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改革话题成为两会焦点 中央明确方向不动摇

更新时间:2006-03-20 00:00:00作者:未知

 本次“两会”,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这将是在新起点上兼顾各方利益的改革

  ★ 本刊记者/李杨

  改革,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必有内容。而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再次提到“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外界看来,却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今年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要取得新进展。”

  2006年报告中的这些表述,同前两次报告对照,侧重的确有所不同——

  “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部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力求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新进展。”(2004年)

  “我们要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2005年)

  今年温家宝总理强调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强调要在“关系全局”的改革方面有所进展,受到了海外媒体的充分注意,也被视为对当前关于改革争论的一次明确回应。

  3月6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讲话,他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迅速评论说,“中国社会近几个月来掀起对改革开放的争论,有学者更批评改革开放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及贫富悬殊。胡锦涛昨天在上海代表团的讲话,显示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坚持”,“意味着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在‘和谐’名下动摇”。

  胡锦涛和温家宝的两次表态,得到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被视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使议论纷纷,即使困难重重,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不会因此而停滞,而只能坚持以改革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改革成为“两会”焦点

  一年来多来,关于改革的争论成为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重要议题,近30年的改革之路走到今天,该何去何从?国企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物权法,相继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而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现状,更让人忧虑。

  今年2月,《财经》杂志发表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改革不可动摇》中称:“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结构的大变动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认识多样化,因此要在深化改革中调整利益关系,遇到的阻力必然更大。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复杂度都在增加。”

  在众多质疑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声音来自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如果暂时不能做到“为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做出制度安排,并把新的安排建立在民众自己的利益表达基础上”,则应该选择“暂停改革,尤其是暂停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而孙立平的主张并不是当前最激烈的观点。

  另一些学者也对此作出了回应,全国政协委员吴敬琏近日表示,改革需要“反思”,这是一回事;但要否定二十多年以来的改革,要把我们拉回到过去去,这是另外一回事,这个必须“寸步不让”。

  应该说,多数学者的本意,并不是停止改革回到过去,而是下一步如何改的问题。这些争议,不可避免地被带上了“两会”——改革要不要继续深入下去?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怎样解决?

  “这也是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乌杰对本刊说。

 新起点上的分享式改革

  各方质疑改革和发展至今出现的问题,如果概括起来,一是社会问题,比如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一是经济和环境问题,如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由此带来资源消耗过高和环境恶化等。

  但在本次“两会”上,不少与会者提出,这些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改革。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依靠继续深化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只能用加快改革解决改革中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也向本刊表示:“要用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这种普遍的期待显然得到了决策者的认同。而这种改革和发展,不同以往之处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

  新的起点,是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国家财富和社会财富都已有相当的积累。同时,改革也为我们积聚了诸多的经验和教训,也促使下一步改革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着力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新目标:“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中央的这些思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得到体现,这也是“十一五”期间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兼顾各方利益”的改革被描述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提出了方略。

  记者采访的“两会”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当前各种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其中贫富悬殊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是一个“大工程”。

  代表和委员们在讨论中指出,导致贫富悬殊的两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且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除了今年免除农业税、今明两年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并补助寄宿费之外,还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并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求各地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

  这些措施,是温总理会前提出的“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一部分。李庆云认为,政府利用收入分配职能把重心转移到农村,通过转移支付改善农村的交通、农民的医疗和教育状况,使9亿农民得到实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将会大幅提升农村面貌。这些改革措施,应该说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

  至于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通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战略逐步突现。

  这些建设性的措施,在“两会”上得到普遍的肯定。而一些来自学界的代表和委员则表示,中央的这些精神,需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落实。

  吴敬琏在小组讨论中总结当前改革遇到的问题: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制、国家垄断的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引发的社会问题解决的进展也不大。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更深层次、更复杂的体制改革。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成为阻滞改革的理由。

  “虽然改革面临着重重障碍,但这是改革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改不改革的问题;至于打破这些障碍的难与不难,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吴敬琏说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文化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

2012-01-15 15:46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2-01-15 15: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而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本质和重要目标。本文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阐述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构建和

2012-01-15 15:45

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

2012-01-15 15:44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

2012-01-15 15:42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理论体系上,主要体现为继承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实践性相统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目

2012-01-15 15:4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