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5-12-20 11:47:49作者:未知
3.高技术产业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高技术部门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汽车与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1996年,高技术产业对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贡献了4200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5%。电脑、软件、通讯三个产业,1996年对GDP的贡献率高达33%,而同期传统经济的带头产业——建筑业和汽车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只有14%和4%。因此,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新经济持续扩张的主要动力。
(1)推动固定资本投资
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推动固定资本的投资方面,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电脑周边设备和通信设备上的支出、信息科技净出口、消费者在电话服务及有线电视上的支出。电信结构的投资等。1996年,仅在信息技术硬件上,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就投入了2820亿美元。比购买新汽车和零部件多对%,比购买新住宅多49%,比工商建筑开支多168%。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持续扩张的重要物质基础。
(2)促进产品出口
在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成为美国出口商品的主力。1986年,飞机、数据处理机、汽车零件和高技术机械是美国主要的出口项目,迄今也仍是如此。但是,10年来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以飞机为例,1986年时大部分是军用战斗机,10年后则以商用飞机为主。在办公室及数据处理机方面,产品项目也比10年前先进。美国在海外建立的汽车厂与日俱增,其汽车零件出口也同步扩大。
10年来,美国总出口额大幅度增长,从1986年的3059亿美元,增至1996年的848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已占整个制造业的25%。在1996年的出口产品中,电脑芯片等高技术产品从1986年的第四位跃升至第一位;飞机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数据处理机和汽车零件分别从第二位和第三位降到第三位和第四位。
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人头地,科技上的超前,一直是美国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也是其相对优势之所在。今后,美国将会继续保持其高技术商品出口的领先地位。
(3)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人们曾经担忧,高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但实际情况证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围绕信息产业的兴起涌现了一支更庞大的劳动大军,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电脑维修、网络维护、电脑培训、电脑咨询等,有人称之为“电脑三产”。用于构建网络的各种器件的研制也在吸引大量的劳动者。这种新的商业链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围绕同上直销,就需要更多的送货大军。在美国,这种快递公司空前繁荣,他们的车队活跃在全国各地,车上配有无线接收设备,能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路径送货。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绕着因特网服务展开。如Internt八ntranet的系统集成、企业网站的建立、接人服务、H砚W狠排转制作、网上信息发布及信息搜寻、网上广告等。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称,目前仅在美国就有19万个高技术职位空缺,其中多数需要的是编程人员。
已有研究报告指出,因特网发展正在使美国硅谷成为一个工作职位的“宝库”。仅1997年这一地区就新增了5.3万个职位。在这些新的职位中,软件人员的需求最大,共新增了8300份工作;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也出现了7000份新工作。约有230万人居住在硅谷地区,仅占整个加州全部人口的10%,但该地区1997年为加州创造了40%的出口。
尽管对新经济的增长模式、作用、结果因人而异认识不同。但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美国经济由滞胀走入复苏、进入增长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就是高新技术经济也毫不夸张。
五、美国的企业重组S新经济
称新经济为席卷全球的浪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经济带来经济领域的大跃动、大变革、大冲击、大改组。处在这一浪潮的企业不可能泰然处之,依旧自我。于是美国企业中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新高潮。
企业(产权)重组是企业为提高资产运用效率、改善管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所进行的产权流动和资产结构调整。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兼并重组活动的经常性和普遍性特征是十分突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美国国内环境的变化,美国企业兼并重组掀起了新的高潮。这是美国企业新一轮战略大调整的重要标志,它对美国“新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经济在世纪之交发展的总趋势。
1.90年代美国企业重组的基本特点
对世纪肥年代美国企业兼并在1989年达到高峰之后急剧回落,1991年降到最低点。1992年,随着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低谷,4月2日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横向合并指南)(Hori。idMeng。Guideli。sof1992),拉开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大兼并的序幕。这次美国企业兼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交易规模大,形成百年来最大的兼并浪潮
