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700字[优秀范文5篇]

更新时间:2022-11-12 00:22:01作者:未知

第一篇:《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700字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700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后感7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德勒一直是我非常推崇心理学家,主要在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积极性。所有事件中起因是想法,想法带来了行动和结果。阿德勒思想的精髓在于调整想法,调整最初的因。

同样的事件比如童年创伤,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影响不同,关键在于人对事件的解读。“人并非生活在同一世界,而是生活在自己诠释的世界里。”不同的人在生活中看重的东西不同,所做的选择,行为不同。看重金钱的人努力挣钱,看重亲情的人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我们可以从他们采取的行动中,看出他们对他们的人生赋予什么样的意义。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经历决定,而应该通过赋予经历意义来决定自己。”这种思考方式的主动性和可控性是最令人欣慰的。

人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人在做某个行为的时候,其实都是当下判断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而这个好处才是人作出某个行为的真正目的和目标。”同时,人会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从经验中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解释赋予意义的一种形式。”我们记忆中的过去不是客观意义上的'过去,而是被赋予意义的过去。赋予意义不仅会改变我们对过去的记忆,也不断重塑着现在。“生活形态就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所赋予的意义,决定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生活形态决定了我们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行为。“生活形态可以改变,人潜藏很大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和别人不一样的人。”

生活形态及赋予世界的意义如此重要,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可供参考?“阿德勒认为赋予意义时,应该要赋予具有普遍性,而且对自己对社会对大众而言都能接受且有用的意义。”违反道德、法律的意义显然不符合标准。“私人的意义事实上一点意义也没有,真正的意义在于沟通之中。”善恶区分不是泾渭分明,意义也因人而异。赋予人生意义可以参考的另外一点是把他人当做同伴,“只要把他人当做同伴,不管你在共同体中是否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你的人生就会发生改变。”

对于优越性的追求,书中指出错误的三种方式,控制他人、依赖他人、不想解决人生问题;与此相反的三种方式就是追求优越性正确的方式。书中谈到人的价值来源,“人的价值并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的价值摇摇欲坠。“人的价值并不是来自贡献,而是来自于贡献感。”书中对如何获得贡献感也给了答案,“会让你觉得有价值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的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具体来说,“我们不能压迫他人,只让自己获得幸福,必须与他人合作,对他人做出贡献。”

第二篇:读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读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带领着疯狂的日耳曼民族,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其中对犹太人采取的种族政策,更是对人性最无情地践踏。二战结束后,欧洲的犹太人数量锐减二分之一,全世界的犹太人数量锐减三分之一。德国纳粹党的兽性风暴肆虐着整个欧洲甚至世界,他们残杀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民,强奸妇女,把天真无邪的孩子当成一块猪肉,用刀枪刺破他们的胸膛。尽管在这样的黑暗的笼罩下,依旧还有有良知的德国人,他们用自己的金钱、权利去拯救无辜的人民,用善良和仁慈去安息逝者的,安抚生者,发扬了世界人道主义精神。奥斯卡﹒辛德勒——救人一命既救了整个世界。

澳大利亚作家马斯·科内雅雷斯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那段黑色的岁月和那黑夜里的一丝月光。奥斯卡﹒辛德勒,一位地地道道的德国商人,一位纳粹党党员的中坚分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工厂,然而却因为经营不善而破差,他好色、会享受眼中永远闪烁着商人的贪婪与狡诈。凭借着出色的社交能力、风流倜傥的举止,他在酒店和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大量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为自己埋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他在24名犹太人组成的委员会里找到了他的会计师伊扎克·斯泰恩,广泛的招收犹太人劳工,准备着开设搪瓷厂来大发战争财。而可怜的犹太人虽然得不到一分钱,却能躲过党卫军的残害,所以辛德勒的工厂便成了理想的避难港湾。

