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建筑应该像一棵大树--建筑与大树的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05-12-23 17:17:59作者:未知

在原始人还没有学会建造房子之前,大树庇护着人类,人类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为生存而竞争)于大树之下;从构木为巢到建筑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建筑产品,现代人可以舒舒服服地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代建筑里而不再需要大树的直接庇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建筑已经取代了原始时期直接庇护人类的大树的位置而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庇护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的建筑起着同原始的大树同样的作用——庇护着现代人的生活。原始人生活在由大树组成的森林里,现代人生活在由建筑组成的“钢筋水泥的丛林”——城市中,两者有相当的可比性。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建筑这个现代人生活的庇护者却似乎扮演着相反的角色,其“树”的含义已经变了许多:它可以为人类遮风避雨和阻挡烈日,却不能为人类提供清新的空气;它所产生的诸多建筑垃圾污染着整个环境;它所耗费的大量能源加重了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

建筑的这种状况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建筑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既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建筑已经取代了原始的大树而成为现代生活中人类生活的庇护者,那么,建筑也应该具有某些像大树一样的特点,人类在建构建筑的“类似生命”过程时应该向大树的真正生命过程学习,从与大树的比较中获得灵感来研究建筑应该具有的一些深层特征。

建筑应该像一棵大树。

一 应像大树那样促进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和谐共存

原始时期的大树庇护着人类的生存,也养育着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循环流动的整体。到了现代,人类在自然界中虽然已拥有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但仍然应该认识到:在自然界的循环中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人类只是这个循环流动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应该从自然界的动态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在人、建筑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不仅有人,有建筑,有树木花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种生物。建筑不仅仅应该是供人生活的空间,更应该是促进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和谐共存的媒介和载体。在中国的老房子中,喜鹊、燕子等鸟类在房檐下安家落户,它们是苍蝇和蚊子等害虫的天敌,也不怕人,与人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现代化“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们的生活确实是更舒适了,鸟儿们却难以找到栖身之所。于是,提起杀灭蚊蝇,大城市里的小孩子都会想到“全无敌”或是“飞毛腿”之类的杀虫剂。人们一方面担心这些化学杀虫剂会给生活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将自然界里这些害虫的天敌统统忘却……

于日本大阪的NEXT 21实验住宅在此方面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其设计者很注意让这个实验项目成为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共同的家园,体现对21世纪建筑应起作用的关注。

在这个实验项目中,绿环境和水环境的设计不仅可以供人观赏,更使这个钢筋混凝土的庞然大物有了大树一样的吸引力。由底层的生态花园、顶层的屋顶花园和各层的平台绿化构成一个立体的空间绿化系统,作为一个21世纪住宅的实验项目,这些绿化的意义远不只供人观赏和改善环境,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和谐共存:绿树花草可以引来各种昆虫,较大的树木还可以成为鸟类栖息的场所,底层的生态花园中的水池以及池中的植物可以养育各种水生昆虫……这些设计使这栋建筑和绿化整合成为一棵名副其实的大树,人类和其他生物在“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生物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反过来又使绿环境和水环境更加葱笼碧绿、富有生气。NEXT 21的用后调查和测算证实了建筑师的设想,该项目中测得的室外温度比周围住宅区中低2℃~3℃,而且一段时间以后,鸟飞来了,蝴蝶也有了,于是身处闹市的居民生活中不仅有了绿树红花的幽雅,更增添了鸟语蝉鸣的生气,似世外桃源一般。

由此看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应在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存中展开,建筑可以像大树那样为这种和谐共存提供场所。可以想像,如果城市中的每栋建筑都能成为这样的大树,那么现代人该是多么幸福,既可以享受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又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延续大森林生活中与花鸟为伴、与动物为邻的神奇生活。一栋栋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载体,人和其他生物在建筑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和谐生存,这棵大树也养育着周围的生态环境。再推而广之,城市应该像由这些大树所组成的森林一样,不仅有人、有建筑、有对人类有好处的植物,还有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存,建筑师可以通过设计为这种人与自然界的真正和谐创造条件。

二 应像大树那样调节人们生活环境的小气候

树木本身可以促进空气蒸腾、流通来降低周围空气温度,进而调节小气候,这是自然界中朴素的自然原理。在现代生活中,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建筑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取代了大树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庇护者,但从调节小气候的角度讲,建筑却似乎仍在扮演着相反的角色:大量混凝土外墙反射着太阳的辐射热,提高了建筑周围城市环境的温度;聚集在建筑里的人所产生的大量CO2和其他废气聚集在城市周围,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以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措施为支撑的现代建筑从技术角度来说无疑是先进的,但从调节小气候的角度讲,却远不如原生的大树那样自然和纯粹。

建筑还将不断地兴建,新建建筑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自然环境造成影响,无论是钢筋混凝土建筑还是木构建筑,其本身不可能进行像树木那样的新陈代谢而释放出O2或是净化空气,但是通过借助于植物,通过建筑和植物的一体化设计,建筑可以起到小气候调节者的作用。

