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申士光电有限公司简介
2022-11-15
更新时间:2006-01-25 00:00:00作者:未知
日前有调查显示,作为上海新兴的娱乐休闲场所——“新天地”的两千多个就业岗位中,7成由16到35岁的新一代上海人占据。为此,记者专门前去采访了“新天地”的几个沪籍年轻人,即俗称的本土打工仔。
上海的年轻人敢于接受保洁等后勤工作,这样的踏实态度,不禁让人们感叹,以前好高骛远的年轻人,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改
[背景资料]
在“新天地”打工的上海小伙就在“上海人不肯做保洁等后勤工作”几乎成为年轻人共识的今天,“新天地”里却传出一个新闻:这里的243名后勤人员中,只有一名外地人,连扫地的都是上海人!而且在它两千多个就业岗位中,其中7成由16到35岁的新一代上海人占据,“上海年轻人不肯做服务员”的说法也被打破。
卢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此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参与调查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上海人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改变,服务性工作已成为年轻人就业的视点;二是上海整体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即使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也具备了相对较高的职业素质,使他们能够在与外地务工人员的竞争中胜出。
据了解,目前入驻“新天地”的企业约70家,在3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上提供了2093个岗位,相当于淮海路上的一些高档办公大楼。在所有职员中,56%的人员仅仅拥有中专、高中学历,还有29%的只有高中以下学历。也就是说,“新天地”已成为低学历上海人就业的热门。
[个案追踪A]
这里是我的过渡阶段
小倪:今年22岁,本市某中专财会专业毕业。现在新天地一家餐厅从事清洁工作。
毕业两年了,一年前待业在家。原因是该专业人才明显过剩,且层次越来越高,这跟6年前这个专业的吃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6年前正是他考入中专的那一年。他中学时的成绩并不差,中考却没能考好,没能进入高中。后来想中专也不错,尤其是这个专业,出来也是有用的。在学校里对未来还满怀着一份憧憬。结果毕业出来,中专的学历太低了,门路也没有。满上海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却一直没找着。就这样撂了一年,最后决定不管专业对口不对口,先干了再说,边干边参加自学考试吧。就这样,经一些朋友的介绍,来这儿打打杂。
他对自己是有一定程度的期待的。因此,对于目前的状况,当然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以后一定会重新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以报答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并且不让自己所学荒废。[个案追踪B]
我的心态很平和
小宋:今年19岁,本市某职业学校缝纫专业毕业。现在新天地一间酒吧当服务生。
说起这个专业,小宋不断地埋怨他的母亲,在家里母亲是一把手,是她决定让他报这个专业的。小宋觉得男孩子学这个专业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也不能全怪母亲,最要怪的是他自己,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他的成绩一直是倒数几名。但是,他说,这并不是说他不好好学习,而是怎么也学不进,这也许说明他天生就根本不是块学习的料儿。他先是在一家制衣厂当缝纫工,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最后他离开了厂子来到了新天地另谋出路。
尽管工资并不怎么高,但他说他是一个极容易满足的人,因此他对目前的工作也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走一步看一步吧。
[声音]
胡小姐,某电信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
“新天地”这种地方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档次的。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上海的年轻人会选择在这个地方就业。我觉得可能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一是那个地方还是比较好的,在那里工作,心理上还可以接受;二是在那里可以接触比较广的人,对自身的发展不无好处。
