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下]
更新时间:2006-01-21 14:50:14作者:未知
三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下]
三、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美国官方和民间发表的经济数字是各种各样的,有一些是互相矛盾的,有一些则只具有临时起作用的性质。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对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的基本事实如下:
第一,是美国股市投资者,特别是其中的广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在2000年3月以来发生的这场股市灾难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到2001年3月 14日,股市中高达490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已经化为灰烬(路透社2001年3月14日纽约电);到3月19日,这个数字已上升到 5万亿美元(《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1年3月20日);到3月21日,这个数字再上升到51000亿美元(《今日美国报》200且年3月22日);到4月13日,这个数字上升到7万亿美元(2001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第7版)。这最后一个数字,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朱民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美国——股市震荡与经济走向》一文里提供的,应当说它具有权威性。
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在这场股市灾难中灰飞烟灭,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际意义就是,它等于一下子砍掉了美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70%,它超过了2000年美国联邦债务总额13000亿美元以上,它大大超过了日本、韩国和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这么巨额的金融资产损失,在美国历史上(包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我在《三说美国》和《一论》里提到,在1973—1974年美国股市的崩溃中损失的金融资产约6000亿美元,导致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场严重经济危机;1987年10月发生的“黑色星期一”事件中损失的金融资产接近1万亿美元,导致了上述 1988年到1993年第三季度那场严重经济危机。这一次的金融资产损失金额比上述两次要严重许多倍。难道这么巨额的金融资产损失就不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吗?
美国民主党内的一派经济学家办的一家期刊就这场股市灾难指出,这意味着在“美国经济繁荣”和“新经济论”等神话基础上发生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投机泡沫正在爆炸,它将“把全世界经济拉进一场新的大萧条之中”。(《行政人员情报述评》2001年1月12日第11页)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客观事实的证明。但是,它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一场严重灾难,并进而冲击世界经济,看来是没有疑问的。
第二,是美国企业经营状况在总体上进一步陷于困境。其主要表现是:
(1)纳税后利润,从2000年第四季度起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发表的新闻公报,全国企业纳税后利润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为4.3%;2001年第一季度又比2000年第四季度下降了3.1%。这是美国经济走出上一次危机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在上市公司预报2001年第一季经营状况的季节——3、4月份,预报利润下降的公司蜂拥而至,用路透社的话来说,它好像是层层乌云覆盖着美国的天空。截至4月2日止,在已经预报经营状况的1080家上市公司中,有756家预报利润下降或亏损,在已经发出预报的公司总数中占70%,创造了一个新纪录。
(2)企业所欠的债务进一步加重。到2001年4月下旬,全国仅公司发行的在270天之内或者更短时间内到期的债券(商业票据),即达15000亿美元。它们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筹借的债款,比这个数字更大。有关情况,我在《再论》里已经说过了。
(3)随着股票价格的下跌和债务沉重,资产负债率过高,加以银行收紧贷款,一些巨型企业或者陷于破产边缘,或者正式申请破产。
仅2001年4月的第一周,这类事件即不断发生。
4月 2日,星期一,一家具有 147年历史的化工和建筑材料公司——格雷斯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同一天,位居“美国500家”前列的美国捷运公司宣布它亏损16500万美元。
4月3日,星期二,PSI因特网公司向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请求延期提交有关财务报告,否则它将被迫宣布破产。
4月 4日,星期三,按经营收入论位居2000年“《幸福》(Fortune,我国又译为《财富》)500家”的巨型垄断企业朗讯科技有限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陷于十分难堪境地,它的首席执行官不得不向公众声明,该公司不会宣布破产。
4月6日,星期五,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申请破产的最大公用事业公司。
同日,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行政负责人被迫向公众声明,说该公司并未处于迫在眉睫的破产境地。
当前,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这意味着美国的生产能力将受到严重破坏。
(4)2000年第四季度,全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降到零点以下,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第一个下降的季度。企业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资金额,折成年率,下降了4.7%。2001年第一季度,这种投资又进一步下降了11.5%。
固定资本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这种投资的大幅度下降预示着国民经济将进一步萎缩。
