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发展与挫折[2]

更新时间:2006-01-07 09:17:47作者:未知

    当学者们在理论上对发展进行热烈地探讨时,战后独立的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刚好也经历了一个“独立”发展时期。然而,实践的结果却并不令人鼓舞,不论这些国家奉行的是哪种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们大都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就,相反,这一阶段的第三世界发展史充满着挫折与失败。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很多新独立的国家殖民前的社会整合程度就很低,这在非洲地区特别明显。殖民前和殖民时期被压制住的各种矛盾,在独立后开始得到了“自由”表达的机会。新建立的国家并未脱离原有的殖民框架,却丧失了原殖民者的行政效率,其结果是社会骚乱和混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这种破坏性最强的时期,混乱使得传统的名誉丧失殆尽,新的议会被打翻在地,恶意与报复肆意横行,把在道德范畴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人推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些人当中不乏强盗、土匪或流虻,但也还有一些忧国忧民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职业军人,甚至还有具备现代观念的王公贵族或君子,他们牢牢地抓住权力,竭力想用他们所熟悉的原则,在正统观念的范围之内拯救自己的国家。

    结果,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证明,新产生的独立政权,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很快就会成为动乱的牺牲品。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越来越的信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多党议会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开始让位于一党制,这与现代化学派的理论预测简直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实践同现代化学派的乐观主义看法开了一个大玩笑。在这一阶段内,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党制都演变成了实际上的无党制,因为一党制统治的基础已完全官僚化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日薄西山,完全被纯粹的行政管理取而代之。于是,比殖民主义时代更加残忍、更加赤裸裸的独裁政体出现了。

    当然,这些政体也并非就能保证稳定和发展的顺利进行,这是因为,它们要避免发展的挫折与失败,就必须从更为实际的角度解决发展面临的困难,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发展与利益协调的关系。

    第一节 发展与利益协调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虽然十分重要,但在理论上却并不为学者们所重视,部分原因在于它并不具有很高的纯学术价值。然面,由于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活力,我们却不能不对其在发展中的作用作一概略的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每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都具有一种分配社会利益的功能,即通过各种强制性的或非强制性的,合法的或非合法的以及由各种文化传统所制约的方式,使各个社会集团能按照某种固定的渠道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在人类历史上,各民族由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迥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利益分配模式,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例如奴隶制式的分配模式或封建制式的分配模式。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种利益分配模式变化的历史。这种利益分配模式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的,并往往能使社会的冲突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上,如其遭到破坏,则社会会发生动荡,变革或革命;而社会如发生变革,就意味着原有的平衡机制失去效能,需要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模式。

    不管我们怎么定义传统社会,但无可否认的是,由前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特殊的社会变革过程,它意味着原有的社会利益分配模式遭到破坏,平衡机制失去效能,社会财富的流向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例如,在产生资本主义工定革命的国家中,财富和收入迅速从旧的封建贵族和土地寡头的手中转到工业、银行与商业的亲主人手中。这种财富的流向造成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模式,而这种模式必然会使一些社会集团得益,加一些社会集团受损。很显然,现代化过程肯定不是学者们在理论预测的那样一曲美妙动听的乐章,它隐含着激烈的利益冲突,这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但却往往忽略了这种阵痛的实质。事实上,一个国家的这种内部冲突往往会给它今后的历史进程打下难以磨灭的深刻烙印,不仅如此,如果未能很好地协调这种利益冲突,还会阻挠和破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甚至出现历史性的大倒退。因此,采用何种方式协调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则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由于历史给各民族留下的遗产不同,这种利益冲突的范围、对象、社会集团的组合以及可能产生的协调模式也就各不相同。在这个意义上,已经“现代化”了的国家,都是以各自独有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利益协调问题的国家,而中国等国家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未能迅速步入现代化行列,也是因为在此问题上采取了错误的决策。因此,简要回顾一下子主要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经历,对我们深入了解利益协调的重要性是十分有益的。

    英国的利益协调是处理得较好的,这主要是因为英国的现代发展是一个相对温长的过程,可以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矛盾。

