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学习邓小平理论论文(实事求是的典范)

更新时间:2006-03-27 00:00:00作者:未知

 
         本学期听老师讲授邓小平理论,受益匪浅。特别在解放生产力理论,决策理论和党建理论方面加深了理解,现以《实事求是的典范》为题,简论粗浅体会。
  众所周知,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们党按照这样一个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以后,我们党不骄不躁,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中国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出现了脱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错误,接连不断地出现了失误,“反右扩大化”伤害了大批好同志,特别是知识分子,“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我们党犯了搞“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最终中国共产党还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大道。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指导,归功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纵观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无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堪称实事求是的典范。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和核心。正如邓小平同志自己用朴实的语言所说的那样,“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通过反复学习邓小平论,个人也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决策理论、党建理论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这场伟大的事业中,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时刻站在改革大潮的最前端,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尊重实践、尊重事实、尊重群众,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开放理论。这一理论从确立、发展到成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确立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期间。这一时期是我们党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着重论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解决要不要改革的问题。他深刻地指出“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邓小平的思想影响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农业改革实际上已逐步开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关于改革必须从制度入手,来消除我们政治经济生活中各种弊端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观点;关于改革必然伴随开放的观点等。这些思想回答了改革的目的、性质、方法和作用等问题,是我们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二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南巡讲话之前。党的十二大揭开了全面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确定了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开放已成为党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反复论述要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指出“改革不仅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也要搞改革”。据此,党中央分别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直到十三大将改革开放正式写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构想。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地概括和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三大的主题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在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等等,为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他实事求是地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这一阶段,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概括起来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关于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贯穿着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并且是有规律地展开的观点;关于开放是个新事物,会有很大风险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要有良好经济环境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必须注意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必须有稳定的国内外条件的观点等。
  三是深化、成熟阶段。以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进入了深化、成熟阶段。也是邓小平同志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个主题的全部理论思考的归结、展开、发挥和升华,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有政治上的敏锐性、鲜明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这次讲话中提到的“不争论”,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摸着石头过河”,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的观点;改革也是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搞争论,是我们的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如是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些鲜明的论断,振聋发聩,充溢着他一贯的实事求是的思想:
  ——不搞争论。这是邓小平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一个重要策略思想。不搞争论,是尊重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的体现,是寓“事实说话”于“不搞争论之中”。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争论,并不是对问题不讨论,不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对于改革开放中的不同意见不搞争论,允许观望,并不等于无所作为,不去作说服工作,恰恰相反,是要集中精力有所作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让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出最有权威的裁决和证明。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邓小平依据实践发展对领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总结我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而逐步提出的。邓小平对这一方针有一个扼要的阐释:“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它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充满着强烈的实事求是精神,蕴含着百折不回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首先,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它的革命性。“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的改革理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思想,从而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不在于一般地提出了改革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也要进行改革,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分析,毛泽东在实践上进行过探索。而邓小平同志不把改革视为只是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渐进的量变,而认为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性的变革”,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有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在马列的书本是没有提出,毛泽东主席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不会产生严重束缚,因而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致所有制关系不停顿“升级”,建立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晚年更错误地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上去了。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思,认为只讲发展生产力,不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一般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基本适应的;但在特殊条件下,这两个方面也会产生尖锐冲突。如各种旧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错误的路线、政策使经济建设屡遭挫折,长期动荡,发展缓慢。因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即在革了旧制度的命之后再革旧体制的命。也正因为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所以他又说:“应该把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承担了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双重任务。同时,他又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场改革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这些既让人们懂得改革将引起社会极其重大、广泛和深刻的变革,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身于这场革命,又消除了顾虑,保证了改革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向前发展。
  其次,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解放了生产力在于科学地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导向和成败得失,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论。深刻地启示人们,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试验和创造,包括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邓小平决策理论的重大突破
  邓小平决策理论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哲学基础来说是实事求是。概括起来,有五大特征: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他说:“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把现实存在作为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基础,要求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决策,作到有的放矢。他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使决策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因为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尚在探索中,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对策,作出新的决策或修正各完善以往的决策,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正如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强调,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要把实践作为检验决策成败的唯一标准,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使决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办经济特区是否可行,各项改革措施是否正确,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他都采取“看实践”的态度。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实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邓小平作为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萦记心头,把人民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着眼点。他认为,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理应是党的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经常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他在解释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时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即使本世界末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决策主张就是直接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总结和提高。如他自己所说的:“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鲜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认为决策不仅要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而且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决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