在美国历史上,从1897一1990年曾有4次企业兼并高潮,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世纪之交(1897一1902年)。20年代下半期(1926一1930年)、60年代下半期(1965一1970年)和80年代中后期(1984一1989年)。90年代以来的美国企业兼并高潮是第5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1992年到现在已持续了8年。1996年,当兼并交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时,美国舆论认为本次兼并已处在峰顶,预计兼并大潮行将结束。然而,近两年的兼并又创历史新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20世纪90年代兼并最为突出的现象莫过于90年代中期以来所形成的巨型兼并或超大型兼并狂潮。80年代最大的一起兼并交易不过240亿美元,超过百亿美元的兼并交易屈指可数,90年代中期以来上百亿美元的兼并交易屡见不鲜。1996年宣布的超过百亿美元的超大型兼并交易有7起,最大的兼并交易达253亿美元。1997年超大型兼并达9起,最大的兼并交易达到420亿美元。1998年,有9起兼并交易的价值额都超过300亿美元,最大的兼并是美国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埃克森和美半公司合并,兼并价值高达860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兼并之最,超过了1997年菲律宾(831亿)、爱尔兰(770亿)、新西兰(650亿)、巴基斯坦(643亿)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2)兼并发生的背景与以往不同
前4农兼并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发生在经济危机之后,在一些经历了技术革命、价格上涨、国外竞争加剧的企业中尤为普遍。被兼并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不佳,经营周转困难。而这一次兼并浪潮到来之时,正是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10年痛苦调整之后,经济表现最好之时。经济稳步上升,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均被控制在很低的幅度之内,企业盈利迅速增加,股票市场表现良好,道·琼斯指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四五千点上冲至目前的超过1万点。美国公司在经历了公司革命之后,竞争力普遍增强,盈利增加。
(3)兼并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信息业、金融业是兼并的热点产业
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大兼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兼并集中在航空航天、军工制造、制药与生命技术、信息通信、电子设备与半导体产品生产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以往的4次兼并中,第1一2次集中在重工业生产领域,第3一4次集中在工业、商业。运输、通讯等服务领域,当前兼并重点领域的再转移,更为明显地反映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上的新变化和新趋向。
必须指出,与其他行业的兼并相比,信息业和金融业的兼并更为引人注目。第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特大兼并中,信息业和金融业的兼并占主体,成为兼并高潮的主要推动力量。1996一1998年,在每年宣布的10大兼并交易中,电信和金融业的兼并交易均占6项。第二,信息业和金融业的兼并更为频繁和激烈。在电信业中,由于管制的消除,被分割的电信公司大举进行兼并组合,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世界通讯公司、SBC通讯公司、大西洋贝尔公司等各自完成了数十项收购,而它们的兼并又往往以被兼并公司的多次兼并为基础。
计算机行业、芯片和软件业的著名公司IBM、英特尔、微软、康柏、太阳、网景等合纵连横,角逐网络,不断掀起兼并浪潮。在金融业,对年代确立的商业银行、投资证券和保险业制度,以及限制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在90年代开始被突破,使美国金融业的集中进程加快。1993年,美国商业银行为1.l万家,1996年,商业银行数目已减少到9528家,目前仅为9000家左右。
(4)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行业集中化成为兼并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企业兼并已出现放弃多元化战略的趋向。9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兼并指南的导向作用,大多数兼并都旨在加强公司的核心业务,注重长期发展和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因此,与行业集中化战略一致,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兼并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横向兼并,即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提供相同或相似服务的经营者之间的兼并。电信业、金融业、铁路业、航天航空工业、军火工业、石油上业中的特大兼并交易使这一特征十分明显。(财富》杂志1998年6月22日刊载杰弗里·科尔文的文章说;“1个世纪前的大兼并就像今天一样,不是以纵向兼并为特征的,而是以横向兼并为标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合并成巨型公司。”
所谓优势互补是指不同经营区域(市场)、不同技术或业务专长、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生产和服务优势之间的互补,这种优势互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协同竞争论。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互补性兼并,目的就是反击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正如波音公司总裁康狄特在兼并麦道公司时所说:“我们需要足够的重量进行全球竞争,需要足够的宽度来夷乎我们前进的道路。”
(5)兼并的目的侧重于长远利益
过去几次美国企业的兼并浪潮,往往是为了达到垄断的目的,即通过兼并来扩大市场份额,或通过兼并来做到多样化投资,从而避免和降低经营风险。而这一次兼并浪潮,美国企业更重视潜在的战略利益,兼并的目的更多侧重于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以及占领新的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制高点,从而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以获取未来潜在的利益。1997年美国著名的美林证券公司以53亿美元兼并英国最大的资金管理公司——水银资产管理公司就是着眼于全球化竞争的典型案例。通过兼并,不仅使美林货币管理国际化,而且使水银的核心优势——国际基金和养老基金走向美国市场,弥补了美林的不足。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硬件上与英特尔公司结盟,在软件上与微软公司联姻,则使得三家著名电子公司在高科技领域的称雄地位都变得难以动摇。
(6)兼并的形式灵活多样
以前美国公司的兼并浪潮中大都是大公司吃掉小公司,即以强吃弱。而在这次兼并浪潮中,却出现了大公司兼并大公司即强强联合,甚至小公司收购大公司的现象。如1997年11月10日.美国世界通信公司以370亿美元的天价兼并了美国的第H大微波通信公司(MCI),创造了以小吃大的先例。
此外,像20世纪80年代时那种被收购公司处于严重债务危机,股票上市价格表现最为活跃,而报价收购公司也充满敌意,目的是想赶走目标公司的行政人员,这种恶狠狠的收购与被收购斗争情况在这次兼并浪潮已不再存在。我们看到的是双方公司管理人员和股东们皆大欢喜,结为秦晋之好。