    英国的利益协调主要是围绕着土地归属权的变动而进行的。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圈地运动,圈地的目的是养羊,有些也是为了进行精耕细作的商品化农业生产,以获取比原来的经营方式更高的利润。圈地者主要是地主和部分自耕农,大批公薄持有农和长期租地农却丧失了土地成为游民。圈地后的地主在兼营商业的同时成为资产阶级的乡绅,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则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后备大军。圈地极大地侵犯了这部分农民的利益,但农民的反抗却未能阻止圈地的进行。一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分散而无组织;二是英国处于新航线的中心,对外贸易和商业都较为发达,失地农民可另谋职业;三是英国政府采取了济贫措施来安抚失地农民,这就使虽然激烈的社会冲突得以维持在一种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其次,圈地并非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是一个断断续续的过程,从13世纪圈地的开始到19世纪中期圈地结束,其过程大约持续了500多年,漫长的时间无疑减缓了冲突的烈度。与此相应的是,有产者之间的土地转移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亨利八世没收教会的地产出售到光荣革命结束,封建地产向资产阶级化地产的转变差不多经历了两个世纪,其间规模较大的是在1640-1660年之间的清教革命时期,王室和保王党人的土地被克伦威尔政权大量出售,大批封建地产易手。为使土地所有者对国王承担的封建义务,而以拨给国王每年10万英镑作为交换条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曾试图恢复原状,但已无法改变地产变动的实际状况,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是让原有的地产主人获得部分赔偿金。有的地产主人虽然未变,但也开始采用新的经营方式,或者是干脆租给资产阶级化的农场经营。有产者之间的地产变动固然对原有的封建主不利,但毕竟不是无条件的剥夺,因此多少缓和了变动过程中的冲突。

    经过一系列变坳,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利益调整的焦点已转移到对政治权力的分配上。新的工商阶级已获得巨大的财富,然而却未分享到应有的政治权力。于是,在整个19世纪,社会各阶级围绕着议会选举改革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在强大的压力下,英国的统治集团首先将工商阶级吸收进了统治圈内,然后又让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在尽可能缓和社会矛盾避免法国式革命的前提下,英国统治集团适时地对工人的经济和政治要求作了某些让步,较为顺利地将劳动者也纳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工联主义和改良主义在英国根深蒂固,绝不是偶然的。

    英国模式是一种渐进妥协的模式,按这种模式进行利益协调引起的社会动荡最小,但它的特点是现代化过程相对缓慢,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除了第一个工业化民族能享有这种优惠条件外,其他民族想步其后尘慢慢“悠”着来就不可能了,这在后起的德日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与英国不同的是,德国不仅面临着急速现代化的压力,而且变革的领导力量也不是新兴的工商阶级,而普鲁士容克贵族。这种状况决定了德国利益协调模式的特点。

    19世纪中叶以前的德意志还处于分裂状态,诸侯林立,关卡众多,严重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德国资产阶级的首要愿望就是德国的统一。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统一德国的努力失败了;而以俾斯麦为首的容克贵族,却通过几次成功的战争,用武力完成了德国的统一,满足了德国资产者的愿望。但俾斯麦并不是白白给资产阶级提供“糖果”的,而是要求资产阶级承认容克对德国政治权力的控制。因而,在德国现代发展过程中,有产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是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作了一笔互惠的交易而完成的-资产阶级放弃自己的政治利益换取经济实惠,容克贵族则在为资产阶级提供经济发展条件的前提下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力。

    类似的交换也发生在德国工人阶级与政府之间。德国是欧洲工人运动的故乡之一,德国工人政党曾经是欧洲各国中组织最好、力量最强的工人政党。19世纪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已威胁到容克贵族的统治基础,很明业,工人追求的利益与统治者是对立的。为打击工人运动,1878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反对社会民主党危险活动法》,规定取缔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一切进步工人组织,没收社会主义书报,并楞不经法律手续逮捕和驱逐革命者。该法令实行后,一千多种书刊被禁止,300多工人组织被解散,2000多人被逮捕和流放。同时,政府还支持资本家拼命压低工人工资,使德国工人的工资居于当时欧洲的最低水平,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高压政策。但是当俾斯麦向工人挥动鞭子时,他并未忘记同时给工人提供少量糖果。容克的统治基础并不广泛,他不希望在国内战场上刀通过“铁与血”来解决一切问题。就在反工人立法实施不久,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就宣布德国实行《社会保险基本法》,先后采取了一些社会保障措施,为德国工人的生存提供了一张最低限度的安全网。这些社会保障措施并不能完全满足工人们的要求,但毕竟充池了防止社会动荡的“减震弹簧”,分化了工人的队伍,涣散了工人的斗志,从此以后,德国工人斗争的锋芒减弱了,与政府合作成为新的潮流。可以说,正是社会保障法的实施最终缓和了德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冲突。