此外,制造业收到的耐用品(即使用期限至少为3年的商品)定货单现在也在大幅度下降。它同样预示着国民经济将进一步萎缩。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美国企业受到的打击,以科技公司为最严重。这首先是因为,科技公司的股票市值跌得最惨。以经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下降63%以上就是证明。其次是因为,在减产、裁员、破产企业中,以科技公司所占的比重最大。再次是因为,美国企业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方面的开支大幅度下降。仅就信息技术而言,与上一年相比,1998年,全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开支增力了40%以上,以后即逐渐下降,2001年第一季度降到10%以下。此外,还要说到一点,即科技公司严重依赖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下降通常滞后于股市走势,然而科技股市价格大幅度下降以后,风险投资的大幅度下降将是必然趋势。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事件之后的几年,美国风险投资就减少了10%以上。这一次科技股市价格的狂跌既然空前严重,对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的大幅度下降也将是必然的。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削减和风险投资的大幅度下降,既预示着科技公司将要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处境,又是美国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的预兆。除此以外,这种不祥之兆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消极影响也将是长期的。
这里就要涉及科学技术(指自然科学技术,下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二重性问题。我在《三说美国》和《一论》、《再论》中都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学技术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增殖,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保持其政治、经济统治。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之所以说美国的所谓“新经济”基本上是“赌博资本主义”,没有说这种“新经济”就等于“赌博资本主义”,主要原因在此。然而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面前,科学技术是无能为力的。它既不能防止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且由于它同样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下产生和发展的,它本身的生产过剩也成为引发这种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前面引述的格林斯潘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演讲,实际上也承认了这一点。我在《三说美国》里曾援引具体材料说明,从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上台执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来,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为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六十年代末期以来为它的衰落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阻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兴盛转化为衰落,这已为客观事实所证实。而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成为最终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也必将为历史的客观进程所证实。
第三,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美国金融机构危机重重。
既然美国经济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危机,它就必然要打击金融业。比如,随着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在2001年4月 6日宣布破产事件的发生,当天就冲击了位于旧金山的美利坚银行、位于纽约市的花旗银行集团和杰·普·摩根——大通银行(这本是代表两个大财团的两家历史悠久的华尔街银行,不久前摩根银行被大通银行兼并后新组成了一家大银行),使这三家美国规模最大的银行当天股票市值分别下降了4.2%、3.9%和5.3%,这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美国银行业的坏账即不断增加。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美国银行利润在连续5年上升之后,2000年开始下降。2001年4月16日,即美国银行业公布2001年第一季度经营状况的第一天,花旗银行集团、美利坚银行和第一联合银行即同时报告了由于坏账拖累而发生的利润损失。在它们发表的利润下降幅度中,花旗银行集团为7%(金融为36亿美元),美利坚银行为17%(从账面上勾销了77000万美元收不回来的贷款),第一联合银行为27%(股票市值下跌了50%以上)。
为防止大型银行倒闭冲击美国整个金融系统,美联储于今年3月 23日向受它监督的那些大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它们增加向公众发布的信息量(包括处于危险中的资产金融、已发放的贷款质量的更具体数字等),并增加公布的次数。看来,格林斯潘先生对美国银行业的处境已经感到忧心忡忡了。
受到这场风暴袭击的还有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特别是经营科技股票的专业投资基金。科技股基金的亏损额,2000年为33.92%,2001年第一季度即达34.50%;电信股基金亏损额,2000年为35.07%,2001年第一季度已达到26.52%。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美国物质生产部门早已陷入不景气之中。我们在这里说的是金融业,即美国服务业的主体。据“全国收购管理协会”2001年5月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到2001年4月,全国“非制造业”,即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种服务业的经营指数已经下降到47.l。按照该协会所规定的标准,这个指数低于50,就表示经营状况陷于“衰退”,2001年4月的指数显示,就业职工在美国就业职工总数中约占80%的服务业也已陷于“衰退”之中。
第四,是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进一步加深。在美国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就是如此,在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就更是如此。
让我们从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美国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和美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危机始发阶段,分别来观察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状况。
