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6-02-22 00:00:00作者:未知
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干部干什么?
——农业税取消后的现状思考
**镇地处**区远郊,现有镇村两级干部107人,其中镇干部68人(在编人员37人,无编制人员25人,退休人员6人),村干部39人。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的制约,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与别的乡镇有很大差距。农业税取消之后,成了名符其实的“零”财政,仅靠每年上面的转移支付20多万艰难维持运转。干部戏称,转移支付好比病人打吊针,治标不治本。
过去:一切为了收缴 收缴就是一切
作为基层政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农业税取消前所谓七站八所真正有“本职工作”可做的并没有几个,机构臃肿,人员众多。从我镇的实际情况看,机关干部每年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忙所谓的“中心工作”——收粮收税。税费收缴是最难办而又必须办、最消耗人力物力的。作为一个农业大镇,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必然的。在农业税收制度下,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仅用于扶助孤寡、训练民兵、兴办教育、挖沟修桥铺路架电的费用都需要向农民收,干部的福利待遇也大部分来自农民。
粮税收缴不齐就难以确保正常运转,要确保正常运转就必须将粮税收齐。农民当然也不是一群甘愿“无私奉献”的傻子,对于合法的税费他们都有抵触的本能,如果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他们必然要持反对的态度、甚至反抗,因而干群关系总有磨擦。这种状况促使我们的管理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于是我们推行了“干部包村”制度,就是驻村干部到村里给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而最根本的任务却是完成一年的粮税任务。粮税收缴时间比较集中(一般是“双抢”过后一两个星期),但前前后后需要协调很多关系、化解很多矛盾,何况“清欠”工作旷日持久。生存的本能迫使着我们的干部都要心往收粮收税上想,劲往收粮收税上使,何况收粮收税本身注定是“难啃的骨头”。2002年,我镇为了完成区下达的农业税征收任务,将干部11、12月工资抵作农业税上缴,现在还没能力解决。总而言之,过去就是这种一切为了收缴、收缴就是一切现象。
现在: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
农业税取消了,干部终于可以从无休止的收粮收税中解脱出来,但是问题又突现出来了。乡村干部的待遇怎么办?过去的农业税尾欠又不能收,而我们又没有任何的收费项目,干部工资和机关的基本运转都是要钱用的,只有钱出没有钱进了。我们立足实情加大财源建设力度,走出了一条以农促工,共同发展的道路。
由于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镇致力于发展工业,但成效有限。2005年全区其他乡镇都有大的项目,唯独我镇是空白。
我镇的农业在全区是数一数二的,于是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壮大农业产业,以农促工,围绕市场做活农业文章。我镇今年引进了昭阳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柑桔、藠头等罐头产品。我们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在江口、光辉、芹菜等村建立起了柑桔、藠头大型农产品基地。这样不但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求,又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我镇老百姓一直有种植油菜的传统习惯,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全镇推广冬季油菜种植,产品由中富油业公司以2100元/吨的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镇里特别开办了两期油菜种植培训班,请资深的专家传授油菜种植技术,发放了近3000份的资料。镇农业办技术人员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完成油菜育苗工作。现已免费发放优质油菜种子204斤,种植面积达1020亩,预计可产油菜籽30万斤,将为农民增收30万余元。同时,还积极推广优质高产的粮油和蔬菜新品种。今年种植小麦、马铃薯、大白菜、大萝卜等粮食、蔬菜作物2000亩,将分别比去年增长50%左右。
今年我们还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为减少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今年上半年联合天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镇10个村农户签订以1元/公斤收购的500亩“订单”糯玉米。天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600公斤糯玉米种子送到农民手中,还包技术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跟踪服务。种植的500亩糯玉米,天源公司以每公斤一元的价格已全部收购,并实现亩产糯玉米1.2吨,每亩增收达300元。
将来: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落实“三抓”
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全面小康农村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经济大户为依托,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协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抓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寻找发展出路、加快消赤减债的根本举措来抓,立足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搞活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强农兴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