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外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05-12-20 00:00:00作者:未知

摘要:
    资金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配置方向决定着县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与质量。资金趋利性的市场化配置,就必然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资金趋利性的理性流向产生的资金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则不利于缩小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不利于国家西部开发经济金融政策意图及资金扶持作用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县域 资金外流 影响及对策  

    资金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配置方向决定着县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与质量。资金趋利性的市场化配置,就必然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资金趋利性的理性流向产生的资金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则不利于缩小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不利于国家西部开发经济金融政策意图及资金扶持作用的充分发挥。近几年来,国家支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而注入大量的资金,可同时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的资金又外流严重,就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外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据我们对商南县辖区资金外流、流向及资金结构变化的调查情况看,目前县域资金外流导致金融资源的流失而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资金外流的状况

    (一)资金的体制性外流严重。
    1、资金存量分析:2005年3月末,商南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684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492万元,有30348万元没有用于县域经济流转,占存款的34.95%。如果不考虑农村信用社使用支农再贷款10000万元的因素,外流资金高达40398万元,占县域金融市场存款的46.5%,有将近一半的县域资金外流。
    2、增量资金分析:三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累计新增7034万元,各项贷款累计新增1919万元,有5115万元没有参于县域经济循环流转。
    3、资金分布分析:2005年3月末,商南县金融机构仅剩农业银行、发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四家金融机构。农行各项存款余额2659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9079万元,存差为7511万元,其中存放国有商业银行款项2000万元;联社各项存款余额3332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3088万元,存差为235万元,其中存放同业款项9352万元,同时有境外放款2620万元;发行各项存款余额8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1万元,存差为41万元,其中存放同业款项14万元;邮政储蓄存款余额23730万元。仅邮政储蓄占县域资金外流总额的54%。结构如图所示:
    4、2000年到2004年的资金分流状况如图表:
    2000年资金外流11276万元,到2004年就达到46962万元之巨,剔除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5570万元的因素,仍然有4亿多资金外流,5年就增长416%。虽然同期存贷款都呈现增加趋势,储蓄存款5年增长196%,可资金外流的速度是储蓄存款增速的两倍还多,资金外流量逐年的增速更加迅猛。如图所示:
    
   (二)资金自发性外流加剧了县域资金匮乏
    1、异地贷款的形式引发资金外流。部分金融机构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通过委托或其他形式贷款给外地的企业或本地企业在外地的项目,如上所述的2620万元的境外贷款就是这种类型。
    2、本县居民外出求学、劳务输出形成的资金外流,每年商南县都有在外上学的学生和外出打工人员,每次出去都要带走学费、路费和其他杂费。根据调查资料,在外地上学和打工的人员我县有四万,平均按每人1000元计算,每年就要分流出去4000万元。劳务输出带出了资金,而且劳务收入又多转化为储蓄资金而外流,使滞留在县域经济的资金日趋减少。
    3、在县域毗邻的外省或本省的县级乡镇,外县金融机构组织吸储本县当地居民的资金或当地居民自动到毗邻外县金融机构存款,导致资金外流。据对本县毗邻的三省八县乡镇的信用社的调查测算,就这一形式的资金外流全县一年也有3500至4000万元。
    4、投资、保险的形式引起资金外流。一部分居民以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和项目需要到外地去发展,通过投资、兴办企业等形式也需要带出一部分资金。保险业的高速发展,也吸纳部分资金而流失。
    资金自发性外流一年又是10000万多元,加剧了县域资金匮乏。

    二、资金外流的途径、主要形式及外流的原因

    资金趋利性的理性流向必然导致资金盈利能力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资金盈利能力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因此,资金趋利性依然是导致经济欠发达县域资金外流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资金的效率、资金的管理体制和自发性原因都是引发资金外流的动因。

   (一)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县支行职能转移到了以组织存款、盘活存量及收贷收息工作重心上来,其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的县支行存款逐年增长,贷款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和“贷款权限”上收,实际上成了上级行的“储蓄所”,没有自主发放贷款的权利也降低了县支行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县支行把闲置的吸存资金上存流向上级行,这是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外流的重要因素。

   (二)邮政储蓄利用分布于县及乡镇的邮政储蓄网点,吸收的储蓄存款。由于邮政储蓄的资金管理体制所限不能开展信贷业务,而对2003年7月底的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规定转存款利率水平仍高现行利率1.881个百分点,邮政储蓄一直在保持这个余额基数不变的同时,对2003年8月1日以后的新增存款上划省局与现行利率仍有0.36个百分点的利差,仍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存款的1.51个百分点,且无任何资金安全风险。县级邮政储蓄的备付金率为1%,平时在同级人民银行只保留200万元左右的备付金存款外,其他资金全部上划。因此,邮政储蓄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渠道。