    俾斯麦“糖果加鞭子”的利益协调模式对减少德国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内耗”起了重要作用。19世纪的后3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其平均速度比英法快三倍,至20世纪初,德国已在许多工全领域内超过英国。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工业化国家中是罕见的,除了其他诸种因素,如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消除了德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普法战争的赔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阿尔萨斯、洛林与鲁尔区的太藏极有利于德国的重工业发展,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成果得以广泛采用等等,“糖果加鞭子”的利益协调模式所起的稳定社会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

    “糖果加鞭子”的核心内容是使各社会集团均有得有失,尽管得失明显地不平衡,但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在社会上留下那种“一无所有”的集团,因而,对稳定经济发展的上标而言,这种模式是有其成功之处的。

    日本的现代化则是在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形势下开始的,它的经验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更富于启示性。日本社会的改革领导力量脱胎于旧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明智的、受到西方影响的主张改革的社会集团,其成员主要来源于下级武士,他们认训到工业化不仅是立国之本,也是巩固自己权力的坚实基础。

    1868年,倒幕运动成功,新成立的明治政府立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主要是民族危机激化的产物而不是国内阶级斗争激化的产物,因而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号召全民上下一心,协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1869年3月,明治政府颁布的五条誓文形象地表明了这种精神:“(1)广兴会议,(2)上下一心,盛行经论,(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4))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为减少变革时期的冲突,新政权尽量把原有的特权阶级纳入新体系中。新政府在废除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了封建等级制度,原有的大名、公卿(后改称华族)、武士等丧失了俸禄,政府则以公债作了补偿。1873年后,领受公债者曾达31.3万,发放的公债达17,575亿多日元。这就使原有的特权阶级能够用公债购买土地或投资于工商业,成为新的农业或工业资本家。这种大规模的赎买政策,减缓了社会结构变动中的利益冲突,比较顺利地使封建剥削者逐步转化为资本剥削者。

    武士阶层在新的利益协调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一些武士对失去俸禄不满而发动了武装反搞,但大部分武士接受了新体制。日本的武士过去依附于封建领主,现在皮已不存,武士的去向就成为一个重大问题。明治维新基本上是下级武士发动的,他们在新政府的各级岗位上掌握实权,但他们既不懂科技,又不会现代管理,只会舞刀弄剑,这就使他们与新的社会难以吻合。为此,明治政府要他们“把刀剑换成算盘”,学会新的技能。新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实行小本借贷等救济方法,让他们成为自立的工商业者,并鼓励和委派他们到新建企业中任职,还给他们提供了接受培训、出国留学等学习新知识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原有的武士阶层逐渐转化为行政、教育、生产和管理中的骨干力量。这一转化对日本的工业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土地税占明治政府收入的80%,为确保此项收入,发展现代经济,新政府必须改革旧土地关系,实行维新的土地改革。日本政府的土地改革包括以下几项措施:(1)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承认农民有权自由经营农业取消对种植物的限制,(3)改革地税,废除原有的贡米和其他实物地租,一律交纳货币地税。土改虽未使农民得到经济实惠,但使他们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而地主则由于这种改革加速了向资本家的转化:由于他们已不再养食武士阶层,所以新收入可用于扩大农业生产或投资于工业部门。土改促使日本农业向商品经济转化,极大地提高了农生产水平。为缓解这一变动过程中与农民的冲突,让农民也能分享到一点好处,1877年,新政府将地税由3%降为2.5%。

    同时,国家利用地税收益兴建了一系列现代企业,并尽快将这些企业以十分优厚的条件转让给私人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大部分是过去的华族和武士,也有部分商人。这样,新政权立即与新的企业集团和财阀们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并很顺乎情理地为旧制度下的特权阶级在新制度中提供了立足之地-当然,其前提是旧特权阶层接受新的谋利方式。

    日本政府在这种利益调整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目标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日本成为现代化工业国,以避免被西方列强奴役的命运。由于事关民族的生死存亡,新政权不得不采用一种阶级合作的利益协调方式,尽量在不触动旧特权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将他们纳入新体系;农民即使在经济上没有获得什么实利,但起码也不比过去更差,况且还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这种阶级合作的利益协调减少了民族的内耗,使日本能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地为振兴民族经济而奋斗。变革时期的日本基本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劳资冲突,这与此种利益协调模式显然有很大关系。

    而在18世纪曾雄踞西欧的法国,其国力本来比英国强大,由于始终未调整好国内的矛盾冲突,结果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折腾,才跌跌撞撞地赶了上来。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按自身条件协调内部矛盾的过程,而非按照某种理想的模式直线前进。而能否调整好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发达国家本身的发展过程而言,也是一个事关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西方学者在给第三世界国家设计各种发展模式时,却似乎完全忘记了这一点。

