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荀况行年新考(2)

更新时间:2005-12-20 11:44:42作者:未知

荀子为兰陵令是在楚考列王八年,即公元前255年,于是有学者认为荀子议兵当在前255年后,如,胡元仪认为议兵在入秦前,两者并在为兰陵令之后;(《郇卿别传》)罗根泽认为在赵孝成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50年(《荀子游历考》)等等。但这种看法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游秦和议兵是在时间上相互联系的两件事情,荀子游秦是在前266年,至迟不能晚于秦、赵长平之战的前262年,若说荀子“之赵”是在前255年后,无法解释在长平之战已爆发的情况下,荀况为什么还要一直呆在秦国?其次,有学者为解决这一难题,主张荀子游秦是在议兵之后,顺序是由楚之赵议兵,然后由赵入秦,同样不合适。刘向《荀子叙录》说:“孙卿之应聘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顺序应该是很清楚的,不能随便改变。另外,从记载看,荀子任兰陵令时离职“之赵”似乎时间很短,可能正因如此,《史记》才略去这一段小插曲。如果说荀子刚任兰陵令不久就离职去赵,接着又游秦,那么到前238年春申君死时,他担任兰陵令的时间就相当短暂了,其晚年活动的中心就不是在楚而是在赵了,这明显是不合适的。

其实,荀子在赵议兵与任兰陵令时“之赵”并不是一回事,荀子曾两次回到赵国,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以上矛盾便可涣然冰释。荀子在任兰陵令时“之赵”起因是受人诬陷,不久就回到楚国,有人甚至怀疑此事是后人为抬高荀子而杜撰,并不可信。但不管怎样,荀子此次“之赵”并未与临武君议兵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议兵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廖名春认为应在公元前259年至前257年之间①。理由是《议兵》篇“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的话。上地,据杨倞注,即上党之地。公元前259年时,秦军乘长平大胜赵军之机,从赵人手中夺走了上党。这就是《议兵》篇所谓“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但两年后,即至前257年时,上党又为韩国所收复,重新成为韩国的一个郡。最后到前247年4月,秦军才又全部攻取了韩国的上党郡。据此,议兵当在秦取上党与韩收复上党之间。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荀子回到赵国的时间可能更早,因为前265年,秦国已经拔赵“三城”,双方剑拔弩张,形势紧迫,作为赵人的荀况,自然应该于此时回到自己的母国,而赵国正急需军事人才,荀子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赵王考核,与临武君议兵的。再看《荀子·议兵》篇,原本包括三部分内容,除了“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外,还有“陈嚣问孙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及“李斯问孙卿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两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因为都涉及到议兵的内容,故被一同收在《议兵》篇中,但三者原来并不是同一件事,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差别,廖氏所引一段材料恰恰是在第三部分“李斯问孙卿曰”一段,用这段材料来确定议兵的时间多少有些一偏概全,所以我们认为,荀子在前265年时已回到赵国,议兵当在此时不久,后来又与弟子李斯等人论及用兵的内容,这样处理,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实。

与荀子议兵的临武君,刘向说是孙膑,是不对的,因为这时孙膑早已去世②。杨倞《议兵》篇注谓临武君是未知名的楚将,《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临武君,即其人。钱穆认为临武君为赵将庞煖③,这位临武君到底是谁,可能已无法详考了。

(七)荀子任兰陵令在其晚年

荀子晚年活动主要是在楚国,并一度为楚兰陵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春申君列传》也说:“考列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据《六国年表》,楚考列王元年为公元前262年,其八年为公元前255年。这是荀子游历中可知的较为准确的记载,梁启超说:“公元前二五五年——即楚考列王八年,荀卿仕楚为兰陵令。此事史文记载详确,宜据为荀卿传迹之中心。”①但钱穆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说“荀卿去齐适楚,乃当湣王末世。下距黄歇为春申君尚二十余年,则《史》说非也。”②钱氏认为荀子适楚是在齐湣王末年,并由此怀疑《史记》的说法,显然是把《盐铁论》与《史记》不同的记载混为一谈。实际上,荀子曾两次来到楚国,第一次是在齐湣王时,《盐铁论·论儒》记载此事说:“及齐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荀子这次“适楚”是在齐湣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这次荀子在楚国大约呆了七年之久,直到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向东北迁都于陈。荀子可能此时尚在楚国,因为《议兵》篇有对此事的记载:“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但可能此后不久荀子就离开了楚国,而这时齐襄王复国,重修稷下学宫,荀子于是回到齐国,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这就是荀子第一次到楚国的情况。

