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6-03-20 00:00:00作者:未知
最近,哈尔滨市扶贫开发办就通河县乌鸦泡镇依山村等8个国家级贫困村,依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从调查情况看,8个贫困村从2004年到2005年的两年间,年人均收入由1300元攀升到4600元,每个村都实现了通电、通话、通视、通水、通车,并对村容村貌进行了硬化、美化、香化、绿化和亮化,贫困村的人居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带动了农民自发地对住房、庭院等生活环境进行改造,掀起了一股建设新农村的热潮。解读贫困地区依托整村推进,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趋势和走向,我们感到,整村推进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整村推进:贫困村实现新跨越
以扶贫开发重点实施村为对象,以增加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规范运作的扶贫开发的工作方式,是整村推进战略的核心思想。从2002年起,哈尔滨市对贫困地区开始实施这一战略,共完成全市396个贫困村中的112个。在2004年到2005年的第二批整村推进中,通河县抓住机遇,在8个整村推进村进行了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依托,实现了跨越发展。
贫困群众的收入有了新突破。人均收入2005年底达到4600元。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发展。以往行路难、就医难、就学难、吃水难等生产生活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村屯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公益事业有了新提高。基本实现了人、畜小病不出村。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有了新变化。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干劲。
■有益探索:新农村建设趟出新路子
在整村推进的实施过程中,通河县委、县政府注重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1、依托地域特色优势,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注重发挥地域特色优势,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种植,走绿色上质量、特色增效益的脱贫路子。
2、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整合资源,把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把钱花在群众急需而又无能为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把扶贫开发资金、县本级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效益示范、畜牧繁育、节水灌溉、人畜饮水解困、老区建设、通乡 村 公路等工程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合理搭配,统一向重点实施村倾斜,彻底改变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投入资金实施通电、通话、通视、通水、通车“五通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发挥各级党政组织作用,加强对整村推进的组织领导。以贫困村为推进单位,由乡镇党委组织具体实施,县委、县政府负责整村推进的方案设计、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县直机关对口帮扶,两年筹措帮扶资金103万元,扶持项目l4个,推动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4、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确保贫困村全面建设。通河县委、县政府,在整村推进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组织群众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上发挥监督作用,在群众出工出劳上进行“一事一议”,在扶贫到户上进行民主推荐,公开实施等举措,培养了群众良好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乡村分别成立文化小团体,在农闲时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这些变化激发了群众崇尚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良好风尚,群众自发组织进行道路、环境卫生的管理,乱倒垃圾、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等现象明显减少,展现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景象。
■综合实施: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通河县在8个村的实践,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选准突破点,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构建贫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和保证。要调整产业结构,向比较效益要增收。引导贫困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发挥哈尔滨市郊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禽、蛋、菜、奶、肉、花、麻、柳、菌、药等经济作物要增收。要发展产业化经营,向加工销售增值要增收。要引导贫困农民参与经济合作组织,帮助他们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集团化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和品牌战略,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企业 基地 农户的路子,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2、把握关节点,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新农村建设是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通过扶贫资金的引导粘合效应,使各部门资金向贫困村集中。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集中力量向重点村倾斜,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老区建设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同时,引导交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讯等部门专项资金向重点贫困村倾斜,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率先在重点村取得突破。
3、寻求对接点,切实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建设。整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一要发动群众参与。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发挥扶贫开发部门的组织作用。三要动员市直机关和社会帮扶。对重点贫困村实行部门定点帮扶,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经验。采取定领导、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要求,一名领导带几个部门,进点驻村,用两年时间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的办法,与群众一起参与规划的制定,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资金的使用,搞好项目的检查验收,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而促进工作落实,提高整村推进的质量。
4、掌控着力点,确保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一要实施科学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颁布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要指导各市县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一步到位,防止重复建设走弯路,造成资源浪费。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要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加以推进,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要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点面结合,扎实推进。三要建立科学运行机制。要按照“规划跟着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总体要求,建立“一个规划统领”、“一个文件统筹”、“一套机制规范”的扶贫开发项目管理机制。以便政府把各相关部门力量统一起来,做到有序展开,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