种植植物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调节小气候,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国的民居中,诸多有远见的建筑师也在此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多诺获得由《室内》(Interiors)杂志评选的1999年度设计之星的殊荣,他在此方面的探索颇有深度。在位于波兰华沙的一栋高层建筑的设计竞赛中获胜之后,他和合作者对该建筑在建造及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能源进行了测算,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为了抵消建筑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种植25.6 km2的树林。进而要求业主种植这片树林,最后业主终于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在这个例子中,树木已成为建筑的“生命”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庇护着人类的生活,树木消除着人类生活和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人和树木的互补生存使建筑这个类似生命体有了大树一样的特点,树木与建筑和人共同构成完整的建筑环境,实现着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大循环。

三 应像大树那样促进人和大自然的水乳交融

太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和生机,太阳能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大循环的原动能量,人类在长期演化中已经学会了利用太阳能。在遥远的古代,大树充当着人类生活的庇护者时,人类从大树对太阳能的利用中获益,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以最自然的方式和大自然水乳交融。

现代的建筑取代了远古时期的大树而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庇护者,众多的建筑占领了许多原本属于大树的生存空间,却没有学会像大树那样利用太阳能。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应该返朴归真,向大树学习,在设计中立足于最朴素的自然原理,充分利用太阳能,使建筑真正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1) 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阳光一体化设计。利用太阳能的含义不仅是通过各种光电设施来获取太阳能,在设计领域我们更可以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为室内环境引入自然光,进行阳光一体化设计。现代化的照明设施可以为人类提供明亮舒适的光环境,却挡不住现代人由其自然本性所决定的对自然光的眷恋。于是,无论室内环境多舒适,人们仍然会向往着阳光明媚的室外空间;无论荧光灯发出的光从光谱分析上多接近日光,人们仍然会觉得它不如太阳光那样让人赏心悦目。正因为如此, 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引入自然光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让自然光照射到室内尽可能多的区域。远古时期,人们在树干和枝叶所创造的婆娑树影中延续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和生活;在今天,建筑的梁柱、楼板代替了原生的树枝和树叶,但人们仍应能够在建筑要素所编织的光影中延续着与阳光的亲近,获得虽在室内犹如室外的宜人感觉。这种人与自然光在建筑中的亲近不仅可以节约能源,也将人类的健康生活与自然界节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引入室外新鲜空气,促进自然通风, 进行空气一体化设计。大树促进了周围空气的蒸腾、流通,生活在树下的人们由此获得了清新惬意的感受,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并无室内外之分;现代人对空调的过分依赖使人们被关在门窗紧闭的钢筋混凝土盒子里,呼吸着空调里吹出的空气。为了节约能源,而将室内已含有大量CO2的污浊空气一遍遍地重复利用。正因为有了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差异,人们在空调房间里呆久之后才会感觉到室外空气有多么清新。

在这个时候,建筑师同样应该返朴归真,利用自然原理促进自然通风,将新鲜空气引入建筑室内。这一目标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需要完善的技术系统来配合,就像在日本大阪的NEXT 21实验项目中,特殊设计的空调系统可以将室内废气中的热量再利用来提高所引入的新鲜空气的温度并将废气排出室外。

(3) 在视觉上引入自然环境,进行建筑室内外景观一体化设计。让建筑成为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使人们身在室内可以最大限度地欣赏室外美景。由威廉·麦克多诺设计的Gap公司办公大楼就是很成功的例子。这个项目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布鲁诺的一片丘陵之中,其屋顶的处理很有特色,波浪形的屋顶高低起伏,与周围丘陵起伏延绵的走势相吻合,屋顶上种着当地随处可见的野草,这些野草除了保温、隔热和隔音等用途以外,还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紧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顶层开敞的休息廊向外望去,硕大的屋顶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起伏的山坡、茫茫的草地和远处苍翠的树林。此时,建筑体量已融化在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而面向室外的大玻璃又将室外的自然景观最大限度地引入室内,使人们虽然身在室内,却获得了犹如在自然山林和草地中才有的最真切的自然感受。

四 应像大树那样为人类提供清洁的健康环境

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角度来讲,自然循环中没有真正无以为用的废物。当原始的人类生活在大树的庇护下之时,人和大树的互补生存使大树为人类提供了清洁、宜人的健康环境;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借助于树木和其他在自然界里可以找到的材料,人们学会了建造自己的家园,这些自然界里存在的材料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对于人类而言,这些自然的建筑材料是健康的;当人类学会合成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并为了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而把这些合成材料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时,人类也随之生产了许多自然界里原本没有而且自然界也无法消解的垃圾,反过来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例如,人类发明的各种建筑材料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革命的同时,这些材料和设施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却散发有毒气体和射线,给人们的生活埋下种种健康隐患,这也是建筑设计中所应尽量避免的。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景观和健康的环境是人类永远的向往。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空前发展的今天,建筑可以取代原始的大树而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庇护者,却不能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因此,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建筑都应该向原始的大树学习,立足朴素的自然原理,为生活在它庇护下的人类提供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总之,建筑应该像一棵大树,建筑可以从大树身上学到许多自身应该具备的特质。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