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较教学法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3:24作者:未知
【关键词】 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法教学
* * *
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小学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规定了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中 国文化史及近现代史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 学生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质,继承和发扬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树立反“和平演变”意识;培养学生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纲要》是对现行历 史教学大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加强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材,它具有“树立良好社会风 气,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的使命感”(《历史学的教育功能》,见《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历史卷第2页)的教育功能。历史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就高中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而言,在课 堂教学中,有目的地选用翔实的史料,运用比较法教学,能更好地为他们所接受,更容易获得教育的效果。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辨别其异同或高下。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 较法教学,是依据教科书给教师所提供的内容,根据可比原则,对历史人物、文化、事件、集团、政治制度、 观念、文明体系和历史进程等等,采用纵向或横向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的。
一、将中外古代科技文化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 所不能媲美的。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直到明朝中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各个时期的文 化的章节时,可根据教科书和教参书的资料,有目的选择某一领域某一成果,在时间或影响上进行中外(横向 )比较。
(一)天文历法
1.观测日食的记录早外国约500年
《尚书·胤征》记载的一次日食,发生在夏王仲康时代(公元前21世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录。
2.观测彗星的记录早西方670年
鲁文公14年(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有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 彗星的最早记录。
3.《十二气历》比英国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把24个节气和12个月份完全统一起来,有利于农时的安排。
4.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郭守敬编定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一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之差只有26 秒。元政府于1280年颁行。
(二)医学成就
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西方早800多年。
唐高宗时,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新修本草》),于659年颁布。
(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1.雕版印制品比西方早4个世纪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868年)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比西方早400多年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四)数学成就
1.勾股定理比西方早知500年。
《周髀算经》记载西周开国时期(公元前1000年),周公旦与商高的对话,即勾三股四弦五(3[2,]+4[2,] =5[2,])的勾股定理的特例。
2.祖率比西方得出同一数值早1100多年。
南北朝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准确算出小数点以 后7位数字。
(五)地震学成就
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早1700年。
古巴比伦官方文件中的日食记录为公元前16世纪。埃及的日食记录为公元前17世纪。
欧洲约在公元一世纪才有这方面的纪录。
1682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首先确定其运行轨道,因而得名。
1930年,英国气象局开始采用专门用于农业气候统计的历法,《普耐尔·肖历》。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13世于1582年修定的《格列高利历》(现行公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药典于1494年编定。
纽伦堡政府药典于1542年编定。
14世纪末欧洲南部城市里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基督教图画。
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腾堡用活字印刷《圣经》。
在欧洲,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是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前580年-前500年),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的成就。
16世纪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才重新算出这一数值。
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出“候风地动仪”,安装在洛阳的灵台上,138年地动仪准确地测定了陇西地 震。
1700年后,欧洲才出现利用水银溢流的方法来记录地震的仪器。
在进行以上比较之后,向学生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成就,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四大发明 时所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况,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 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进行中外科技成就的比较,会使青年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为他们已经“在历史中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发现了我们的自己,使我们自觉我们自己的权威,知道过去的历 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是这样的”(《李大钊史学论集》第247页) 。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精神,自觉以古代科学家为榜样,为光大中华文明,在将来世界的 高科技竞争中,再创辉煌。
二、用旧中国和新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比较,认识今天的
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当代的青年学生已经是新中国的第二代,他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状况,仅仅从电影、小说中得 到不完全的、肤浅的了解,对当时只有“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钉”(铁钉)的中国经济 了解不深。对当时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悲惨生活毫无切身的体会。由于没有过去历史的感性认识, 所以思考中大多采用横向思维,往往用今天的中国去类比当今的发达国家。当然,这样的比较方法也不是不可 以,但对一个国家,一个制度的认识,如果不先采用纵的比较,即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和今天,只进行横向的 比较,就会常常得出片面的,不正确的结论。
为了让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我们可根据《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 讲座》的内容,在讲述某一章节,某一事件时,选择几个问题进行比较。
(一)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革命道路之比较
在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各有重大斗争,尽管国情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革命对象相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所选择的革命道路不同,目标不同,所 以革命的结果也不同。
1.太平天国 洪秀全领导的农民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打下了半壁江山,建立了革命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 制度》,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领导,很快就被中外反动势力所镇压。这说明: (1)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温饱”的农民“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3)用旧式农民战争来改变中国社会的道路 是行不通的。
2.辛亥革命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虽然推翻了中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起资 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没有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这说明:(1)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 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2)不敢发动农民群众去进行土地革命,也无法使革命取得完全的胜利;(3)帝国 主义为了自己在华利益,不允许中国富强、独立和自主;(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 行不通的。
3.无产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地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纲领,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选择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 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说明了: (1)中国的民主革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成功;(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通过以上三个例证,可以加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了解。它告诉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了 救国、建国、曾经选择了各种方案,探索过各种道路,经过了斗争、失败、再斗争,最终以中国共产党拿起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确定了社会主义方向,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才取得胜利。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比较 ,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加深对党的热爱。