先说美国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个方面,我在《三说美国》里曾经提到J983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0%的富豪和超级富豪占有全国国民财富净值72%;其余占90 %的人口如果不算住宅,仅占有全国家庭拥有财富的16.7%。那么,1998年呢?不算住宅,占人口总数10%的富豪和超级富豪占有全国国民财富净值的76%;处于最底层的60%的人口几乎一无所有,其余30%有也不多。
第二个方面,我在《三说美国》里也曾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一种新现象,即随着大批“白领工人”被解雇,美国工人阶级的就业领域从高薪领域向低薪领域转移。在上一次经济危机期间,这种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速。在美国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情况也是如此。以纽约市为例,年工资在25000美元以下的职工在1989年到1999年的11年期间增加了80.92%;年工资在25001美元到50000美元之间的职工,在这11年期间减少了66.29%;年工资在50001美元到75000美元之间的职工在此期间减少了19.78%。(《行政人员情报述评》2000年12月15日第19页)纽约市发生的这种职工就业领域从高薪领域向低薪领域大幅度转移的情况,在全国具有代表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4口之家,年工资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生活是很艰难的。
现在说美国这场新的经济危机的始发阶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察:
第一个方面,企业开始大量解雇职工。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美联社于次日也做了内容基本相同的报道),从2000年12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工商金融企业宣布解雇的职工已达50万人以上。宣布解雇职工的科技公司达100家以上,其中包括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宣布解雇职工的制造业公司近20家,其中包括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公司、通用汽车制造公司、波音公司、杜邦公司。宣布解雇职工的金融公司有9家,其中包括著名的摩根银行和美利坚银行。宣布解雇职工的舆论制造业公司有9家,其中包括著名的有线新闻网公司(CNN)。
上述情况表示,不仅物质生产部门而且非物质生产的服务业也在大量解雇职工。
据美国政府劳工部2001年4月12日发表的新闻公报,截至2001年3月31 日止,美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职工为2565000人,占这类职工总数的2%,但同样是根据这个部提供的数字,2001年3月底全国职工的失业率为4.3%。这就是说,全国职工失业人数至少在500万人以上。另据美国政府劳工部劳工数字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全国职工失业率2000年10月为3.9%,2001年4月已达4.5%。我在有关拙著中曾多次说明,美国官方公布的这种职工失业数字就其统计方法而言,是不科学的,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通常是加上一倍,才比较符合实际。(《美国走马观花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页第305页。在以后出版的拙著里,又曾依据新的情况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这样,目前美国的失业职工人数至少在l000万人以上。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这就是,与国民经济的下降相较,职工失业人数通常是滞后的。这就是说,美国失业职工的总人数随后还将进一步上升。
第二个方面,首先,在收到的定单开始下降之际,许多公司的行政管理负责人不是立即解雇职工,而是削减农业职工每周的工作日。这就是说,目前在业职工的实际收入也在减少。其次,从这次新的经济危机开始以来,由于科技公司遭到惨重打击,“白领工人”被大批解雇,美国工人阶级从高薪领域向低薪领域转移的步伐又在加速。
目前美国居民(主要是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在负债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是:(1)据美国住房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材料,逾期 30天以上拖欠未交的住房抵押贷款,在2000年第四季度已达4.5%,低收入家庭所占的比重已达10.46%,这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个人申请破产案件在 2000年为 120万件,2001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已上升到 140万件以上。(《今日美国报》2001年 4月 10日)这已经说明,从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在加深。
2000年第四季度和2001年2、3月份,美国商品零售已呈疲软和下降趋势。尽管这个指数由于一些临时因素的作用还会出现曲线,但随着美国工人阶级失业人数的增加、收入的减少和贫困积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商品(包括汽车、住房在内)零售总金额的进一步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以上所说的4个方面最基本的金融、经济事实预示着什么呢?它们预示,尽管还会出现曲线,但美国这场经济危机今后势将进一步发展。
美国上届政府的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2001年1月底刚刚卸任后,在瑞士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说。他指出,美国这一次经济周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次周期不同。这一次的经济扩张更像战前的那种周期,或者说更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所经历的那种周期。也就是说,这次扩张是由信用贷款所推动的。不存在高通货膨胀使这次扩张持续了较长时间,但付出的代价是债务的更大规模的积累。有些人已经指出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英国和瑞典发生过的类似情况,即由信用贷款和资产价格高涨所推动的扩张。但随着这种放手的无节制而来的却是一场“严重的衰退”。
四、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
前面提到,我在《三说美国》里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以来的这一个时期划为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是否承认这一点。涉及到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以反危机的两只手——货币政策(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政策(是增加还是减少财政开支,是增税还是减税)能否继续发生作用?