    (三)资金的拆出或存放同业导致资金外流。保险业的高速发展,也吸纳流失了部分资金。自发性的资金外流形式、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是资金理性流向的基础。

    三、资金外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影响

    资金是地方经济生存和发展的血液,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对贷款的依赖性越强,主要靠资金投入拉动经济增长,而资金外流更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流的资金用不到地方经济建设上,县域经济处于“失血”状态,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的资金外流,致使地方经济严重贫血,又使当地流失的金融资源没有参与县域经济循环,进一步加剧了贫血症状。更没有办法形成存款产生贷款、贷款派生存款的良性运行的资金生态。
    贷款权限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困扰县域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信用社新增贷款主要是以农户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由于其额度较小,不能满足农户的需要,而额度大的贷款需求县级机构又没权审批。从而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增长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资金外流,不仅引起支农资金紧张,而且使民间借贷重新抬头,增加农民负担。在县域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几乎垄断经营贷款业务。这种资金供给配置格局一方面使得农村信用社贷款压力过大,存贷比高达101.4%,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农信社在贷款资金的定价方面较大的上浮区间优势,其单一价格左右市场。同时,资金严重外流,支农再贷款成了信用社支持“三农”的“马前卒”,调查发现,2003年3月末,存放县农业银行4788万元、存放同业5000万元。2004年8月末,18个基层信用社上存联社金额达12067.27万元,超过支农再贷款限额3067.27万元。支农的重任交予支农再贷款留守农村。贷款品种单一,农户联保小额贷款额度小,使得民间借贷有所抬头。这种机制和没有竞争的环境,只是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总之,资金的体制性外流和自发性外流,流加剧了流出地方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不利于县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性的调整。

    四、建议

    要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的合理、有效、安全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就要从完善资金调控手段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入手,密切关注、监测县域资金的流向、流量,及时发现问题。既要正确认识、尊重资金自发性外流的客观规律,又要用市场化手段解决资金配置效率低,抑制资金的体制性外流等问题,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地方各资金主体与资金资源活性配置的基础,因此,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抑制资金外流的根本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地方金融环境,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依靠诚实守信的投资环境,依靠项目吸引资金,依靠政策吸引资金,依靠环境吸引资金,依靠地方经济互补优势和实力吸引资金。通过招商引资和财政投入等多渠道形成资金内流,同时抑制资金外流,有效增加地方经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和保有量,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要加快银行信贷征信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信用建设步伐,推动县域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二是要引导配合商业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增加地方经济发展的授信,对发展“三农”予以授权、放权,加大对“三农”的投放力度。三是各金融机构也要与政府部门配合,促请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不断开发和保护金融资源,改变资金流向,防止金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二)企业活,金融就活。金融机构要增强信心,树立在支持区域经济中求发展的观念。金融企业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商品,拓展中间业务。把资金当作商品来推销,像抓存款一样开展信贷营销,以利率市场化为向导确定合适的资金定价,建立责权对等的现代营销激励机制,有目的地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及时转产,盘活的信贷资金。同时,上级商业银行也要结合区域经济差异,结合自身职能及优势,放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的授信,并因地制宜地确立项目评级标准。实体企业要按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塑造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只要信用制度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发展成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信贷载体,就会增强金融企业资金支持的信心及积极性,融资难的问题也会相应得到缓解。

   (三)争取邮政储蓄试点机会,把邮政储蓄资金按照一定的比例,拆借给区域内其他金融机构,由拆入方付给“协议利率”而争取保有地方的资源,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避免邮政储蓄资金上划又通过其他形式投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的资金浪费。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浅析“土地财政”的影响与危害

近些年来,一面是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之痛,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土地收入占比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普遍认为“土地财政”的危害性极大,应该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强制性降温。“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现行

2011-12-20 15:19

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之意义探究

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休闲农业这种资源依赖性极强的休闲旅游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城市人口的追捧。基于此,作者对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意义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居民需要等几个维度做了探讨。

2011-12-20 15:1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人多地少,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耕地资源是中国过去和未来发展最严重的制约条件之一。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

2011-12-20 15:18

浅析农机监理队伍建设问题

农机监理是农机化 管理 的窗口,是促进 农村 经济 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农机监理面临的诸多新问题都迫切要求农机监理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监理队伍,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一、农机

2011-12-20 15:17

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随着集体土地效益的提升,农村土地问题也不断的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

2011-12-20 15:16

关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思考

2006-09-09 16:3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