  (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邓小平是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的思想巨人。他强调研究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但他的眼光总是瞄着世界发达国家为参照系;他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回顾与总结都是为了改变现实,走向未来;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有“开除球籍”的危险,因而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所有决策的基本目标。始终强调,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现在我们不想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正因为他具有发展眼光,始终把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放在世界坐标中考察,所以能够深思远虑,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提出各种既切合实际,又合乎时代要求的方针和措施,创造性地解决种种棘手的难题。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邓小平有句名言:“要照辩证法办事”。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注意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在提出重大方针和政策时,总是考虑到各个方面,绝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他指出,思考全局、统筹兼顾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局工作,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他认为,当代中国情况复杂,矛盾众多,但最主要的矛盾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这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死存亡。他说:“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的国家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始至终地抓住经济建设大局,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
  邓小平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一方面,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不能妥协退让。另一方面,在坚持总原则、大方面的前提下,又非常重视策略、方式、方法、措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他说,现代化建设“总的方向、原则有了,具体章法在要在实践中一步步立起来”。他鼓励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制定、完善和调整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种“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使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局面。
  三、党建理论的重大成果
  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样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对我们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见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党建思想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认为,摆正党和群众的关系、党和领袖的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大问题。他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和群众同甘共苦,继承和发扬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保证党的领导人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他深刻地指出,党风建设的实质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执政党党风不正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他告诫全党:“党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否则就失去了力量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不能脱离群众而站在群众之上。他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他认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他还要求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及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应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和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进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他所讲过的那样,党的基本路线“变不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是不是得到利益,人民是不是高兴,人民是不是满意,人民是不是拥护,人民是不是答应,人民是不是赞成。这也是包括党建理论在内的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
  (二)始终把班子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
  第一,要树立起集体领导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班子建设如何重视核心建设,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班子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领导集体的核心建设,不仅中央需要,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需要,如果没有领导核心,或核心不强,领导班子也就难以坚强,难以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集体。邓小平认为,树立起领导集体的核心,一要选拔好核心。要选择那些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核心人员素质和能力的人来担任。二是担任核心职务的同志,要有核心意识,当好班长。三是班子成员和离开岗位的老领导要有意识地维护这个核心。
  第二,领导班子要团结。领导班子的力量来自合力,来自一班人的团结与合作。邓小平同志加强班子建设的思想集中在强调班子的团结。不要相互不服气,自己消耗力量。团结才能有战斗力。领导班子的团结,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情况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三点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要在理想和纪律的基础上团结起来。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邓小平同志说:“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要从大局想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加强品德修养和性格陶冶,要学会相互容忍,相互谦让,不能太小气,太固执。能容人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成熟的标志。三是领导班子成员无论如何不能搞小圈子。
  第三,领导班子应有良好的形象。如何塑造好领导班子形象,邓小平认为要抓好两点。一是选好选准进领导班子的成员,这一条是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提出了“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选人要求。群众要拥护,对他们要有信心、有盼头。二是新的领导班子要有新的面貌,扎扎实实地做几件群众满意的事。
  (三)勇于探索和实践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学说,是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继承,因而具有毛泽东思想的一般特征。但它这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建党学说在当代的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解放思想,求实创新。
  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体现了更鲜明的求实性。
  第一,他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科学的概括。他十分明确地提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第二,他把党的思想路线同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论断党的思想路线对政治路线的基础与保证作用。即“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
  第三,他科学地揭示了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突出了实事求是的时代性。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真正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
  第四,他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就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围绕经济,服务中心。
  进入新时期之后,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通过邓小平的努力,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现代化建设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导向,使党的建设与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相适应。
  3、重在改善,意在高效。
  围绕“改善党的领导”这一新课题,邓小平阐述了如下基本思路:第一,首先要“党政分开”。以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第二,“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也要解决制度问题”。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第四,要善于重新学习。为了改善党的领导,就要善于重新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要学经济、学科学、学管理。
  4、新老交替,继往开来。
  邓小平指出,选拔接班人“是一个战略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是决定命运的问题”。
  上述党建思想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是前提,围绕经济、服务中心是主题;重在改善、意在高效和新老交替、继往开来是政治组织保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
  总之,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制定的,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改革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对不对,都要由实践检验,“拿事实来说话”。正象邓小平对一些外国客人所说的那样:我对自己作了自我鉴定,我既不是改革派,又不是保守派,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
  学习邓小平理论,再一次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他不愧为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本文标签: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