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3:28作者:未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作 者】宇文利
【作者简介】宇文利(197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 想政治教育。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从事的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弘扬和培育中 华民族精神也是千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锲而不舍 的重要历史使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 弘扬与培育。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分析和探讨了它同弘扬与培育中华 民族精神的关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弘扬和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紧密、有机地结合。
【摘 要 题】传统文化与历史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结合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6-6470(2003)05-0042-05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凝结和积淀而成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结晶。千 百年来,它推动和支撑着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人类文明史书写并增添了 伟大而壮丽的篇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近代的杰作,也是代表和开辟了人 类社会前进方向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其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华民 族精神的弘扬及培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即是对二者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历史审视和 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和培育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遭受屈辱和挫折的历史,也是一部书写抗争和求索的历史。中 华民族在外来入侵中蒙受了巨大的痛苦与屈辱,也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艰难抗争中苦苦求 索走出落后与衰败的出路,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契机。纵观近代以来种种救国救民、试 图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没能走出历史上农民起义归于失败的怪圈; 封建地主阶级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也终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改良的药方不能医治封建 统治的痼疾;甚至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也因其历史局限性而终归失败。在经过认真 思索、反复比较和充分借鉴以后,马克思主义最终被中国先进阶级所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也由此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成为近代以 来中华民族寻求实现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 。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古老而现代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 涵丰富。鲁迅先生称中华民族精神为“民魂”,并且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 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这是对中 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注解和概括。马克思主义首先代表了一种文化成果和文明结晶,因此 ,从文化层面与精神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及中华民 族精神逐步交流、融合和实现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由被融合和接纳到被改造和运用 ,再到被推进和发展,与中国文化发生了种种联系和持久的磨合,期间充分体现了中华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弘扬
  1.融会和接纳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宽容、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 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不断延伸和转化的过程。它必须首先跨越的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道门坎,只有被中华民族文化所认同和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契合 ,才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不断变化,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只能是一个不断持续和发展的过程,只能始终都坚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才能保持其精神武器的作用长久发挥出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中国文 化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眼界,才能更好地接纳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现其中国 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宽容和自强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 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 强奋斗精神。从厚德载物到民胞物与,从天人合一到包容万物,从协和万邦到和睦共处 ,从豁达宽厚到宽纳异己,从兼听则明到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鲜明体现。 从修身自任到奋发有为,从勤勉进取到百折不挠,从刚强自律到励精图治,从勇猛顽强 到舍生取义,从艰苦奋斗到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文化在宽 容和吸纳中得到了丰富,中华民族在自强和奋斗中得到发展。远的不说,单在马克思主 义初入中国之际,中华大地上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就体现 了觉悟的中国人思想上的开放和精神上的宽容。在杂陈的中西文化中,以开放的态度迎 马克思主义到中国来,变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宝,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宽容精 神和自强精神。
  2.改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变革、求实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改革、注重求实的民族,长期以来养成了勤勉务实且又善于变革 进取的精神。古人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讲“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是富有探索和改革精神的体现。“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责实,重 效致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也是中华民族求实精神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经历过变法革新,而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也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变 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发展,但这种变革也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之上,无论对于变 革的实践,还是对于变革的理论,这个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以学说形态传入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要发挥出其巨大的理论威力和指导作用,“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 加以阐明和发挥”。[2]也即,必须构建起立足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平台和实践平台。这就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 ,合理改造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实践之中。毛泽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马 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巧妙地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的 基础上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智慧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江泽 民根据变化了的国情,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 设过程中也同样发扬中华民族求实、变革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创新,也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程就是中国的马 克思主义者根据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脚踏实地地改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 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变革、求实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
  3.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书写了革故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勇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民族。革故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 。《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杂卦 》也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它们所表露的都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除旧立 新的精神。正是有这种不断进取和锐意创新的精神,才有了中华辉煌文化和灿烂文明, 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衍发展。只是到了近代,清朝统治者为“康乾盛世”沾 沾自喜、妄自尊大,过分沉湎和满足于“持盈保泰”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中华民族 的创新精神才被湮没,中国才止步不前以至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但 是,在迷梦和危机中警醒的中华民族由此接受了教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又展 现和发扬了革故创新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和顽冥的教条,它的创立本身和每一 步成功发展都渗透和书写着继承与发展同在、革故与创新并举的精神。这一点,马克思 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都曾予以明确提示。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指出:“我们的 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列宁也告诫 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 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要永葆生机和活力,惟一的方法就是使自身得到不断 丰富、发展和推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弘扬中华民族革故创 新精神的典范。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坚定地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把发展和 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 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理论体现,是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而结出的伟大理论硕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综合变革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主体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过程的一根红线。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已经并将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 中得到不断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这是马克思主 义不断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极大培育