我在上述著作里已经运用具体材料论证过,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美国垄断资本运用的这两只手曾经起过作用,然而在它的衰落阶段,这两只手的作用已逐渐削弱,以至难以起作用。在《一论》、《再论》里,我又援引新的材料,重申了这个观点。在这里,我将以2001年1月以来的最新材料为据,就这一点作再一次考察。
先说由美联储出面执行的货币政策。这次美联储实行的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4个半月之内,即2001年1月2日、3日,1月31日,3月20日,4月18日,5月15日,连续5次降低利率。这么短的时期之内如此频繁降低利率,在美联储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2)在通常情况下,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次数较多,降低贴现率的次数较少。这4个半月内的5次行动,都是同时降低这两种利率(每一次降低利率,同时也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在美联储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3)这5次降息中的两次,都是格林斯潘先生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例会之前所采取的突然行动,明显具有紧急抢救危机的性质。(4)美联储降息有两种做法,一是一次降低0.25个百分点,另一是一次降低0.5个百分点。这5次降息,美联储每一次都把联邦基金利率(这是一种短期利率,但如果美联储所属会员银行连续折借,也可以把它变成半长期)和贴现率降了0.5个百分点,4个半月之内把这两种利率分别降了两个半百分点,降到了1994年的水平。由此可见,美联储这次是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非常行动。它降息的次数不可谓不频繁,降息的幅度不可谓不大,所下的药剂量不可谓不猛烈。但美联储的这一系列非常行动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 鹆俗饔妹挥心兀渴导是榭霰砻鳎???旧现徊还?谴盗思复畏试砼荩??布词拧O匀唬?窳炙古私窈蠡够岵扇±嗨菩卸???热凰?丫?蚜?罨?鹄?屎吞?致史直鸾档搅?%和3.5%,进一步降息的余地就已经很小了。因此,可以肯定,格林斯潘将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现在,不仅华尔街的经济分析家们对格林斯潘的魔术所能起的作用开始产生怀疑(美联社2001年3月22日华盛顿电),就连格林斯潘本人也基本上承认了这一点。前面引用的格林斯潘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的演讲里曾就此讲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一家中央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我们有能力消除繁荣与萧条的循环吗?能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些非常乐观的信徒们在几十年前所坚信的那样,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就能消除工商业周期吗?按照我的判断,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工具能够改变人类的本性或者抱着很大的信心预测人类行动的方向。”(美联储2001年5月动日发表的格林斯潘演讲全文)格林斯潘认为不可能通过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消除繁荣与萧条的循环、或者说“工商业周期”,这是他与我们之间的共同点。然而就原因而言,他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而是归咎于“人类的本性”和“人? 嘈卸?姆较颉保?蚴撬?胛颐侵?涞姆制绲恪V??圆??庵址制纾??驹?蛟谟冢?窳炙古讼壬?且桓隼?肺ㄐ闹饕逭摺?/P>
事情还不仅如此。美联储短期内这样大刀阔斧地降低利率、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还有可能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发生过的连续10年以上的“停滞膨胀”灾难再度出现。就连《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也提到了这种危险。(《华尔街日报》2001年5月 19日)
关于由白宫直接出面执行的财政政策,这里主要指的是小乔治·布什总统2001年1月20日上台执政后为刺激经济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在今后11年(国会改为10年)内减税13500亿美元的方案,经过共和、民主两党的反复激烈争斗,已于5月26日由国会众、参两院通过。第一次小额减税(总金额约为955万美元)从2001年7月1日生效,8、9月份开始实行;大额减税要在2006财政年度以前逐步实施;有的免税项目要到2009财政年度开始实行,2010财政年度完全兑现。有的民主党人指责这个减税法案是“劫贫济富”。我们对这个法案是竞有利于谁,即有利于美国社会上的哪一个阶级姑且不予评论,只说它对缓和或制止这场经济危机能否起作用。难道从2001年8、9月份开始实行、2002年秋季才能对消费需求发生作用的区区9500万美元的减税,能够制止现在已经处于始发阶段的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吗?不说2010年,就说2006财政年度以前逐步兑现的那个大额减税项目,难道它能够制止现在已经处于始发阶段的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吗?难道这不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吗?
