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彭富春: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

更新时间:2006-03-21 00:00:00作者:未知

  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身体问题在思想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理所当然 地关涉到作为感性学或者感觉学的美学,因为身体不仅是感性世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还具有感觉的机能。身体美学或关于身体的美学正成为美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人们不仅试图将身体美学体系化,而且极力重构中国和西方美学历史中的身体问题,以至于要描述出中国身体美学史和西方身体美学史。于是身体美学自身面临着泛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一,什么是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最容易被人想像为一切对于身体的美学研究。如此理解的身体美学就具有十 分宽广的意义,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伴随着美学自身的产生和发展。但现代和后现代的 身体美学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由此可 以看出,身体美学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关于身体的美学和从身体出发的美 学主要基于对身体自身的不同理解。
  一般关于身体的美学可能既包括了对于身体的身体化的理解,也包括了对于身体的非 身体化理解。非身体化的理解是最惯常的和多方面的。首先是身体的意识化和心灵化。 人们认为身体和心灵虽然是不同的,但又统一于人自身。在这样的统一体中,身体是受 心灵支配的。其次是身体的道德化。在道德的教化中,身体得到了规训。一个道德化的 身体就成了善的身体或者是恶的身体。再次是身体的宗教化。一个被神灵充溢的身体是 富有生命的,一个没有神灵庇护的身体只能走向死亡。最后是身体的政治化。在政治的 王国中,不同的身体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也同时导致政治的身体化,有人是首脑,有人 是口舌,有人则只是手脚。在这种种对于身体的非身体的解释中,思想具有一种同一性 ,即身体与心灵不同,而且被心灵所规定。如果一般关于身体的美学基于这种种对于身 体的非身体的理解的话,那么所谓的身体美学就不是身体美学,而是心灵美学或者意识 美学。心灵或者意识在此只不过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形态,亦即感性的形态。
  严格意义的身体美学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当思想从身体 出发的时候,它所思考的就不是非身体,而是身体自身。它是作为一个现实给予的身体 而呈现的。这样一个事实表明,身体自身是肉体性的。作为肉身,它是存在,而不是虚 无;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当然比起矿物和植物,人的肉体的存在具有特别性,它 是血肉之躯。而与一般的动物相比,人的肉体是一个人性化的肉体。但任何一个人的身 体既是自然赋予的,也是文化生成的。
  但这样的身体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身体直接表现为肉体性,那么它虽然与心灵相关, 但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它可能受心灵的支配,也可能不受心灵的支配,甚至反过来支 配心灵。当身体是自律的时候,它就必须从意识和心灵的绝对规定中解放出来。一个与 心灵不同且具有独立意义的身体是一个活的生命。但作为其根本的生命活动是欲望性的 ,它是欲望自身并且指向欲望之物。身体在生活世界里最基本的欲望就是吃喝和性行为 等。身体的经验总是个人的、特别的、差异的,不仅男女性别表明了两性的身体的差别 ,而且每一个人自身的身体都是他样的。它是惟一的,且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每一个人 在每一个年龄的身体也是他样的。人的身体性决定了人是具有生命的存在,但也是走向 死亡的存在,由此也是一个生病、衰老和痛苦的存在。在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中,任何 一个身体都是不可重复,也是不可能死而复活的。身体在根本上是一个偶然性的存在。
  从身体出发的美学正是对于身体的身体性的美学思考。它试图在审美的领域里凸显由 身体性所规定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人的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的惟一性,以及由 此出发所建立的相关身体性的共生关系。
  第二,身体在生活和艺术领域如何被表现?
  人都具有身体。人不仅可以体验和观察自己的身体,而且也可以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身 体。但身体的美学现象是如何被经验的呢?实际上身体的美学现象十分普遍。当代生活 中人的衣食住行就具有广泛的美学意味。衣着不只是为了遮羞和保暖,也是为了美丽; 饮食不只是为了充饥和美味,而且也是为了美观;居住在实用的同时,更强调其装饰; 旅行除了为了公共和私人的目的之外,更多的也是为了观光。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和间接 地相关于身体的审美活动。
  但身体的美学意义更多地由体育、时装表演、按摩、美容、人体摄影等显示出来。这 是由于现代社会里人与世界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不仅注重物,而且也注重人;不仅 强调精神,而且也强调身体。就身体自身而言,人们追求的不再只是健康,而且也追求 快乐。现代社会作为消费社会主要是推动以人的身体为中心的消费。不仅一切物是为了 满足人的身体的消费,而且身体自身也是为了满足人的身体消费。消费社会流行的大众 文化在主体上就是身体的消费文化,它所奉行的娱乐至上原则在根本上是让身体快乐起 来。
  当然,身体最直接的审美表现是在各种形态的艺术之中。有些艺术样式本身就是身体 的直接呈现,如人体雕塑和绘画等;有些艺术样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身体的运动,如舞 蹈、杂技、戏剧、歌唱、电影、电视等;有些艺术样式虽然既不是身体的直接呈现,也 不是借助身体的运动,但也描述和表达身体的活动和感觉,如文学和音乐等。在这样的 意义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关涉人的身体的。没有对于身体的刻画,也 就没有了关于人的艺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身体自身的揭示。
  但身体是如何在艺术中显示自己的呢?作为艺术自身,它是多元的和复杂的。各个民族 都有自己的艺术,每个时代也都有自身的艺术。我们在此只是简单地描述身体在中国和 西方艺术中的不同的特性及其历程。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没有直接表现身体,因 此没有裸体艺术。这在于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身体具有一种无法克服的羞耻感觉。所谓羞 耻是对于边界的意识并且拒绝越过边界。身体表现最大的边界线就是身体自身的遮蔽和 显现。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身体只能遮蔽,不能显现。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艺术、如 儒道禅的艺术对于身体还有更为复杂的规定。儒家是礼乐化的身体,道家是自然化的身 体,而禅宗是戒定慧中的身体。但与主流艺术对于身体的处理有别,那些非主流的艺术 ,如性爱、色情和淫秽的艺术却不仅描述了身体,而且还表达了身体的欲望,并主要是 性欲。这在明清甚至发展成了洪流。
  与中国相比,西方对于身体有更坦然的态度,艺术中的身体是敞开的,不是遮蔽的, 因此裸体艺术是西方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虽然身体甚至是裸体直接在艺术中得以呈 现,但不同的时代赋予身体不同的意义。古希腊的维纳斯显现了爱与美的观念;中世纪 在十字架上的上帝不仅意味着道成肉身,而且意味着死而复活;近代蒙娜丽莎神秘的微 笑正是人性的光辉;现代艺术的各种身体表现了个人存在的焦虑、无聊和失望等;后现 代艺术的身体则是各种欲望机器的变式。这样的艺术历程既表明身体从非身体化存在走 向身体化的存在,同时也表明对于身体的审美从心灵化转向肉身化。
  第三,一个作为肉身的身体的审美化是如何形成的?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都是自然给予的,也就是父母生育的。身体的自然性当然具有动物 性、生理性,甚至具有物质性。但人身体的动物性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动物性,因此 人的身体区别于动物的躯体。不仅如此,人的身体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换言之, 身体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不断得到塑造的。人自己培育自己的身体,他人也培育了自己 的身体,由此身体是不断生成的。下面我们描述这一生成过程。
  身体的欲望是身体存在的直接表现。人是欲望者,世界是所欲之物。欲望建立了人和 世界最原初的关系和通道,使人走向世界,并使世界走向人。人最基本的欲望是饮食男 女,也就是吃本能和性本能。吃本能的实现维系了个人的存在,性本能的实现则维系了 种族的繁衍。
  但任何欲望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工具。工具作为身体与世界的中介是技术性的。从欲望 出发,人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两种形态,一个是生产的技术,另一个是生殖的技术。在 此基础上,人还使用了各种生活的技术。这种种技术都影响了人的身体。当身体作为手 段的时候,它自身已经被技术化了。虽然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远离了身体,但它们却成 为了人的外在的手脚和大脑。于是身体自身始终被技术所规定。
  无论是欲望,还是技术,它们与大道相关。因此身体的塑造依赖于大道的指引。大道 就是智慧和真理。它划分边界,开辟出身体行走的大道。一方面,它为欲望划分边界, 指出哪些欲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欲望是不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它为技术划分边界 ,标明哪些技术是可以使用的,哪些技术是不可以使用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身体是在 智慧的引导下而成为自身。
  事实上,身体就是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之所。这三者构建了人的身体。一些人生 了,一些人死了,又有一些人生了。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无穷。身体作为一 个偶然性的存在既是生命的赞歌,也是死亡的挽歌。
  在这样的身体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人的身体的惟一性,亦即不可替代和不 可重复。但正是身体的惟一性建立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任何一个他者都是不同的、差 异的,并因此是神秘的。自我与他者关系的不同形态也是以身体的不同关系表达出来的 。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握手、拥抱、亲吻、爱抚、交媾就是如此。但在所有的身 体关系中,男女身体的交往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最大的敞开。它一方面是差异的,另一 方面是同一的。
  所谓身体的美就是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的显现。它当然是感觉的和被感觉的,甚 至也是主体的和客体的。但身体的美在根本上在于身体自身的表演,也就是它在欲望、 技术和大道的游戏中是如何显示自身的。
  但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最后只是关于身体的审美教育问题。在所谓的后现代里,身 体如何获得审美教育?对此问题的回答,简而言之,无非有三:其一,化欲为情;其二 ,由技到艺;其三,肉身成道。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