《史记》所记则是荀子第二次来到楚国,这是公元前255年之事,荀子时年八十一。正好这时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就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是前238年,在这之后荀子不再担任兰陵令。可见居楚为兰陵令是荀子晚年的主要政治活动。《战国策·楚策四》和刘向《叙录》载有《史记》未记之事,说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言,以荀子为兰陵令会不利于楚,春申君“于是使人谢孙子”,结果荀子离楚赴赵。这当是荀子刚任兰陵令不久之事。后又有人向春申君进谏,说“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荀子尽管不满,写信“刺楚国”,但在春申君的坚请之下,又“复为兰陵令”。可见,两次“适楚”区别是很清楚的。钱氏把二者相混同,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和把荀子在赵国议兵与荀子为兰陵令时的“之赵”相混同,犯的实际是同样的错误,这种错误在考订古代人物生平时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附:荀子行年表

周显王33年 韩昭侯22年 (公元前336年)

荀子约生于此时 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称其为荀卿。又因荀、孙音近,亦称孙卿。战国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公元前316年)

燕王哙让国子之,荀子约于此时来燕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及《六国年表》,燕王哙听信苏代、鹿毛寿的建议,于今年传国于相子之,自己反为臣下,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大约此时稍前,风华正茂的荀况来到燕国,目睹了燕王哙禅让的整个过程,并对燕王哙进行劝阻。现《荀子》一书中的《正论》一篇,有大量反对禅让的言论,有学者认为即是荀子此时的作品。荀子反对燕王哙的禅让,可能是针对政治的稳定而言的。在他大约是晚年的作品《成相》中,则对尧舜的禅让进行了赞美和肯定,反映了他思想的变化,也符合儒家的一般观念。

周赧王29年 齐湣王15年 (公元前286年)

荀子五十岁,游学于齐 据《史记》及刘向《叙录》,荀子年五十岁时曾来齐国游学,“游学”是指学术交流,而不是指“求学”,荀子五十岁时,思想已基本成熟,故来齐国稷下交流。

周赧王30年 齐湣王16年 (公元前285年)

荀子离开齐国前往楚国 荀子到齐国后,遇到齐湣王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战争,“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在这样的环境下,荀子无法在齐国呆下去,不久便去了楚国。

周赧王37年 齐襄王6年 燕惠王1年 (公元前278年)

荀子五十七岁,由楚国回到齐国 公元前279年,齐国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齐襄王复国后,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荀子由楚国回到齐国,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由於田骈等老一辈的学者都已死去,慎到、接子等稷下旧人又不在齐国,荀子在复办的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成为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先生;曾经“三为祭酒”,多次担当学宫的领袖,成为稷下“列大夫”之首。《韩非子·显学》篇所谓“孙氏之儒”,即儒家中的荀子学派,主要形成在这一时期。

周赧王49年 齐襄王18年 秦昭王41年 (公元前266年)

荀子游秦 荀子本年由齐国来到秦国,与秦昭王、范雎问答。《荀子》一书中的《儒效》、《强国》两篇,即记录了谈话的部分内容。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实行“王道”,“力术止,义术行”,以达到“得天下”而“天下应之如欢”的境界。由于秦国正忙于兼并战争,准备攻韩并侵赵,荀子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秦国回到赵国。

周赧王50年 赵孝成王1年 (公元前265年)

荀子七十一岁,在赵国“议兵” 荀子今年回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就用兵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一讨论后来被记录整理在《议兵》篇中,集中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议兵,尽管以“王兵”折服了“诈兵”,使得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但处于“争於气力”的当时,赵王“卒不能用”,所以他只好离赵而另谋出路。

周赧王58年 齐王建8年 公元前257年)

荀子来到齐国,说齐相 荀子在赵国停留一段时间后又回到齐国。这时齐王建当位,但朝政由“君王后”(襄王后)控制。《荀子·强国》记录荀子向齐相进言,劝说其执“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作到王霸的统一。同时,论述齐国内外大势,并对“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弊政进行了批评。结果,“齐人或谗荀卿”,荀子在齐国也呆不下去,於是前往楚国。

秦昭王52年 齐王建10年 楚考列王8年 (公元前255年)

荀子八十一岁,适楚为兰陵令 荀子八十一岁时,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作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秦始皇9年 (公元前238年)

荀子废居兰陵,不久去世

注释:

①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69页。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395页,《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

① 梁启超《荀卿与〈荀子〉》,《古史辨》第四册。

②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① 里西《〈荀子〉书重要篇章的写作年代考证》,《哲学研究》1990年增刊。

② 廖名春《荀子新探》,第11—12页。

① 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第2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 廖名春《荀子新探》,第8页。

① 同上,第9—10页。

② 参见游国恩《荀卿考》,《古史辨》第四册第97页。

③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系年》第482页,《庞煖即临武君考》。

①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四册第107页。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系年》第431页,《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辨》。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