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用联系的方法学历史

更新时间:2006-03-16 00:00:00作者:未知

  “如何学习历史,如何学好历史”,这是每位学生和历史老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经过我们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感觉学习历史很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学生常常是为学历史而学历史,把许多本来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孤立起来,没有处理好微观知识和宏观知识的相互关系,找不到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历史的难度。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着,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就是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在这几年的高一历史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经常指导学生用联系法学习历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何谓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职责除了自己知道怎样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怎样学,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指导学法才是关键。

  人教版的高一教材是高中生的必修课,是教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时学过,并且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因此,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而高一的内容只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本史实是一致的,而且学生在初三又学过世界史的内容,所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和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那么,什么是联系?在历史学习中怎样运用联系的方法呢?

  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联想到其它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巴甫洛夫认为:联系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的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系为基础,联系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脑海里留下许许多多的“刺激物”的结果。历史知识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历史知识与相关学科如政治、地理、语文的关联性,世界一体化的趋向性,以及当今历史高考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问答题,所以在历史学习中特别在历史复习中用联系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的层次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纵向和横向联系

  历史知识是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纵横联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学习历史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比如,我们在学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就会联系到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又促使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无产阶级的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引起社会的一系列变化等。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横”是要找出其它历史事件(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在教学“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积极营救蒋介石,反对“讨伐”;广大人民,特别是东北军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学习历史不仅要从小处着眼,也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时,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面,由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联系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器物层面,再联系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制的制度层面,联系到陈独秀、李大钊民主与科学的文化层面,以及后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利用马克思主义,这样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由高级到低级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在学习历史时还要联系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纵”是要理出明朗的线索。“横”是要搭起整体框架,,扩大视野。比如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条线索,一般的学生一提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他只会想到那几次战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武装侵略只是侵略的一个方面,还要联系到还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侵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进行全方位的联系,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

  通过纵横联系教学,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第二、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

  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外历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教学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学习中国历史时联系到世界史,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学习,中国发生什么大事,一般都与国际大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世界史时联系到中国史,不能把中外历史割裂开来。这点是学生最难以把握的,学中国史就是中国的历史,学世界史就只知道世界史,很难把中外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历史学习中要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比如学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就可引导学生联系1905年俄国革命。这样的联系,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而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段历史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国属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联系亚洲的觉醒:朝鲜的反日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埃及、苏丹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拉美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中国也不例外。这样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就顺利掌握了。

  通过中外联系学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第三、古今联系

  人类社会总是从落后向进步,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还得追根溯源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就要联系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韩非的法家思想,、建国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等史实的联系学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系“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中英《联合声明》,洗刷了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香港在近代失去了,在现代却收回了,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在建国初又没有能够收回呢?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相关学科的联系

  常人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黄花岗起义”时引导学生联系语文上学生学过的“敢死队”成员林觉民的《与妻书》理解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又如在学习“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时武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地理上的知识,武汉位于长江上,交通便利,这里煤铁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历史知识需要联系地图来学习,能降低学习的难度,比如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北洋军阀所控制的区域,不平等条约中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都需要落实在地图上,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联系政治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解决。通过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不仅深化了历史知识,而且加强了其它学科知识的复习。

  第五、整体联系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首先让学生联系“太平天国运动”中有哪些知识点?比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变乱,安庆保卫战,天京陷落,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些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知识,再让学生思考这场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只要掌握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这样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潮、转折、衰落、失败的全过程就牢记于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而且学会了怎样学习一个历史知识点。又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好几次列强的侵华战争,一提到战争马上就应想到战争发生的背景、简单经过(时间、地点、重要的人物)、结果、签定了什么条约,产生了什么影响,一想到条约马上又联系到条约的内容,这样由一个知识点串联一联串的知识,历史知识就这样轻松加愉快地掌握。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解放区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引导学生联系:在整个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各大革命阶级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几大革命阶级无外乎就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那就是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处处平均,丰荒相通,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民族资产阶级孙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他没有彻底否定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当然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时期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无论是土地革命还是土地改革,首先就是彻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还有解放后共产党的几次土地制度的变革:解放初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以及土地政策的改变: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这些知识点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一条线索。这样既便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如:在教学《辛丑条约》时,我会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几大条约,鸦片战争签定了《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了;中法战争签定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建社会大大加深;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定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就形成了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的一条线索,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历史知识的能力。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西方列强的侵略史、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又比如,中国现代史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无外乎就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和外交几方面的建设这样就构成了中国现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在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学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的复习教案)来表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复习时要把这些体、面、线、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由“点”联系到“线”,由“线”联系到“面”,由“面”联系到“体”,这样整体联系,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总之,学生在学习历史特别是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系、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大大增强。乘着联系的翅膀,启动教学的载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