一、问题的提出 二、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童先生的各种文论教材和相关论文,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0页。)。此处意识形态

2011-12-05 19:59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

孔子和鲁迅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他们生活的年代遥遥相距两千四百多年,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差异。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正在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关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形态,史学界尚无统一的说法,此处只依其一);鲁迅

2011-12-05 19:58

论审美前理解资料

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重要术语,主要是在理解活动发生之前主体就已经具有的对理解有着导向、制约作用的语言、历史、文化、经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对象的预期等等因素的综合。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

2011-12-05 19:56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我国解放的三十年中,文艺出现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发展道路是崎岖曲折的。这期间,有右的和左的干扰,特别是林彪和四人帮对文艺界施行法西斯专政长达十年之久,对文艺创作和理论凭空设置了一些禁区,强迫文艺界就范,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滋长了一些歪风邪气,

2011-12-05 19:55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转引自何其芳:《毛泽东之歌》,《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第九期)毛译东同志关于共同美的这一观点,一般被理解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阶级的人,可能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相对共同的美感。这种理解固然

2011-12-05 19:54

再谈“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

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两类。二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自身活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心理体验。 所谓需要,对人说来,是为延续和发展种族生命和自由而对必要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 映。在主体身上,需要通常以欲望、动机和意向等形式被人所

2011-12-05 19:5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