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党卫军开着军车带着成群的狼狗进入了犹太区,见一个杀一个,克拉科夫一片肃杀之气,个个如惊弓之鸟。腥风血雨,其状甚惨。和情妇骑马归来的辛德勒驻足小山坡,眼前的一切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的良知被唤醒了,他深深的为自己民族的兽性而悲伤,为无辜的受难者而落泪。思虑再三,辛德勒决定去找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让他批准将埃马利亚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目的在于营救犹太人。在贪狼般的德国军人和无依无靠的犹太人之间,辛德勒巧妙的一边喂饱德国人,一边保护他的犹太工人。1944年4月,阿蒙·戈特奉上级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尸体焚化,并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得知这一情况后买下了阿蒙·戈特手下的1100名犹太人并把他们运往自己的家乡,以开设军工厂为名保护尽量多的犹太人。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而辛德勒却要背着战犯的罪名亡命天涯,他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1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其中一人敲掉自己的金牙,他人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泣不成声地伏在他的会计师肩上跪了下来,他为自己还保留汽车和金制胸章却没能救出更多犹太人而懊悔,工人们纷纷围上前来抱住了他们的救命恩人。1958

在正义大道上植树。战争结束时,波兰只剩下不到四千名犹太人,而今天有六千多人都是辛德勒救下的犹太人的后裔。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一次次的被其中震撼着,一次次的流下了眼泪。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无法衡量的,纳粹军人如魔鬼般的杀死平民百姓,而犹太人为了活命躲在地板下,或扎破手指用血涂在脸上,或拼命地奔跑跳进粪池里,为了活下来,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而纳粹却能凭借自己的喜好,任意的轻易杀死一个不会反抗的人。没有同情,没有怜悯,没有世间的一切美德,战争带来的是杀戮,是仇恨,是对人类一切美好东西的无情践踏。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否应该反对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呢?

而奥斯卡﹒辛德勒就如那黑夜下的洁白的月光,它反映着人性的光辉,给黑暗中的人民带去希望。辛德勒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德国商人,他从死神手里买下尽可能多的人民,用自己的钱财养活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开兵器工厂期间从来没生产过能用的兵器,还从别的兵器制造商那里买来兵器应付德国军队,即便是破产了,也还将自己的剩余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个人。他所做的一切在他看来还是不够的,他为自己还留有财产而没救出更多的人而懊悔。辛德勒在这一刻不再是个平凡人,他是圣人,只因为他懂得生命的可贵,只因为他在狂风恶浪中还能保持一种平静,他救下了1100条人命!

世间有爱,辛德勒的爱是对全部生命的大爱,是对和平与美德的拥爱。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用爱来装满这个广阔的世界!

2012年2月3日

2011级经管学院物流2班邹善

第三篇:读《海伦·凯勒》有感700字

读《海伦·凯勒》有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海伦·凯勒》这篇文章,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海伦·凯勒,这个一生中只度过了一年半有声有色的时光的美国女子,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依然不向命运低头,如饥似渴地学习,充满希望地生活,最终考上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写出了被译成几十种语言的名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学了这篇课文后,我真的不敢相信世界上真有一个如此坚强的人。哪怕在故事里,这样的人也十分少有啊……

比如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例子。老师给我们布置预习任务,要求我们把课文读熟了。我虽然在老师面前满口答应,回到家却把它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该睡觉了,才马马虎虎读个一遍两遍,中间还缺字添字,看上去在读书倒不如说是在神游“四海”,脑子早就找周公约会去了。只有当老师说要第二天检查,或是遇到一篇读着很不顺口的课文时,才会读个五六遍,当然,其中至少有一遍没用心读。唉,你说说,我还不如把眼睛和耳朵都给海伦呢!如果海伦发现自己能轻易地看见东西和说话,一定会兴奋得大喊大叫,连饭都顾不上吃,心里只想赶快看遍世界上好看的书,恨不得把它们都背下来。课文里说她摸盲文把手指磨出了血,练说话练得嘴都麻了,但仍然夜以继日地练习、练习、练习……

如果我是海伦,一定会觉得一辈子都要生活在无声又黑暗的世界里,不会渴望知识和有趣的生活;如果我是海伦,早就向命运低头了,更不会拼命练习说话写字,干脆了断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个世界永远消失……

