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让科技为农民带来福祉

更新时间:2006-03-20 00:00:00作者:未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投入,意味着强化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科研等新农村建设公共支出上的主导作用。“科技知识在农村的更广泛传播,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产潜力、进一步拓展农村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提高农业农村的发展能力、改善农业农村的发展条件、奠定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后盾。”代表委员如是说。
  农业科技攻关要重在应用

  贺旻委员说,民进中央先后在江苏、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对星火计划及其发展到现阶段的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的实施,进行过多次调研。他以西部某省为例介绍说,该省近20年来,在广大农村实施各级星火项目4100多项,培训农业人员1000万余人次,孵化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50余家,带动上百万农户增收致富。

  “实践证明,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必要加大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的推进力度。”因此,他建议,“十一五”期间,国家应通过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政策、落实措施,进一步扩大星火科技工作的规模,拓展其广度和深度。同时,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对该工程的专项资金投入,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产业化投资。

  他认为,重点技术研发和应用要与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数字化农村社区、农村医疗卫生、绿色节能住宅、社区规划等,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可靠支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加强农业动植物优质超高产育种、高产高效种养,农业装备、农业生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安全、农林生物质等,为提升农业生产能级提供强大动力。加强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农村传统产业升级技术、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农村信息化等,应成为研发和应用的重点,为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农科教结合的农民培训体系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的主体,农民素质高低最终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从今年起到明年的两年时间内,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这意味着中央将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持投入力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对“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必然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

  赵光华委员对此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首先,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在农村高中,要鼓励柔性学制实验,加快开发乡土教材,对学生加强知识、技能的培养,鼓励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其次,要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使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基地、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辐射中心。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健全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而实现增收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和信息。”姜德明代表坦言,随着“三种补贴”的落实以及农业税的全面免除,国家在政策方面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正变得愈来愈小。因此,依靠科技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越发显得重要。他认为,目前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健全,科技支农缺乏稳定性、持续性、可操作性。如何破解这一困境,他认为最终要靠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提高为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水平。

  “过去,农民种地靠的是经验。现在,农民种地拼的是科技、比的是知识。”姜德明坚定地说道:“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让政策在科技的指导下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

  刘运来委员认为,科技支农要与新农村的社区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农村特别是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事实证明是可行的。”他说:“一些地区实行的科技信息110,以及与农村学校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做法值得推广。”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文化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

2012-01-15 15:46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2-01-15 15: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而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本质和重要目标。本文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阐述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构建和

2012-01-15 15:45

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

2012-01-15 15:44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

2012-01-15 15:42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理论体系上,主要体现为继承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实践性相统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目

2012-01-15 15:4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