    第二节 失败与挫折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把焦点集中于两个第三世界国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与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尼日利亚是我们将要分析的第一个国家,它是非洲工业化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8000多万,拥有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有一支受过教育的,适应性强的劳动力大军以及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长期接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形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殖民地商品经济,并产生了一个力量并不十分强大的民族资产阶级。但与大多数殖民地国家一样,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殖民者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区,它们不是与周围地区保持联系,而是通过出口初级产品与欧洲市场直接联系。这种经济“飞地”经济落后的周围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加尼日利亚有250个部族因而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后果。尼日利亚部族中最主要的有居住在东部信奉基督教的伊博人、居住在北部的信奉伊斯兰教的豪萨-富拉尼人和居住在南部的鲁巴人等。东部是经济“飞地”集中之地,较为发达和富裕,而北部则相对落后与闭塞。这种飞地经济所造成的区域性差异使各部族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冲突,只是由于殖民当局的高压统治才使这种冲突未能爆发。

    伊博人由于与殖民经济的密切接触而富于进取精神,他们在接受西方的教育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后,激发出一种拥抱现代化的热望,这种热望推动伊博人在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走在全国各部族的前列。1960年,尼日利亚终于获得独立,然而,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后面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危机,殖民当局的突然撤去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填补这个真空不仅意味着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而且意味着需要建立一种适应新形势的利益协调模式。

    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都走在全国前面的伊博人,本应在这种重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事实却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尼日利亚未能避免第三世界新独立国家那种贪污贿赂之风的侵蚀,这使亟望发展现代经济的伊博中产阶级非常失望,他们决定采用非常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1966年1月,伊博中产阶级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按照合法方式建立起来的尼日利亚文官政府,建立起一个以伊博族少将阿格雅-艾思斯为首的军人政府。新政府宣布它的目标是实行全面改革,清除腐败之风和狭隘的部族主义。

    不管这种目标是如何的高尚,也不管这些伊博军官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们的行动已被北部人看作是伊博人阴谋统治全国的一个步骤。伊博人的经济活动早已渗透到全国的商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伊博人从本世纪初就向尼日利亚其他地区移民。伊博人的文化优势使他们不久即成为新移入区的经济骨干,并成为独立后尼日利亚行政官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公务人员的主要来源。他们在高级职位上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其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这种优势很自然地激起了其他各主要部族,尤其是北部集团的敌意。他们特别痛恨伊博人在联邦公共机构中所占的统治地位。1966年初北部地区的出版物宣称,尼日利亚的公职45%已被伊博人占据,而该比例在1968年还会上升到60%,而北部人在这些机构中只占10%。政变前夕,非伊博人已普遍产生了对伊博人的强烈憎恨-大多数非伊博人相信这一事实,即伊博人享受了与他们的人数比例不相称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在如此不利的背景下,伊博人不仅不设法缓和与各部族的紧张关系,反而以政变的方式加剧了与各部族的利益冲突:政变中被杀死的无论是文官还是军人,都是北部人。北部人立即作出了反应。同年5月,北部领导人号召民众用暴力把伊博人从北部地区驱逐出去,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杀死杀伤的伊博人就超过了3,000人。北部籍的士兵开始在军队里造反,反对伊博人对军队的控制,结果不仅杀死了27名伊博高级军官,而且把新总统本人也杀死了。以后的几个月,暴力行动持续发展,大约5万名伊博人被赶回他们在东部的故土。而东部的伊博人也采取同样的行动,把北部人赶出了东部地区。一场混乱的内战由此全面爆发,联邦的社会基础开始解体。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本文标签: 发展  

为您推荐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探析

司法鉴定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应紧紧围绕着如何保证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保持其客观、公正、合法性特点来进行。   本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在该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予以阐述,并提出建立司法鉴

2011-09-26 22:25

试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成因及规避对策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问题一直是注册会计师界和法律界的热门话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因此必须准确、全面地分析注册会计师责任形成的原因,并研究解决对策,才能有助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进行

2011-09-26 22:24

浅议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

跨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商事争议的种类、性质、内容越趋复杂和多样化,国际商事领域的争议也牵涉到越来越多仲裁协议以外的第三人,第三人问题成为了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分主要介绍仲裁第三人的基本问题,对目前的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发展的现状提

2011-09-26 22:23

在我国进行网络交易所涉及法律问题的探讨

2006-09-05 15:01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及其探索

2006-09-05 15:01

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2006-09-05 15:0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