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
更新时间:2006-01-07 00:00:00作者:未知
一
什么是全球化?目前对这一概念没有统一的看法。有的从经济角度理解,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全面形成以及资本、商品和人员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有的从文化方面理解,认为全球化是文化或文明的整合;有的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美国化,如此等等。这些观点,从一个角度看,都有些道理,但从总体看,都失之偏颇,缺乏宏观整体的把握。我们认为,全球化的最本质、最一般的含义,应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一体化过程。
对全球化概念作为这样的理解,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全球化”的术语,但他用“世界性”或“世界历史性”的概念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例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因而,“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①马克思还指出,虽然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它却包含着否定自身的因素。随着历史的进程,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替代。《共产党宣言》的这些观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深刻的论证。他在那里写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冲破了地域的壁垒,把各个民族都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这样,“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②马克思还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对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只有随着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才能获得真正的保证。因此,“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③是共产主义产生的两大前提,并且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④
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如果说在当时还只是一种天才的预见的话,那么,这个预见在今天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被证实了。自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全世界各民族几乎都卷入世界历史的巨流,即使是第三世界,也深深地介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就这个意义而言,当今世界已经以整体的步伐跨入世界历史的行列;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和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
同时,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的观点,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从这一观点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遭受严重挫折,并非是这些国家在发展阶段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是在它们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政权后,没有高度重视并卓有成效地解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问题,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因而不能参与全球化潮流,无法获得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益处,难以坚持社会主义。苏东剧变的教训实际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不可能是狭隘的“地域性”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主动地扩大世界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真正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克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因此,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观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深刻的教训。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打开国门,大胆吸收和利用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开放理论,就是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系统回答和阐明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为什么要开放和如何开放的问题,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这里,先来看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是怎样回答中国为什么要开放这个问题的。
第一,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世界大势的认识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
二次大战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由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是战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日益联结为有机的整体,不仅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交往也加强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可能。一方面,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敢轻易地操动干戈,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从西方发达国家整体来说,有能力发动战争的强国都已是世界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断裂,各个强国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单就美国来说,它的综合实力远远超过其它西方强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在近期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必须实行经济开放,都不能搞自我封闭。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它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发展就要受到限制。从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如果不开放,不发展市场经济,就只能继续贫困,甚至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是对战后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邓小平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概括。他在1985年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⑤后来,他又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⑥从而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为我们的开放提供了国际环境的依据。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南北之间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失衡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也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总的看,和平与发展仍然符合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因而仍然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第二,提出向资本主义学习,大胆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从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它高于并优于资本主义。但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它在经济文化上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样,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便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问题。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向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中所起的革命作用,认为“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现在又过了100多年,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又远远超过它在前100年所创造的成果。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在资本主义下创造的。因此,不承认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不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成就,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采取一种排斥和拒绝的态度,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此,邓小平有许多深刻的论述。早在1977年和1978年,他就指出:“搞现代化,理所当然不是拿落后的技术作出发点,而是用世界的先进水平作出发点”。⑧他严厉批评那种把引进世界先进成果看作“洋奴哲学”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最愚蠢的”。因为一切先进成果都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资产阶级也懂得这个起码的常识,世界上先进的东西它都引进。因此,他要求我们“不管那些‘洋奴哲学’的帽子”,实行‘拿来主义’”。⑨可以说,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化,是邓小平开放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并且正是由于这个基本观点,对我们从思维方式上转变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朋胆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从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
中国在历史上有过对外开放、经济繁荣的辉煌时期。但到了近代,当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工业革命,开拓世界市场,并称霸整个世界时,中国古老的文明就开始衰落了。自明代以后,中国又走向了闭关自守。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⑩他说,如果从明朝时期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1]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还是实行了对外开放,不过那时只能是对前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没有多大发展。其原因,一是人家封锁我们,迫使我们处在孤立隔绝状态;二是在“左”的思想的指导下,把闭关自守看成是独立自主,把对外开放看成是崇洋媚外;三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按计划生产和分配,不需要市场竞争,生产不按国际惯例进行,不遵守市场规则,也无法打进国际市场。这种闭关自守的经济体制,不但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12]“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3]在开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国只有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全球化过程,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三
如果说,中国必须开放是势所必然且易于理解,那么,如何开放就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从当代全球化特点看,一方面,它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直接推动了包括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从而使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空前扩大,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因此,从这方面看,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当代全球化又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下进行的,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特性、本性将不可避免地带入全球化过程,即西方国家在推行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把资本主义的矛盾和价值观念全球化。这对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来说,又不能不产生消极影响和严重威胁。作为对上述矛盾状况的反映,国内在讨论全球化问题时,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就是现代化,应无条件参与,以加快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另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应坚决抵制,以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改变颜色。何去何从呢?邓小平的开放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实行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4]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都开放。它表明了开放的广度。所谓多层次开放,就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开放,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上吸收人类创造的先进成果。它表明了开放的深度。所谓高水平开放,就是在开放中既要引进“世界的先进水平”、“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走出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双向交流。它表明了开放的质量。邓小平开放理论的这一方面说明,对全球化,一是要采取主动参与的态度,不能搞封闭。我们不能因为参与全球化会带来种种风险而企图置身世外,重新把自己封闭起来。前面说过,我们尝过封闭的苦果,封闭使我们积贫积弱,封闭使社会主义难以生存。真正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狭隘的地域性的而是与整个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二是要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我们不仅要在广度上投身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过程,而且要在深度和质量上参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和竞争。这种网络交叉的交往,不仅会打破我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而且将使我国的发展获得外界各种积极因素的推动。因此,我们反对借口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拒绝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因为那样做,无疑是死路一条。
另一方面,邓小平的开放理论又是讲原则、讲条件、讲目的的。这就是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搞私有制,不搞两极分化。改革开放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三权鼎立”。吸收西方国家在民主的具体形式、程序和法制化方面的积极成果,是用来完善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在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必须认真研究和细心区别,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或经过批判、改造加以利用的,哪些是不能学习利用、必须坚决划清界限的,从而做到头脑清醒,心中有数,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
四
邓小平开放理论的上述两个方面,不是互相矛盾的两个东西,而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即开放和条件的统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说到底,是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我们只有从这种“统一”上来理解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才能深刻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资本主义开创的全球化不过是世界历史的较低层次,它只是为世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不可能自觉地把世界历史发展推向深入,推向更高层次。因为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类社会拥有生产力将不再促进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的强大将使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达到不能适应的地步,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本性与全球化进程是相矛盾、相冲突的,它必然地走到这一步,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也驾驭不了全球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大潮流,到那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就将取而代之。
因此,当前资本主义仍在主导全球化这一历史现象,并没有改变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走向的看法,毋宁说,正在一步一步地证实马克思的结论。因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或扩张,只是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挥,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产命力,并没有证明它的内在矛盾已经被克服了,不存在了。相反,它在当代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众多否定自身的因素。这一点,只要看看全球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日益膨胀的军备竞赛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新霸权主义等等,就可明了。因此,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全球的加剧,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必然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成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桎梏。
这样看,我们就不难理解邓小平的开放理论为什么要强调开放与条件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参与全球化与坚持社会主义的统一。问题的实质正在于对全球化趋势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一时不看长远。从本质上讲,从长远看,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15]从这一高度来理解邓小平的开放理论,理解我们对全球化的积极参与,其意义正在于,通过开放,中国发展起来了,经济进入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经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76、88、86、87、277页.
⑤⑥⑩[11][12][13][14][15][16].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卷第106、281、78、90、64、78、237、382、225页.
⑧⑨.邓小平思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5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