其实,对于政府的财政政策能否制止这场经济危机,格林斯潘先生在上述演讲里已经作了结论,就用不着我们再多说什么了。
在这里只是重申我在《再论》里说过的一个观点,即格林斯潘先生和小乔治·布什总统本领再大,充其量只能延缓而不可能制止这场危机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凭着美国国会通过的几道法律和政府管理证券市场的机构,能防止股市的崩溃吗?
我在《一论》里已经说过,鉴于1929年股市崩溃引发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教训,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3月上台执政后,就紧急敦促美国国会通过了几道有关法律,即《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1933),《1934年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罗斯福政府依据这两道法律的有关规定,于1934年成立了管理证券市场的专门机构——“证券与交易委员会”(1940年,还经过国会通过了两道有关投资公司的法律)。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这几道法律和这个委员会对包括股票在内的证券市场的比较平稳的发展,是起过作用的。然而,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它们既未能防止1973—1974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也未能防止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事件的发生。那么,2000年到2001年这一次,它们防止住了吗?更没有。有关情况,我在《再论》和本文前面已经说过了,就用不着再讲了。
第三个问题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是否会发生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种特别严重的经济危机?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英国《金融时报》(见2001年2月19日评论版)所载的文章是肯定的:美国《工商业观察家》(见200l年2月号)也是肯定的。美国其他舆论工具不时也发出了这类的警报。前述美国前任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在瑞士发表的演讲也含有类似的意思。我以为,目前尚不能肯定,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也不能绝对排除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之所以不能绝对排除,主要是因为:(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现在是处于衰落阶段,这与它的兴盛阶段是不同的。(2)这次美国股市狂跌所吞没的金融资产金额之巨,为历史上所未见。(3)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的日本经济危机已经持续11个年头,现在还未结束;英国2000年的工业生产已处于停滞状态;德国的经济现在也已出现疲软迹象;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经济的整体,至今仍未从1997年的那场金融、经济风暴中恢复元气;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美经济现在又已发出了警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1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一律下调。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美国不是一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的经济危机与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是相互影响的,而又以美国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拖累为最严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第一,实行“赌博资本主义”不是表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恰恰相反,它说明了美国经济实力的虚弱。难道像美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长期基本上靠赌博过活吗?
“赌博资本主义”是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充分反映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它的崩溃是必然的。
第二,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面前,科学技术是无能为力的,它不可能挽救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恰恰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进一步发展,直至激化,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尤其是如此。美国这场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条基本原理。
第三,目前已经存在的最基本的经济、金融事实显示,美国这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将在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并将冲击世界经济。
第四,目前我国理论战线解放思想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盲目迷信中解放出来。
第五,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应当以扩大内需、自力更生为主,把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要大力防止国际金融、经济风暴对我国的袭击,并以早做准备为宜。
这就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