海伦·凯勒,就是用这种难以置信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造就了自己辉煌的一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也要学习她的精神,争取创造一个四肢健全人的奇迹

第四篇:读《辛德勒的名单》有感800字

读《辛德勒的名单》有感800字

那是一段世界人民都不愿意回忆起的过去,恐怖的阴霾笼罩着整个欧洲,人心惶惶,看不到一丝希望,街头不断地有枪声响起,民众随时随地都有倒在街头的可能。《辛德勒的名单》便是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一部作品。这篇小说所记录的东西是以亲历这一历史的幸存者口述的资料为基础。它的一点一滴都是严谨的、真实的。正因为它的真实不容质疑,所以在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来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不免心惊肉跳,从而对这个世界发出了质问。

故事的开篇,给我们展示了辛德勒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放荡不羁的,充满活力,不拘小节的人,他甚至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战争时期的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而在战前,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然而就是这个人,在痛苦地明白了犹太人面临的命运的时候,不惜代价,不顾自己的安危,倾家荡产,四处奔走,才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一千一百名犹太劳工的生命。当时在犹太人被疯狂屠杀的环境下,一个纳粹党的投机商对他一千多名犹太员工的拯救是何其艰难。但在整个拯救活动中,辛德勒一刻不停地周旋于党卫队或大或小的军官之中,用金钱与个人魅力去打动他们,从而放那些犹太人一条生路。

善的对立面是恶,大善的产生必定是针对大恶。作为辛德勒甘心投身善行的根源,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是大恶,党卫军及傀儡政府的大力协助是大恶。那些令人发指的恶行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而那些本来普通的人为何摇身一变成为恶魔?拿人不当人又是谁给的权利?我想这肯定不是心智缺陷或者有道德洁癖使然,而是极权政治下的产物,人性被扭曲也是必然。可悲的是,大多数在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人以及附属国人民都集体失语,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想必也是恶的一部分,因为纵容有时候比直接暴力更可怕。

故事总要结束,历史总要翻过不堪的一页,当阿蒙无理由开枪射杀犹太囚犯,当党卫军肆意虐杀无辜犹太人,当投机分子霸占犹太人产业,所有的这些画面出现的时候,我们也要想到,在这些丑恶场景的对面,出现了善意掩护犹太人的士兵,更出现满载希望的辛德勒名单,这份名单犹如黎明时分那初升阳光,虽然微弱却势不可挡的劈开黑暗,带来永恒的希望。可以说道德与人性的力量是这世界最美妙的组成部分,在欧洲犹太人被有计划灭绝的恶行面前,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面前,在久已湮没人世的拯救故事面前,人性之光不灭将是永恒的记忆,善举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黑暗的昨夜已经过去,让我们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

(文章来源:人行松溪县支行 靳源)

第五篇:《辛德勒名单》感后感(精选)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对这样一部无论主题或艺术性都登峰造极的影片妄加评述,实在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关于《辛德勒的名单》的大小闪光点被提及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红衣女孩,无奈色盲色弱如我者茫然而淡定地飘过,还回头再调出视频仔细端详,仍一无所获…然后就是那个被枪毙的女大学生… 我看完电影后立马回想出的画面的有:地下室“爱情”,“烟灰”和割喉礼那一段,墓碑前那个露出安然笑容的女人——辛德勒夫人。丹卡和亚当手牵手。钢琴和枪声,黑夜中闪光的窗户。“淋浴”时的肆意大笑。Good bye Jews. God bless you.。辛德勒的“浇水”,“You are so cruel.”.各种行李——德国式的严谨。开头的寂静和擦火柴的声音。烛光与牧歌,象征着希望和信仰。医院里的安乐死。…… ……