叶先生,某旅行社导游: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人们不愿意从事自认为低贱或者苦累的工种这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是人的天性。清洁工若不是生活所迫,没人天生爱干,但要是干了,只要自己不觉得卑贱就行了嘛,只要认识到你是在为你自己活着就是了。上海的小孩没受过什么苦,这挺好啊。我们奋斗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生活的幸福嘛。小孩子如果说对干杂活就已经挺满足了,家长一定要好好教育他,干杂活过渡是可以的,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美国的小孩上学时候打工就是为了贴补学费,所以打工仔的流动性是非常之强的。安于现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
[攻其一点]
捅破理想的肥皂泡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出上海年轻人就业观的转变。事实上,如果上海年轻人总能找到收入高、体面的白领或者准白领的工作,那也绝对不是什么坏事,我想不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问题在于,今天,随着年轻人之间的知识层次的差别形成的收入不均衡明显扩大,再加上外地各个层次的青年人才的大量涌入,不要说高中专生,就是大学生,他们的就业压力也不是一点半点,即便博士研究生,要在上海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也是要花费一番不小的功夫的。
那么每年毕业出来的成千上万的上海中专职校生该往哪里去呢?统计数据显示:大专生属于供过于求、本科生属于供求基本平衡、研究生供不应求。中专、职校生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那种写字楼中惬意的白领生活当然很少会属于他们这一族的,想象只存在于电视剧中。
看来,在这种状况下,不把脑子换一换、不把美丽的肥皂泡捅捅破不行了。
于是,本土年轻的打工仔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当然要对这样一种健康的趋向表示欢迎。欢迎的理由不用赘述。问题在于上海街头大量的普通餐馆里的员工依然还是外地的打工仔打工妹,我们很少能够在这些地方听到操着上海腔的服务生。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新天地”,和大量街头普通餐馆相比,它们要高档得多,每个晚上这里几乎就是写字楼白领们的大本营,老外们的接头点。难道说全上海的高档休闲场所已经足够大家挑了?假如真是这样,那真的还是挺不错的,也许,上海青年人还是能够保住那份“体面”。
做个杞人忧天的假设,若是更多的本土青年人愿意走上服务岗位或者外地青年人也越来越多地拥入高档服务业,那时,激烈的竞争恐怕将会是空前的。如果真是这样,该怎么办?要么在竞争中胜出,要么希望上海再多些高档消费场所。可要是两者都不能如愿呢?
市场经济最大的特征是两个,一是自由公平的竞争;一是自由自主的选择。摆在21世纪上海年轻人面前的就是这两大特征,如何行动,这就要看年轻人各显神通了。但愿是既能有面子,又能有票子。
[平心而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要真正把它当作一回事儿看待,还是不那么容易的。
我们常常听到在国内比如说上海称得上体面的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研究生一到了欧美各个发达国家求学,马上得开始习惯于忍受外国老板的剥削,而且干的那些个活儿在很多人眼里可一点都称不上“体面”(很多人不知道,其中大多数所谓的外国老板乃是华裔)。然而国内的人们绝不会因为这就瞧不起他们,尽管刷碗、倒泔脚水,但还是高级知识分子,丝毫也不会影响其在国内的光辉形象。
可是同样的活儿换到了上海,别说大学生(当然让他们干这些也总让人感到有点儿浪费和不安),就是中专、职校和技校生也都是要连连皱眉的,不用说,心里总是觉得太屈才太没面子。
然而,那些有幸降生于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美国都市里的孩子,却不怎么把自己看作至高无上而鄙弃所谓的贱活儿、苦活儿。这倒不是他们天生就谦虚谨慎,而是从小在老爸老妈的严加管教之下从而慢慢培养出这样的情操来。他们从给家里拖地洗碗开始一直到做报童、照看小孩、做餐厅服务生。他们从小就懂得做不同的工作有一个天然相同的目的——挣钱。
不过,现在的情况好像慢慢地有所改变。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恐怕在这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率先端正态度的是相当一部分工人,尤其是不少下岗的工人。他们在失去了原本保障有力的铁饭碗之后很快奋起。身穿清洁工制服的上海阿姨渐渐多起来便是一个极为显著的标志,它标志着在劳动市场的各个层次上,上海人和外地人开始了全面的竞争。这无疑将是促进上海进步的最佳动力。
[本土打工仔语录]
★怪自己当年没有好好学习,现在跟大学生比当然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只能干干简单初级的活儿了。
★我一点儿也不气馁,我觉得缺了我们这些干粗活的人这个社会也是不行的。
★上海人怎么了?上海人也要吃饭。没得饭吃就会什么活儿都干了。
★我正在努力学习,把过去自己浪费掉的时间全都补回来。我对自己有信心,我要考大专、大本,我一定要找一个比现在这个更好的工作。这是我的理想和目标。
★人生是说不定的。今天可能这样,明天可能又那样。
★我认为羡慕更好的职业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现在羡慕你的职业,而你一定在羡慕另外一些人的职业。你在努力着,我也在努力着。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绝对是一模一样的。