(7)跨国并购成为当前兼并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企业兼并除了美国公司之间的兼并之外,还包括美国公司对外国公司的兼并和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兼并。80年代,美国企业并购中跨国共购已经板有声势,尤其是日本、西欧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90年代,美国公司加强了对外并购,与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交相发展,掀起跨国并购的新高潮。仅1997年上半年美国就兼并了305家欧洲企业。同时美国企业也大量被别国收购。
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兼并成为外国公司90年代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从1992一1997年外国公司用于并购美国公司的支出(占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比率由69.2%增加到90.8%,并购额增加了5倍。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加强了对外并购,完全改变了80年代的态势。1992一1996年,美国公司对外国公司的并购额由137亿美元增加到593亿美元,1995年曾达到626亿美元,与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额相当,远远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对外国公司的并购额(最高年份为271亿美元)。
在与美国企业相关的国际购并中,西欧与美国公司之间的并购是主流。1994一1996年,美国公司对欧盟公司的并购数超过了欧盟公司兼并美国公司的数目。在汽车业,1998年11月,德国戴姆勒一奔驰公司以400亿美元并购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在电信业,1998年7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与英国电信公司宣布,共同建立一家资产达100亿美元的全球性电信公司;1999年1月,英国最大的无线通讯公司Vodafone集团出价600亿美元收购美国Airtouch公司,组成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在石油业,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以550亿美元兼并美国第5大石油公司——阿莫科公司;目前英荷壳牌公司正在与美国谢夫隆石油公司商议并购,以夺回因埃克森和美军公司合并所失去的世界第一的地位。在制药业,有美国普强公司同瑞典法尔马西亚医药公司高达130亿美元的兼并。2.90年代企业兼并重组的原因
企业的兼并重组,有其内在的发展机制,同时也与一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外部政策环境和企业战略转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而言,90年代美国掀起的兼并重组的浪潮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企业自我成长机制
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益机制的驱动,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愈显重要,经济素质原理证明,旨在通过兼并达到规模经济和垄断是有利可图的。事实上,美国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兼并而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从19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兼并小高潮,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席卷世界的兼并浪潮,都可以充分地予以证明。目前的企业兼并,无疑都是试图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获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寻求更为有利的快速发展的途径。有关专家指出美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过渡。未来美国有可能将汽车、电子业逐步让给日本,将纺织、服装让给中国,将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让给加拿大和墨西哥,而集中投资高科技通讯和信息产业,以及包括资本经营在内的金融、保险、法律。资产管理等咨询服务业,并以此保持美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企业兼并和结构调整始终是企业行为,政府一般既不介入,更不发布指令。政府是管理者,而不是参与者,其职能是为企业兼并及结构调整提供保障,规范市场行为。当发生垄断加剧,削弱竞争环境和影响企业发展时,政府才出面干涉,并加以制裁。1997年10月,美国政府司法部向联邦法院指控微软公司“利用视窗软件的垄断来保护和扩大它的市场垄断”,便是一例。
(2)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
企业兼并活动的冷热曲线是与经济运行的起伏走势相吻合的。近几年,美国连续数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公司的经营状况也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而明显改善,利润逐步回升,企业积蓄了大量资本,且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发达,这就为企业开展新一轮扩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资本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摇摆不定,无力摆脱衰退。由于紧缩银根,金融市场疲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也进人低谷。1991年,企业并购1877起,交易值692亿美元,为叨年代最低谷;但从1993年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和回升,给要求变革的美国大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企业并购活动又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1994年,美国企业并购交易额达3419亿美元;1995年,美国企业并购数量为9152起,涉及金额5190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1996年,美国企业并购愈演愈烈,并购案达10200起,全年涉及并购金额6588亿美元,再度刷新了上一年刚创下的两项历史记录。
(3)世界格局的变迁和竞争的激化
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两极走向多极。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已达白炽化,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愈益增强,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兴衰成败,最主要的取决于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就自然成为企业增强实力、实现规模经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扩张的有效途径,成为企业实施跨国经营,进而打破贸易壁垒,抢占国际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美国银行为了应付日、德自80年代以来金融业通过并购而实力迅速增强的挑战,在过去三年中特大银行兼并案发生了十多起。如1995年美国化学银行与大通银行合二为一,成为美国最大银行。而波音和麦道这两大航空工业巨头的合并之举,正是为了对付来自欧洲空客集团的挑战。这类以旗鼓相当的同行为对手的竞争,相信今后还会更加激烈。
