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6-01-25 14:15:44作者:未知
综上,想像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是两类成因、性质均有区别的犯罪形态,且适用原则亦各不相同,而偏于表面有一定相似之处,故理当着意分析,以避免实践中误认、误行,这也是法学研究严谨性的必然要求。
五、想像竞合犯的处罚原则
想像竞合犯的原则,即于犯罪行为所触犯之各罪中,从一重罪处罚,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是十分合理的。之所以“合理”,是因为采用这种处罚原则符合想像竞合犯本身既区别于一罪,又区别于数罪的独特本质这个内在之“理”。
首先,想像竞合犯中行为人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却侵犯了数个客体,因而其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单纯一罪。根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其所承担的刑罚也应当较单纯一罪为重。在从一重罪的原则之下,犯罪所应承担的刑罚较单纯一罪为重,体现在无论犯罪人主观意图指向何结果,均必须承受基于该罪过所实施行为而导致较严重后果的惩罚,其最终处罚之罪可能与其主观意图不同,可见其重。
其次,同理,想像竞合犯中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其危害性较实施数行为触犯数罪名的实质数罪为轻,故其所受刑罚应较实质数罪为轻。而在从一重罪的原则之下,无论犯罪人的行为触犯几个罪名,最终对其只按一罪处罚,可见其轻。
因此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能够达到对想像竞合犯的犯罪行为的合理评价,刑罚轻重控制适度,于理论及实践均有不菲的价值,应当予以肯定并坚持下去。那么实践中究竟如何操作,以实践这一原则呢?这里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做法。
首先,何谓“重罪”?在确定重罪之前,应对各罪按其情节分别评价,归入各罪中该行为应处的量刑档次,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罪的法定刑进行比较。按照主刑重于附加刑,主刑中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顺序确定重刑。对于量刑幅度,应根据实际情况以上限高者或下限高者计。
其次,对于轻罪的附加刑如何处理。有学者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提出应该并罚,如“日本刑法第54条第二项指出,对想像数罪所判处的‘两个以上的没收应当并科’”①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对犯罪行为的评价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因而在重罪并未规定附加刑的情况之下,应当按照轻罪的附加刑和重罪并罚,因为行为人毕竟实施了当处附加刑的行为。但是,如果重罪亦规定了同种附加刑,则应从重罪规定,按重罪之刑处罚。
六、尾声
罪数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极具实践价值的理论课题,想像竞合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本文力图通过笔者的阐述对想像竞合犯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但因本人毕竟才学尚浅,且囿于篇幅,仅能作管中一窥,致收笔之余,心中仍存一丝遗憾,希能抛砖引玉,予学友以借鉴、批判,则吾心甚慰。
①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6页。
② 转引自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48页。
① 姜伟著:《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430页。
① 顾肖荣著:《刑法中一罪与数罪问题》,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77、78页。
② 翁国梁著:《中国刑法总论》,台湾正中书局1970年版,第189页。
①马克昌著:《刑法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页。
①高铭暄著:《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页。
①孙晓芳著:《论罪数不典型》,载刘守芬主编:《刑事法律问题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②姜伟著:《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413页。
③ 翁国梁著:《中国刑法总论》,台湾正中书局1970年版,第189页。
①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0页
① 转引自姜伟著:《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4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