(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土地政策之比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也就是土地问题,这是中国20 00多年来必须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很少的地主、富农却占有80%的土地;占人口80% 以上的贫苦农民只有很少的贫瘠土地,有的甚至没有土地。因此,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是广大农民的强烈愿 望和迫切要求。在民主革命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土地政策。
资产阶级
1.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2.《六大宗旨》……土地国有。
3.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4.四大家族为首的大地主,大买办大量兼并土地,收取高额地租。
无产阶级
1.八七会议决定:……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土地革命路线: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 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敌后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4.《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
5.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资产阶级虽然提出了“平均地权”,然而由政府“照价收买”或“照价收税”,这不意味着消灭地主阶级 ,实际上仍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方法。至子“土地国有”,虽然最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但资产阶级提出这 个主张,只不过是表面文章而已。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形成,他们除了 独占金融,垄断商业,独占工业外,还大量兼并土地。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田赋实征”,强迫农民以半数以上 的收获物缴付农业税,使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土地政策,自始至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摧毁农村的封建剥 削制度,使亿万农民获得解放。土地问题的解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之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党 中央的一系列农村政策,使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使全世界为之叹服。 须知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耕地仅占世界总耕地的7%,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解决温饱问题,可见中国 共产党之伟大。
(三)旧中国和新中国经济之比较
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准。也可以从中评价出执政党治国执政的能力 。
表一:1949-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情况
(附图 {图})
表二:199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情况
(附图 {图})
表三: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附图 {图})
以上三个表格的情况,反映了几个问题:
1.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四大家族的大肆搜刮和战争的严重破坏,到解放前夕,国民政府 的财政经济已全面崩溃。那时候,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全国交通阻塞,物资奇缺,通货恶性膨胀,人民生活 十分困苦,国民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2.为了解决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到1952年底,国家 的财政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人民的物质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提 高。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领导一个国家的能力。
3.尽管在建国后,我国在政治上、经济建设上有过一些失误,但仍然取得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为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作出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往,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这样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比较,使学生在本
质上有明确的认识,以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急剧地发生了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背弃了社 会主义制度,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随之解体,抛弃了马列主义原则。而 在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也发生了政治风波。这些事件,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学生思考: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 义制度到底哪个优越?到底哪一种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并且有些学生还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一部分 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象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关于 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见《邓小平文选》第346页)。世界历史用了二册的篇幅叙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的发展史。即这两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为了引导青年学生对两种社会制度有明确的认识,可以从 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一)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发展情况
1.所有制: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由于所有 制的不同,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占有者(资本家)对失去生产资料的人(工人)进行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 生产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为人民,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靠血腥掠夺来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方面教材有大量的史实 )。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
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建立在战争的废墟之上(苏联、东欧皆如此),在贫困落后的基础上依靠人民的力量来 进行经济建设。
3.经济发展情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总是 周期性的爆发。如1929-1933年灾难性的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以上,国际贸易缩减了2/ 3,造成3000万工人的失业。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影响了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苏联实施了三个 五年计划,取得了伟大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二五”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人权、民主、自由情况
资本主义国家总是标榜社会的民主,人民的自由,自诩是人权的捍卫者,并以人权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借 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基本权利,民主自由的状况到底怎样呢?通过比较,说明某些资本主 义国家非但不是“人权的捍卫者”,相反,而是人权的践踏者。
资本主义 美国1787年宪法,借口印第安人不纳税不给公民权,不计算在各州人口之内;黑奴只按3/5的人 口折算。美国在扩张领土中,屠杀印第安人并霸占其土地财产。血腥大屠杀使印第安人由100多万锐减到19世纪 末的24万。
在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从16-19世纪中期,使非洲丧失了上亿青壮人口。
社会主义 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政权归城乡劳动者……凡苏联公民 ,不分民族、性别,一律平等,都享有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有言论、集会、出版等自由,人身不受侵 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律平 等的原则……人民有劳动权和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社会主义民主、自由 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同时使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知道当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所面临的挑 战,认识到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使学生增加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
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较法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比较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以教材 为依据,选用翔实的史料进行比较;不牵强附会,才能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