  流传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虽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优 点,但仍需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鲜血液和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硕果, 也是来自异域的优秀文化结晶。作为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和为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崭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马克思主义 理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培育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塑造和锤炼中 华民族精神的模具。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为母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 界观和辩证方法论,结合丰富的中国化实践,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 造和发展,使之既具有传统优势,又增添时代特色,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自然 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 华民族利益的先锋队组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坚定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形成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角色和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伴随 的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持,同时又必 然会产生和培育出伟大的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场伟大的事业又为中华 民族精神的锤炼和提升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搭建了 时代平台和实践场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革命事业锻造和锤炼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其中最突出 的代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伟大的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得到新的锻造,转化并哺育了解 放初期精神,后来又诞生了雷锋精神、60年代克服困难精神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精神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中,中华民族精神又 得到新的弘扬和培育,产生了伟大的创业精神。江泽民对这种在新环境中培育的民族精 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颂扬了大庆铁人精神、提出了“两弹一星”精神、六十 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以及现代创业的“五种精神”等。
  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合理结合,它没有中断 中国文化传统,而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延伸和发 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拓宽了弘扬中华文化和 培育民族精神的道路,并从实践上提升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炼与培育,其核心与内涵 不断得到改造、充实和丰富,其精神与实质不断得到坚持、弘扬与发展。传统的中华民 族精神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结合着时代主题、立足于时代要求、把握了时代特 征、切准了时代脉搏、弘扬了时代旋律、突出了时代特色和体现了时代价值的当代中华 民族精神。纵观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的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时期 和任何一项其他事业能够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所走过的进程那样,为中华民族精神 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和有利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丰富多彩的实践之中,与 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其传播、应用和 发展的过程已历八十多个年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步重大发展和每一次重大飞跃 ,都激起中华民族思想的大解放和民族精神的极大宏扬。1919年五四运动带来了近代以 来中华民族思想的首次大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5年的延安整风,虽然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局部区域 内思想运动,但却最终催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 理论成果,统一了全党思想,调动了全国人民投身革命洪流的积极性,指引着中国革命 走向最终胜利。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澄清了人们的认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 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了强而有力的好头。此后,1992年春邓小平南 方谈话和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也都类似地带来了全党思想的大解 放和全民族思想认识的大进步。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三个重大的理论成 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既是遵循和按 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丰富而变化的实际,是由实践中得来,又在实践 中检验,最后上升为理论形态的智慧结晶。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 的化身;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生动的中国作风和卓越的 中国气派。
  作为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 智慧的结晶,是能够反映和代表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和最广大群众实践经验和思想精华 的科学理论体系,因而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从文化构成看,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和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结合。从形成历程看,它们又是优秀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成 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其形成以后,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和 不断培育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刘少奇在评价毛泽东思想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 “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它“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 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5]这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 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在评价邓小平理论时也指出:“这一理论是全党和 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6] 而作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 同样是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凝聚全民族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 兴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它们在指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当 中,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号召和指引中华民族高扬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开拓进取, 奋力前进,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三、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相结合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是百年来处于落后之中的中华民族向往和 追求复兴的不灭梦想。在经历短暂的彷徨与痛苦后,中华民族终于寻找到一条实现民族 复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经革命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革的初步阶段后,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中华民族 不但在理论上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都预示着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二法门和必然选择。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一个 远大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艰 苦的、复杂的奋斗过程,甚至还会是一个充满挫折与坎坷的过程。
  昂扬振奋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可以提高 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协同力和凝聚力,可以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有这些,都为中华民族实现其理想和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极其强大的精神支 持和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事实表明,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前提,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必 经之路。什么时候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复兴的步伐就可以加快。而当民族 精神萎靡,民魂不振之时,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就异常缓慢,甚至倒退。一旦失去 了由民族精神提供的伟大精神动力,民族复兴就显得十分渺茫,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最 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两者的最终目的是毫无二致的。伴随着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不断的弘扬和培育。而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得到不断推进和顺利发展,两者在推动中华民族 复兴大业的进程上也是并行不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弘扬和培育中 华民族精神的关键也是要在继承和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 创造出具有崭新时代内涵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这说明,指导两 者发展的思想路线也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领路人和伟大的 实践者。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 和优秀典范。这意味着,两者在领导力量上也是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如果脱离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那么,这个进程必定因遭遇挫折和凶险而受 阻,而民族精神本身也根本不可能得到培育和创新。与此同时,如果失去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这一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也会失去栖身之所和寓身之地。因此,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 民族精神,不但对二者都有裨益,而且也是二者的共同的、相互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118—1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4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81.
  [4]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2.
  [5]刘少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上):335,319.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上):650.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