接下来,咱们说说本片的叙述策略。

首先,电影的主要叙述形式是“展现”和非“讲述”。摄影机相当于文本中的“叙述者”(除了人物以画外音的方式),“聚焦者”与“行为者”常常相重叠或对立,不断变换。

辛德勒对待犹太人态度转变的成功展示,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的看,以及看的不同使素材转向另一面,是人物变得不一样”。在影片前半段,从之前挑选秘书、为斯特恩留下独臂老人而生气、对来访朴素的女子视而不见等细节中,我们看到辛德勒浪子和奸商的嘴脸。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惨绝人寰的场景,如独臂老人被枪决。然而此时的辛德勒只是在高高在上的办公室里听到枪响,冷静而略带愤恨地说:"I lost a worker .I expect to be compensated."影片避免了他对这一事件更丰富的感知,这时的辛德勒仍然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在转折性的“山顶俯视”画面中,辛德勒才第一次(之前他要么沉溺于歌舞升平,要么在家尽享床第之欢)目睹犹太人被大肆屠杀的惨状。我们都通过他的目光“俯瞰”,并觉察了镜头特写下辛德勒神情的凝然骤变,并随着他的眼睛捕捉到逃窜的人群中一抹亮丽的“红色”。等到这抹红色再次出现,我们又一次跟着辛德勒注视她的目光,随着污秽不堪的推尸车远去……这时的辛德勒和我们一样,被这唯一的彩色的消逝震撼了,他不仅怀着良不安、愤怒和无奈的情绪,而是确定下了拯救受害者的决心。在这两个关键场景及之间的多数场景,导演都是尽可能多地以辛德勒为“聚焦者”,使得他的心理转变清晰而悄然地在我们面前,态度的转变才得以顺理成章。这一转变在以显示辛德勒作为“不完美的英雄”的可能性。

其次,影片的最明显的叙述策略即是“对偶诗学”的使用:如真实历史与《圣经》(影片中辛德勒就曾被士兵谑为“摩西”)中暗指的东西的交织发展。这里的“对偶诗学”有几分巴赫金“复调理论”和西方文论中“镜像说”的意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葛斯向海伦表白一段。面对心爱的姑娘,他竟大改往日的暴戾猖狂,他冷漠深邃的眼神掺杂着难得的温柔,又显得很是窘迫……镜头不停地将镜头切换到辛德勒在宴会上的场面:他以高贵而绅士的姿态注视着妖娆多姿的歌女——阴暗的地下室里回响着优雅的歌声,葛斯深情地注视着颤抖的女仆,伸出无所适从的手,撩动她潮湿的头发……歌女妩媚地将手伸向(同一个角度)辛德勒,捧起他的头献上甜蜜的吻——葛斯猛然间醒悟,轻声咒骂一句" bitch",

瞬间变回恐怖的面貌,残暴地将海伦掷倒在地……犹太区的小伙子和姑娘按传统的礼俗举行婚礼,军官舞会上的男女开始亲吻……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美好的爱情却演变成丧心病狂的残暴与触目惊心的鲜血。这些场景的精妙设计与穿插堪称完美。在叙述策略上,导演有意安排了很多辛德勒与葛斯的相似与对立。如辛德勒与葛斯都有“主人式”、“殖民者式”意味的俯视,导演正是用对偶的策略展示出好的与邪恶的在邪恶一面的范围内作为两种可能性的平行发展。尤为出彩的还有关于power的定义纠正:趁着酒醉,辛德勒隐射地指出葛斯拥有的只是justice(制裁——他用了个相对有“正义感”的词),而"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 Pardon is power."酒醒后的葛斯似乎真的受到影响,一连饶恕了几个犹太人,他指着镜子说I pardon you.的刹那,我们仿佛觉得镜子中的人才是他本身,镜子前的是辛德勒的化身。

最后,关于大屠杀的电影大都运用普遍的悲剧作为背景,或通过个人证实的方式以一种柔弱的感情来表现人为灾难的恐怖。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这部成功的电影所带来的荣誉,不仅属于斯皮尔伯格一个人。也属于托马斯·肯尼利,是他写出如此优秀的小说;属于连恩·尼森、本·金斯利(饰犹太人会计伊扎克)、拉尔夫·费内斯(饰德国军官歌德)等等这些称职的演员们。尤其是尼森对辛德勒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他没能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因为被“阿甘”夺走,但是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精彩演出绝对有影帝的风范。

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的是那个身穿红衣的犹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鲜亮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灰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