀着光芒的答卷。而今,尽管耸立着的纪念碑、纪念馆,努力地向后人展示那个血雨腥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年代,但是我想那种艰辛是我们远不能通过仓白的数字和画面体会的到的。对于那段沉重又燃烧着激情的历史,我们能做的也许仅有敬畏,然后在敬畏中努力的学习传承。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在红安从革命时期传唱至今的民谣。从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工农团结一致,聚水成海,以燎原之势开展革命斗争,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有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战士,有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共产党人,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已成必然。
“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感悟的宝贵精神财富。“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告诉我们理想信念高于一切;“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应当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之不断追求,不断奉献。
参观活动结束后,徜徉在红安县城。康庄大道,张灯结彩,河边垂钓的老人,草地上嬉戏的孩童,生活一片和谐美好。我似乎找到了在历史面前“嬉戏”是不是一种错的答案。不是的,那不是错,那恰恰是先烈们追求的。他们之所以甘愿舍弃生命,不正是为了给后辈子孙们重铸一个不需要经历压迫挣扎,充满美好和快乐的新社会吗?而今幸运的我们,正幸福的活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新社会里,过去是幸福的,现在是幸福的,将来也必是幸福的。
习总书记说:“回顾革命的历史,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要常学常新。”此次红安红色传统教育之行,对我们没有经历过太多艰苦历史的新时代青年来说,应当是受益匪浅的。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红色精神,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精神,牢记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史,牢记使命,追寻先烈精神足迹,书写新时代蓝色担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全部力量。
红色教育之行所感
法律系 高雅军 在我们党的92周年来临之际,我院走进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如同走进58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如同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历史的垂青使它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它的名字,镶嵌在中国解放战争的丰碑中,镌刻在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参观党史展馆,牢树宗旨意识。我们有幸去感悟那段光荣历史的长河。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想得很多,但有一点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踪迹。走进馆内,历史的画卷向我们慢慢展开: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我们看到的只是泥墙垒砌的平房,简陋粗糙的家设,勾勒出一种极为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却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不得不令世人叹服。
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努力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是新时期共产党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两个务必”是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行程的第二天我们到白洋淀继续接受爱国教育,走进白洋淀给我最大的感受
就是水多,对我这个来自北方的“旱鸭子”,见到这么多的水使我激动不已,尤其这是我第一次乘船,一路的荷花和芦苇,微风拂面,让人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但是走进革命文化长廊,看着一张张抗战的照片,听着导游精彩的讲解,带我们走进抗战的画面,使我们一下子就严肃起来了,我们认真的感受的革命先烈的伟大,体会抗战胜利的不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洋淀的“雁翎队”,他们用简陋的捕猎工具和日本人的枪炮做抗争,他们行驶在白洋淀辽阔的水域上,穿梭于茂密的芦苇之间,我们分明感到当年白洋淀人民利用特殊地形和芦苇掩护的天然优势,机智地一次一次地痛击日军。白洋淀儿女那飒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国人民传扬歌颂。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一定会牢记使命,认真学习科学问化知识,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自己的一分光热。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要深深领会这次参观学习西柏坡的深深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西柏坡红色教育行”有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728006837082秦媛媛
2008年4月26日,本着继承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学习老区人民宝贵的革命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目的,我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集体去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缅怀革命老前辈的丰功伟绩,进行了一次以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教育。
西柏坡是一块让人深深眷念的红色土地。翻开共和国厚重的历史,她的名字伴随着共和国辉煌灿烂的黎明一同记录在史册里。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55年前在西柏坡,我们党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还在这里指挥了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在西柏坡,党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奠定和培育了特色鲜明的西柏坡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虽然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却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我们一行人首先参观的是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一进基地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绿树之中的中共中央旧址,一排排全是北方农村普通的土坯房,简朴而亲切,向来者讲述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让人想到中国革命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一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年代。我们先后瞻仰了中央军委作战室、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武的旧居和旧址。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线标注的作战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留下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土屋里奏响胜利凯歌”的等美誉以及“茶缸小菜堞”等故事。这些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着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处处表现出艰苦奋斗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旧址的西北角,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土坯房,这便是当年中央工委用过的大伙房。然而,由于历史的垂青,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今天,在会议旧址,我们重温党的历史,上了一堂有意义的党课。回想当时,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虽身居陋室,仍决胜千里,奏出了中国几千年革命史中最波澜壮阔的一章。在革命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以一个伟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党的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的时候,毛泽东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朗声说道:“我们决不做李自成!”这个声音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接着我们一行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了这里的十一个展室。我们认真观看馆内的陈设,详细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在“大决战
(二)”展室,听着讲解员讲解“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故事,看着图片上挑着扁担、推着小车艰难行进的支前大军,想起陈毅说过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使我们感慨万千。在西柏坡纪念馆里,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资料,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毛主席土屋里不熄的灯光,又听到了三大战役隆隆的炮声,看到了领袖们从西柏坡走向北京城的光辉背影。
西柏坡之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依然在深深思索西柏坡精神,思索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西柏坡之行,我们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在返回北京的途中,脑海中依然闪烁着一个又一个画面,挥不去的是震撼和思索,留驻心底的是激励和信念。
本次西柏坡之行,西柏坡的历史令我振奋,西柏坡精神令我感触良深。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它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努力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次西柏坡之行,让我受益匪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佩服。让我认识到了纯粹的共产党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认识到艰苦奋斗这一光荣传统的重要性。就像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到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一定要坚持到底。
对于我们当今青年大学生来说,参观西柏坡,回顾党在西柏坡的历史,倾听“两个务必”的回声,再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画面,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砥砺奋斗精神,使我们更加珍惜幸福生活,明确历史责任,求真务实,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我们不仅要保持革命的优良传统,更要注重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多作贡献。”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接受着国家最优秀的教育,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忠诚于党的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新中国是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处处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革命史,焕发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恒远的思想光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温历史、缅怀先辈、继承传统的生动课堂。同时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无论如何艰苦奋斗精神要坚持到底。
西柏坡,当年党中央在这里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今天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为指导,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宏伟目标,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到那时,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红色寻访感悟
红色寻访结束了,但寻访的英雄前辈的身影却持久地停驻在我的心间。拭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的是无数革命前辈们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殊死斗争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无数默默为党为国无私奉献一生的英雄。正是由于他们经历并经受住了不同时期的种种考验,才铸就了坚强的党性和顽强的意志,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等待着更多人去追寻。通过此次寻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党史国情,希望我们能把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心中,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家国命运,肩负时代重任,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上我们当代青年人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