(4)美国政府的政策性因素
由于兼并可能导致市场的垄断和寡头,从而抑制自由竞争,因而美国政府往往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等法律来限制过度的企业兼并行为。然而,当前全球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急剧的和深刻的变化,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于是,美国国会在强大游说压力之下,顺应舆论,采取放松管制措施,已很少有人提及反托拉斯法了。美国许多行业的成功兼并得益于这一“政策放宽”。银行从过去只能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利润,正使从事这一业务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刺激了为投资银行业务服务的企业兼并越来越多,也使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业务本身的兼并和业务的交叉越来越盛行。通讯服务也从过去的管制走向开放,竞争的激烈促使公司只有不断壮大,扩大规模才能获得规模效应,获得更高利润。
(5)企业经营战略调整
美国第5次企业兼并浪潮决非一般市场投资行为,它反映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趋势:即着眼于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寻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份额。企业希望通过综合运用资源,减少重复劳动以及利用每一项关键技术,扩大业务和降低成本。因此,与所谓的竞争对手结盟或合并的“合作竞争”模式日益兴盛,许多企业甚至认为和竞争对手合并或“合作竞争”反而是生存的契机,甚至是制胜的保证。这也是企业追求“全球化战略”的具体体现,波麦合作就是变昔日的竞争对手为今日的“合作竞争”伙伴的典型范例。
3.90年代企业兼并重组对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的兼并重组通过对外扩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国内市场的垄断竞争有力地支待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1)加强了垄断竞争,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消费
企业兼并的直接作用就是导致生产和服务的集中与垄断,与之相关的是成本降低和垄断价格及垄断利润。20世纪叨年代美国企业兼并导致了垄断和集中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美国500家大公司的总资产为25500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为50亿美元;1998年,500家大公司的总资产为142800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达到285亿美元,每家公司的资产增加了4.7倍。500家大公司的销售收入占GDP的比重,1992年为39.3%,1998年为67.4%。在各行业和部门,大都形成3一5家左右的大公司垄断的局面。
价格竞争一直是垄断竞争的重要手段,90年代以来,由于兼并导致市场竞争的结构变化和美国司法部及贸易委员会把反垄断的重点放在价格标准上,兼并后的垄断企业更加重视价格竞争。美国消费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例如,1991一1996年,美国铁路公司(年收入在2.5亿美元以上)减少到11家,铁路货运价格仅增加2%,其中1994一1996年则保持稳定、并略有下降,同期铁路货运量则增加了13.6%。又如电信业中,美国长话公司竞相杀价,推出各种优惠条件争取用户。
在垄断竞争和新技术的作用下,美国总体物价水平处于稳定和下降的趋势,通货膨胀率自1992年以来一直低于3%,1996年以来仅为2%左右。国内消费增长率则由1992年的2.9%提高到1996年的3.5%,1998年的4.8%,1999年初的5%。由于消费占美国GDP的2/3以上,90年代的大兼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不言而喻了。
(2)有力地支持了投资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在科技发展出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往往表现为全局性、大规模的重组与投资活动。企业重组兼并浪潮可以发生在经济循环的各个阶段上,但是,在经济危机期间的重组兼并很少具有产业调整的性质,而经济恢复和高涨期间的兼并如果是顺应科技发展、具有主体产业方向则会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大贡献。简而言之,结构调整就是企业通过兼并与投资,将新技术产业化、将经济资源转向新的产业部门,扩大其生产供应能力,同时相对收缩其他产业并在其他产业中增加新技术产品的运用比率、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这也是社会供求保持相对均衡、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兼并的重心集中在信息产业部门,兼并形成的垄断竞争又推动着投资与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成为结构调整的先导和标志。据统计,伴随兼并,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1991年以来年均投资增长率达19%。信息技术生产行业(计算机、半导体和通讯设备制造)的实际产出1992年一1997年增长了3倍以上,1994年一1997年,信息技术生产部门的年均产出增长达到12%以上,其中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生产部门的年均产出增长率达到35.6%,成为美国制造业中的增长冠军。1995年一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中的电子电气设备生产部门的产值(按1992年不变价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由14%增加到19.2%。
信息技术产品生产部门的重组与投资发展成为信息服务部门乃至其他生产和服务部门重组与投资发展的重要条件。90年代美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战后少有的(年均11%),而信息设备的投资规模和速度更是空前的。
90年代美国经济结构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扩张而加速调整,1990年,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9%。22.8%、73.l%。1997,三次产业的产值为3.1%、21.0%。76.0%,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产值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59.8%和59.3%。从就业比重看,1997年一。H、三次产业的就业比分别为2.0%、19.0%、79.0%,1990年的就业比重为3.3%、24.5o、
72.1%。90年代的大兼并没有导致失业率上升,失业率保持在5%以下,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
(3)提高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地位得到改善
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美国在全球经济的主宰地位愈加明显。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